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宗庙 (首尔特别市)
供奉朝鮮王朝君主和王妃的靈位的太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宗庙(韩语:종묘/宗廟 Jongmyo)是供奉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灵位的太庙,1394年由朝鲜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作为世界最古老的皇家儒教祠庙,宗庙於1995年獲列入世界遗产。宗庙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祭祀朝鲜歷代君主和王妃的儒教仪式——宗庙祭礼。宗庙祭礼的音乐是朝鲜宫廷音乐的一种,被称为“宗庙祭礼乐”。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Remove ads
历史
韩国首尔的宗庙1394年由朝鲜太祖李成桂下令修建,宗庙的主殿叫「宗殿」。宗殿最初由7庙组成(源于《礼记·王制》「天子七庙」),每个庙代表一位朝鲜君主和他的王妃。世宗大王在位期间对宗庙进行了扩建,修建了「永宁殿」。随着朝鲜王朝的延续,宗庙被后来的朝鲜王朝君主由西向东不断扩建,以容纳新增加的神龛。目前的宗庙一共有19个神龛,供奉有19位朝鲜王朝君主和30位王妃的灵位。万历朝鲜战争期间,宗庙被日軍烧毁。供奉的灵位由于被隐藏在平民家中而逃过劫难。1601年,宗庙被重建后,灵位被放回原处。[2]
1970年,大韓帝國最後一位皇太子,懿愍皇太子李垠病逝。李垠不曾成為朝鮮國王或者皇帝,他的牌位本來沒有資格放入永寧殿。不過,因為永寧殿還留有最後一個空位,再加上獲得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的允許,李垠的牌位不另設祠堂供奉,而得以放進永寧殿。[3]
建築


- 正殿:祭祀朝鮮王朝的君主
- 永寧殿:西側別廟,屬於祧廟;祭祀朝鮮王朝先祖、追尊君主,或者從正殿祧遷出來的君主
- 功臣堂:祭祀朝鮮王朝83位功臣
- 齋室:準備沐浴、祭儀的場所
- 典祀廳:保管祭器、祭具的倉庫
- 樂工廳:演奏祭祀音樂的樂師待命的地方
牌位配置
Remove ads
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

宗庙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祭祀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仪式——宗庙祭礼。
宗庙祭礼的音乐是朝鲜宫廷音乐的一种,这种祭礼乐源于朝鲜世宗时宫中宴会所用《保太平》和《定大业》,在世宗10年(1464年)补充祭礼所需乐曲,并正式被定为宗庙祭礼乐。此后,经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宗庙祭礼乐一度被削弱或中断,但在英祖时期经一些变化,传承至今。宗庙祭礼乐,在举行祭礼过程中按程序用不同乐器演奏《保太平》和《定大业》11曲。 在正殿前台阶上(上月台)演奏无词乐曲的乐队称「登歌曲」;在台阶下(下月台)演奏有词乐曲的乐队称「轩架」。不同时期的乐器编配有所变化,一直传承至今。
《保太平》和《定大业》简洁、有力,其内容为赞颂建立伟大国家并使其发展的国王之功德。在演奏祭礼乐的过程中还有表现文治和武功的舞蹈「文舞」和「武舞」的表演。「文舞」颂扬历代先王们的文德,舞者则伴着《保太平》之乐,左手持笛、右手持带羽毛的长笛;武舞是赞颂先王们武德的舞蹈,舞者伴着《定大业》之乐,手持木制剑和枪、弓、箭。
在宗庙祭礼乐中,主旋律是打击乐,外加长笛、竹笛、奚琴、雅筝等管弦乐器的装饰性旋律。在此基础上还有长鼓、锣、太平箫等乐器增添更多样的曲调,加之伴唱,其浓重和动听都远远胜过其他任何音乐。
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分别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第56号和第1号,保存和传承下来。2001年,宗庙祭礼和宗庙祭礼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交通
宗廟的入口位於鍾路區鍾路155號。與其鄰近的地鐵站是:
相關條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