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康有为
中國學者、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光绪廿一年(1895年)进士,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變法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退位後,康有为繼續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動兵變,擁立宣統帝,是為丁巳复辟,但四日之內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青岛逝世。
生平
高祖康煇,字文耀,號炳堂,嘉慶辛酉科欽賜副榜,甲子科欽賜舉人[2]。曾祖通奉公諱式鵬號雲衢贈按察使,曾祖母梁氏。祖父康赞修(字以乾,號述之)是道光丙午科举人,歷欽州學正,合浦、靈山訓導,祖母陳氏。叔祖廣西布政使康國器[3]。
咸豐八年戊午年二月初五日(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江浦司銀塘鄉敦仁里的老屋中。康有為自稱其母懷胎十一個月才生下他。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光绪五年(1879年)初次游历香港,“觀西人宮室之瑰麗,道路之整潔,巡捕之嚴密,乃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八年(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演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的思想体系。
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康有为終於考中广东乡试举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乙未科会试,康有为自称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在即,在松筠庵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公車上書”,又未上达。由于光绪帝年纪较轻,且没有实际从政经验,康有为依靠其激进且不符合实际的改革观点于当年5月底第三次上书,这得到光绪帝赞许。但根据不少学者的看法,康有为在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回忆的时候(最明显如其《康南海自订年谱》)存在着很多不尊重事实的地方,而且又有很多吹牛造假的现象[4]。
根据许多文献的證據,如茅海建等不少学者则表示,康有为所谓的组织「公車上書」,事实上是一次自吹自擂的事件,只有八十人參加連署,而非康有為所稱的一千多人。真正成功的上书实由当时的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等京城高官发动组织,目的是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另有研究者认为,当时清政府内部已经趋于求变,即使是保守派的徐桐和荣禄,也曾对变法做过努力。公车上书的时候,18省“公车”绝大多数都没有参加康组织的签名,他只征集到80名广东人的签名。而仅仅是另一人陈景华就鼓动了一场280多人签名的广东公车上书。[5] [6]
不久,康有为會試中式第五名,用名為康祖詒。殿试之後,位列二甲第四十六名,赐进士出身,用工部主事。[7][8][9]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自此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佔領胶澳地区(今属青岛市),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稱戊戌变法。
Remove ads
帝師翁同龢被罷黜後,康有為取代翁同龢成為光緒帝最信任的大臣。戊戌变法之初,在康有為的幕後主持下,光緒帝推動了一系列的改革,后人称为戊戌变法。
期间,康有为的思想渐趋保守,为自己进入权力核心铺路。他提出变法核心为“立制度局、新政局”。制度局效仿的是日本明治维新,只负责议政而不涉足具体的行政。中央制度局由皇帝主持,地方则设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工务局、矿政局、铁路局、邮政局、造币局、游历局、社会局、武备局等“十二专局”,架空现有的军机处、总理衙门、六部、地方督抚衙门等部门。他也认为中国的国民素质不足以设立议会,应由皇帝专权。
根據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10]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按照李提摩太向康有為的建議,是要將中美英日四國建立為一個類似後來蘇聯或獨聯體的政體,藉以對抗俄國[11]。
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12]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瞭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13]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14]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然而,慈禧在9月21日訓政當天頒佈的捉拿康有為的上諭中並未提到康有為賣國,只說:“諭軍機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被人參奏,著革職,並其弟康廣仁,均著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15]”此外,楊深秀和宋伯魯都曾上奏倡議四國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定他們的罪中都未提到他們這條罪名;宋伯魯的罪名是“濫保匪人”、“聲名惡劣”,楊深秀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雷家聖指出這是因為慈禧當時還不知道英、美、日等國的參與程度,如果貿然指責英、美、日等國,外交糾紛更難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帶過。
變法失敗後,維新派人士人人自危,李鴻章甚至不顧危險在慈禧面前稱自己是“康黨”;意在將推行「合邦」計畫者,與一般維新派人士做出區隔,希望保持部分維新的成果,但慈禧太后困於廢立光緒帝的問題,新政無法推行,再加上慈禧不滿各國公使反對廢光緒帝,使慈禧一改過往支持變革與新政的態度,走向保守。[16]
Remove ads

