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錕(1834年11月5日-1896年10月10日),愛新覺羅氏,字蓟甫,号箴庭、珍庭、珍亭,清宗室,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嫡次子理密親王允礽(廢太子)六世孫,因其當上大學士後於朝廷聲名顯赫,人稱福中堂。
福錕 | |
---|---|
大清太子太保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 | |
族裔 | 滿族 |
旗籍 | 鑲藍旗 |
原名 | 愛新覺羅‧福錕 (溥字輩) |
字號 | 蓟甫、箴庭 |
諡號 | 文慎 |
出生 | 道光十四年十月初五(1834年11月5日) |
逝世 | 光緒二十二年九月初二(1896年10月10日) |
親屬 | 載耀(父)、毓章(子)、毓方(子) |
出身 | |
| |
經歷 | |
|
生平
福錕為咸豐八年(1858年)舉人,九年(1859年)己未科第二甲進士,授任吏部主事,晉升吏部員外郎。
光緒五年(1879年),由吏部員外郎遷右庶子,擢任太僕寺卿。
光緒八年(1882年),召命授任兵部侍郎,再歷調刑部侍郎及戶部侍郎。
光緒十年(1884年),擢任工部尚書,兼任步軍統領,後被受命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兼任總管內務府大臣。後再調戶部,任協辦大學士。福錕於戶部駁斥機器製造及鼓鑄錢幣之弊,議革職,後改留任,很快得以復職。
光緒十五年(1889年),被加封太子太保銜,再封詹事府右庶子。當時,崇文上疏彈劾東閣大學士張之萬交納外官,結黨營私,命福錕偕同刑部尚書潘祖蔭訪查,後證明張之萬之清白。
光緒十七年(1891年),授任體仁閣大學士。
光緒二十年(1894年),皇太后萬壽,賞雙眼花翎。時年京師常有盜案發生,福錕先禁止步軍以嚴刑迫令盜犯招供,遂令盜賊更顯放肆,於是福錕決定奏請通佈緝捕章程,[1]嚴拿罪犯,得允。
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甲辰(1895年6月26日),福錕致仕。[2]
光緒二十二年九月丙申(1896年10月10日),福錕卒,光緒皇帝派貝子溥倫領侍衛十人,前往奠酒,並賞陀羅經被。賞其子毓方為郎中。[3]尋予諡文慎。[4][5][6]
家庭
延伸阅读
[编]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