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康藏纠纷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康藏纠纷,也称康藏戰爭[1]、青藏戰爭[2]或青康藏戰事[3],国际上称为中藏战争(Sino–Tibetan War),指20世纪初西藏噶廈政府為了統治整個藏區而進攻康區(分屬川邊特別區、青海省)的事件。先后共有三次事件,最后在中國國民政府和英印政府的调解下平息。
![]() |
Remove ads
背景
1912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发布《告民众书》,向藏民宣布西藏完全自治。西藏噶廈政府本來宣布整个大西藏地区都是西藏噶廈政府的辖境,但当时康區和安多地区尚处于民国军阀川军和马家军的统治之下。
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划定康定以西(包括金沙江以西的今昌都地区在内)为川边特别区,受四川省管制,这就引起噶廈政府的不满,幾年後的1917年以及1920年至1922年,噶廈的藏军进攻川边特别区,曾两次大规模地驱逐川军并占领川邊特别区的大部分地区,進而控制了金沙江以东的德格、甘孜等地。这两次分别被称为第一次康藏纠纷和第二次康藏纠纷。藏族传统意义上的康区大部分由西藏噶廈政府統治。与此同时,十三世达赖独揽大权,并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进行改革。他与九世班禅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九世班禅逃到了青海。
1918年的绒坝岔协定其中一条是“汉军退甘孜,兼守白利要隘,停战期间,不得过白利上前一步”。这一条使得白利成为四川军队驻扎西边的最前哨,白利与大金寺之间的地区处于川军的控制范围之外。“大白事件”发生后,刘文辉认为白利、大金寺皆在甘孜辖境,藏方认为应由达赖喇嘛處理。[4]
Remove ads
過程
1930年6月,甘孜的大金寺与白利土司因争庙产发生纠纷,九世班禅暗中支持白利土司。白利土司在这次纠纷中处于下风,要求川军介入此事。刘文辉立即发兵攻占这个地区,但不久即被藏军驱回。第三次康藏纠纷(又称青藏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得知发生边境纠纷,派遣蒙藏委員會委員唐柯三與專門委員劉贊廷到甘孜调解。蒙藏委员会委员长马福祥與唐柯三同是穆斯林,马福祥电告唐柯三,要求唐尽量破坏和约,因为马认为南京的蒋介石存心利用这次事件。次年藏军多次攻打川军,但均受挫。[5]
結果
1932年,藏军转而将矛头指向马家军控制的青海省,攻打玉树。马步芳电告刘文辉,要求联手防御藏军,得到了刘的同意。在马家军和川军的合作下,原屬川边特别区的石渠、德格等多个县被川軍收复,藏军退回金沙江西侧。马家军也收复了自从1919年以来被藏军占领的青海省边缘地区。不少藏军的将领被俘,这使十三世达赖大为震惊。十三世达赖电告英属印度殖民政府,要求在其斡旋下同南京国民政府和谈。在英属印度的斡旋下,1933年,马家军和川军停止了猛烈进攻,隨後南京国民政府与西藏噶廈政府达成了和解。
實際邊界的變遷

* 淺藍色線:1912-1917年的實際邊界。
* 深棕色線:1918-1932年的實際邊界
第一次康藏糾紛後,雙方以川藏通道上的瓦合山(怒山山脈的一段)為停戰線。藏軍占有洛隆、桑昂、察隅一線以西之地;川軍駐守類烏齊、恩達、察雅、鹽井一線。[6]
第二次康藏糾紛後,雙方于1918年10月17日在甘孜绒坝岔缔结停战协定,藏官管辖类乌齐、恩達、昌都、察雅、宁静、贡觉、武城、同普、邓柯、石渠、德格、白玉等县与该处以西之地方,邊界向东移动约400 mi(640 km),位於金沙江以東;甘孜、瞻化、巴安、鹽井一線以東屬於川邊。[6][4]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