9月20日早上,康有为离开南海会馆,直奔马家堡火车站(今北京南站),乘火车逃至天津,又得李提摩太牧師協助,坐上重慶號经烟台到上海。此時上海道台蔡鈞接到朝廷命令,正在通缉康有为。此时英国介入,由英國領事館職員濮兰德(John Otway Percy Bland)協助康有为在吳淞口外轉乘鐵行輪船公司的“琶理瑞号”(ballarat)到香港,再由香港逃往加拿大,自称持有光緒帝的衣带诏,在光緒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组织保皇会,又名中國維新會,鼓吹君主立憲,反对革命,在北美、东南亚、香港、日本等地设立分会,机关报为澳门《知新报》和横滨《清议报》。
1900年,康有為曾參與自立軍起義。1902年的冬天,康有為在英屬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與保皇黨的人員商議,決定成立一個能投資獲取收益的保皇黨黨營事業。為籌集公司的啟動資金,康有為親自到世界各地華人聚居的地方遊說。1904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近郊的萨尔特舍巴登购买小岛,在此定居到1907年。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康有为遂宣告保皇会任务完成。同年,康有為到達了墨西哥。1907年,保皇会改组为帝国宪政会。
Remove ads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担任孔教会会长,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古。作为保皇党领袖,他主張君主立憲,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復位。民国六年(1917年)3月,北京段祺瑞政府决定与德国断交,康有为大力反对[17]。6月28日他从天津秘密进京,与张勋同谋拥溥仪复辟,7月12日,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逆军攻入北京,复辟失败,康有为逃入东郊民巷的外国公使馆中。17日,段祺瑞下令追缉康有为[18],到了民国七年(1918年)3月15日,他才被赦免[19]。
1921年迁居愚园路“游存庐”,1923年迁居青岛(見青岛康有为故居)[20]。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皇帝,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张园觐见探望。

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因躲避北伐战乱,从上海抵达青岛。3月29日参加同乡宴,宴后呕吐,31日凌晨5时30分吐血猝死。关于其死因,其女康同壁生前坚持“被人在食物中投毒而导致死亡”;康同壁之女罗仪凤文革中所写的一份交待材料称康氏“是被国民党下毒害死的”。康有为另一位女儿康同环则认为“可能是英记酒楼的食品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康氏弟子吕振文临终对其子披露,因康氏不同意溥仪“跟着日本人走”,故而遇害。此外还有慈禧余党暗害说,“割睾易腺”致死说,以及因想鏟除尊崇儒學知識份子的国民党共濟會成員所毒殺说。[21]
身后
康有為逝世,後葬於青岛李村東南側的棗兒山,因康有為晚年信奉風水,其墓位置係提前於1924年特意選好。辭世後遺體曾暫厝李村棗兒山,1948年正式安葬,翌年10月舉行康有為遷葬和墓碑揭幕儀式。[22]
文化大革命期间,康曾被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保皇派”,1966年8月,其墓地被紅衛兵掘開,遺骸被造反派掘墓鞭打,並把其帶有白髮之顱骨遊街示众,后来康有为的颅骨被青島市博物馆研究员王集钦以“造反有理”实物展览为名,刻意收入馆中藏匿,才使得今日康有为墓中有康氏的一点遺骸。
长兴里十大弟子
争议
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把世界人种按优劣分为白黄棕黑四种。康有为认为,要实现大同,首先要人种大同[a]。应该让黄种人和白种人通婚,使黄种人逐渐变成白种人。棕色人种生性愚昧,与黑人接近,需要先和黄种人通婚变黄种人,再变白人。要设立奖赏制度,奖赏愿意和棕色人种通婚的白黄种人。至于黑种人,至蠢极愚,很难改良。应该重赏愿意和黑人通婚的白黄种人,对于一些性情太恶、状貌太恶或有疾病的应以药绝其种[23][24]。
光緒衣帶詔本交付楊銳,指定楊銳與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商議。後遭康有為偽造竄改,矯詔令袁世凱兵變,釀成血腥政變。
嚴復評論康有為與梁啟超流亡海外後,在海外虛張聲勢的政治宣傳:輕舉妄動,慮事不周,上負其君,下累其友。
嚴復評論康有為:魯莽割裂、輕易猖狂,馴至幽其君,殺其友,己則逍遙海外,還巧立名目以斂財欺人,恬然不以為恥。[25]

