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京兆府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京兆府,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区域名称,唐朝开元元年(713年)设置的,这是府作为行政区划的开始。前身为雍州[1]

历史沿革

唐朝

唐朝开元元年(713年),改长安所在的雍州京兆府,長官雍州長史改稱京兆尹。天寶元年改稱西京,至德二年改稱中京,上元二年改回西京,肅宗元年改稱上都。[2]领二十二县:万年长安新丰渭南蓝田盩厔金城武功好畤奉天醴泉咸陽泾阳云阳三原華原同官美原富平栎阳高陵

开元四年(716年),同州蒲城縣(改名奉先縣)改屬京兆府。天寶元年(742年),改盩厔縣為宜壽縣。天寶三載(744年),分新豐、萬年二縣置會昌縣。天寶八載(749年),改萬年縣為咸寧縣,會昌縣為昭應縣;省新豐縣;洋川郡真符縣改屬京兆府。天寶十一載(752年),真符縣還屬洋川郡。至德二載(757年),改宜壽縣為盩厔縣,金城縣為興平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咸寧縣為萬年縣。至此,京兆府领二十三县:长安、萬年、渭南、蓝田、鄠、盩厔、興平、武功、好畤、奉天、醴泉、咸陽、泾阳、云阳、三原、華原、同官、美原、富平、栎阳、高陵、奉先、昭應。

乾寧二年(895年),以奉天縣置乾州。乾寧四年(897年),盩厔、武功、好畤、醴泉四縣改屬乾州。同年,廢乾州,五縣還屬京兆府。天復元年(901年),盩厔縣改屬鳳翔府天祐元年(904年),置佑國軍節度使,京兆府隸之。天祐三年(906年),奉天縣改屬乾州,華原縣改屬耀州,美原縣改屬鼎州,栎阳縣改屬華州,奉先縣改屬同州。不久,栎阳、奉先二縣還屬京兆府。至此,京兆府领十九县:长安、萬年、渭南、蓝田、鄠、興平、武功、好畤、醴泉、咸陽、泾阳、云阳、三原、同官、富平、栎阳、高陵、奉先、昭應。[3]

Remove ads

五代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长安縣為大安縣,萬年縣為大年縣;武功、好畤、醴泉三縣改屬鳳翔府。开平三年(909年),同官、奉先二縣改屬同州。至此,大安府领十四县:大安、大年、渭南、蓝田、鄠、興平、咸陽、泾阳、云阳、三原、富平、栎阳、高陵、昭應。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復大安府为京兆府,大安縣為长安縣,大年縣為萬年縣;崇州美原縣還屬京兆府;云阳、三原、富平三縣改屬耀州。同光二年(924年),乾州武功、醴泉二縣還屬京兆府。同光三年(925年),美原縣改屬耀州同州奉先縣還屬京兆府。天成三年(928年),乾州好畤縣還屬京兆府。至此,京兆府领十五县:长安、萬年、渭南、蓝田、鄠、興平、武功、好畤、醴泉、咸陽、泾阳、栎阳、高陵、奉先、昭應。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商州乾元縣(改名乾祐縣)改屬京兆府。後周顯德三年(956年),渭南縣改屬華州。至此,京兆府领十五县:长安、萬年、蓝田、鄠、興平、武功、好畤、醴泉、咸陽、泾阳、栎阳、高陵、奉先、昭應、乾祐。

五代時期,佑國軍節度使(907年-909年)先後改為永平軍節度使(909年-923年)、西京留守(923年-938年)、晉昌軍節度使(938年-948年)、永興軍節度使(948年-960年),大安府(京兆府)仍隸之。[4]

宋朝

北宋雖然將首都定於開封府,但京兆府並未因此改名。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罷節度使所領支郡,永興軍僅領京兆府;分陝西路為兩路,京兆府(永興軍)屬陝西河南路。後併為一路,京兆府(永興軍)屬陝西路熙寧五年(1072年),再次分陝西路為兩路,京兆府(永興軍)屬永興軍路

乾德二年(964年),奉先县改屬同州,好畤县改屬乾州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改昭應縣為临潼县熙寧五年(1072年),廢乾州,其所領奉天县改屬京兆府。大觀元年(1107年),升鳳翔府盩厔縣清平鎮為终南县,屬京兆府。政和七年(1117年),以奉天縣置醴州。政和八年(1118年),醴泉、武功二縣改屬醴州宣和二年(1120年),改萬年縣為樊川县。至此,京兆府领十二县:长安、樊川、蓝田、鄠、興平、咸陽、泾阳、栎阳、高陵、临潼、乾祐、终南。[5]

金元

金朝天會七年(1129年),佔領京兆府十一縣(乾祐縣除外)。天會九年(1131年),賜京兆府予劉齊。後改樊川縣為咸寧縣。天會十五年(1137年),廢劉齊,得京兆府。天眷二年(1139年),歸還京兆府予南宋。天眷三年(1140年),再次佔領京兆府,耀州雲陽縣改屬京兆府。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京兆府路(京兆路),京兆府仍屬之。皇統六年(1146年),得南宋所割洋州乾祐县,屬京兆府。貞元二年(1154年),乾祐县併入咸寧縣。至此,京兆府領十二县:长安、咸宁、蓝田、鄠、兴平、咸阳、泾阳、栎阳、高陵、临潼、终南、云阳。正大八年(1231年),京兆府陷於大蒙古國[6]

蒙元至元元年(1264年),廢郿州,其所領郿縣(柿林縣併入)、盩厔縣改屬京兆府;併雲陽縣入涇陽縣,櫟陽縣入臨潼縣,終南縣入盩厔縣。至元二年(1265年),涇陽縣併入高陵縣。至元三年(1266年),復置涇陽縣。至此,京兆府領十一县:长安、咸宁、蓝田、鄠、兴平、咸阳、泾阳、高陵、临潼、盩厔、郿。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為安西路,京兆府为安西府。後廢安西府,所領十一縣直隸於安西路。[7]

Remove ads

長官

唐代京兆尹(713年-907年)

Remove ads

後梁大安尹(907年-923年)

後唐-宋初京兆尹(923年-997年)

宋代知永興軍府事(976年-1120年)

Remove ads

宋代知京兆府事(1120年-1129年)

金代知京兆府事(1137年-1139年)

宋代知永興軍府事(1139年-1140年)

金代京兆尹(1140年-1180年代)

金代知京兆府事(1180年代-1231年)

元代知京兆府事/京兆府尹(1231年-1279年)

  • 劉尚(知京兆府事,1233年-1261年)[92]
  • 譚澄(京兆路總管兼府尹,1270年-1271年)[93]
  • 趙炳(京兆路總管兼府尹,1272年-1279年)[94]

元代安西府尹(1279年-?)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