1905年10月20日,康有为密令刺杀孙文,直称:“宁我事不成,不欲令彼事成也。”“窮我财力,必除之。若不在纽,则跟踪追剿,务以必除为主,皇上与我乃得安。”引起社会骚动。[27]
著作


以下著作因其中有些写作时间尚在争议,故一律不注时间,只列主要著作名称。单篇文章除重要者外一律不列。
- 萬木草堂叢書
- 演孔丛书
- 康有为诗文选
- 汤志钧选编,康有为政论集
- 蒋贵麟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匯刊,台北:宏业书局,1976年
- 蒋贵麟編,萬木草堂遺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 蔣貴麟編,萬木堂遺稿外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 蔣貴麟編,萬木草堂遺稿外編續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 樓宇烈編,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北京:中华书局
- 康有为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家庭

康有为有六房妻妾和十五個子女。
- 大房,張雲珠(1855年-1922年),字「妙華」。
- 二房,梁隨覺(1880年-1969年)
- 三房,何旃理(1891年-1915年),字「金蘭」。
- 第四子,同凝(1909年-1978年)
- 第八女,同琰(1911年-1928年),18歲時死於車禍。
- 四房,市岡鶴子(?-1927年),昵稱「鶴姬」,日本人,和三房何旃理情同姐妹。在康有為猝死後自殺。
- 女(未排行),凌子(1925年-?),生於日本,在市岡鶴子自殺後則隱姓埋名不知所終。
- 五房,廖定征
- 第九女,同令(1915年-1927年),12歲時死於肺炎。
- 六房,張光(1900年-1943年),小名「阿翠」。
- 第十女,靜谷(1927年-2012年),養女,張光兄弟之女。
澳大利亞籍羽毛球運動員格罗娅·萨莫维尔自称是康有為的玄外孫女,中文名康荣雅[29]。在2012年優霸盃舉辦期間曾向媒體自称是康有為的後人,她的父親據稱是康有為長女康同薇的孫子,在六歲時跟随家人从广州移民至澳大利亚,并在澳大利亚娶妻生女,但是她並未透漏其父名諱[30][31]。父親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只能从历史书和妈妈的讲述中了解到自己身世背景[32]。
影视形象
康有為曾多次出現在描寫清末歷史的电影和电视劇中,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1948年,永華影業公司製作,朱石麟導演拍攝的黑白電影《清宮秘史》由演員徐立飾演康有為。
- 1995年,TVB電視台製播的電視劇《南拳北腿》,由演員王偉飾演康有為。
- 1998年,北京電視台製播,許同均導演的電視劇《戊戌風云》,由演員修宗迪飾演康有為。
- 200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製播,張黎導演的電視劇《走向共和》,由演員孫寧飾演康有為。
- 2004年,廣東電視台製播,張中一、楊放導演的電視劇《风流才子翻转天》(又名《少年康有為》、《衝天小子康南海》),由演員鄧超飾演康有為。
- 2010年,導演陳耀成拍攝的紀錄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片中夾雜了舞台劇片段以描寫康有為,由演員廖啟智飾演康有為。
- 2011年,由導演韓三平、黃建新拍攝,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建黨偉業》,由劉勁飾演康有為。
註解
参考文献
書籍
研究書目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