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张百熙
大清邮传部尚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百熙(1847年—1907年3月30日),字埜秋,一字冶秋,號詒孫,室名潛齋、退思軒[1],湖南長沙府長沙縣人,清末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张百熙以进士出身入仕,在京为官多年,历任吏部、户部等部尚书及管学大臣等职,官至邮传部尚书。身后获赠太子少保,谥文达。他思想开明,主张施行新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2],時有“大学之父”之譽[3]。
Remove ads
生平
張百熙出身書香官宦世家赤山張氏。祖父張再英,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進士,廣東海豐縣知縣。伯父張沄,字竹汀,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員外郎,任監察御史,有直聲。父張啟鵬,字幼溟,號蔗泉,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恩科舉人,曾在總督裕泰將軍幕府任幕僚,致仕後從事儒學研究及教育,先後在安陸、澧陽、洣江、石鼓等書院主講,著有《梅墅詩鈔》、《心言約編》、《無垢靜室時藝》等[4][5][6]。張啟鵬長子張祖同,字雨珊,湖南著名詞人,著有《湘雨樓詞鈔》;次子張璟同(號縵笙,羅汝懷長女婿[7]),早逝;三子即張百熙;四子張覲同出嗣伯父張沄[8][9]。
張百熙自幼好學,為避戰徙居永州府。曾在長沙城南書院就讀,受名儒郭嵩燾教誨。
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科湖南鄉試舉人,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二甲第六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年(1876年)散館授編修,五年(1879年)任山東鄉試副考官,七年(1881年)任山東學政,十四年(1888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十五年(1889年)入直南書房,二十一年(1895年)升侍讀,二十二年(1896年)任國子監祭酒,二十三年(1897年)任廣東學政,同年升內閣學士。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日本介入,朝议大多主战。及至甲午战争爆发,清军连败,张百熙與文廷式等五十馀名京官撰《聯衔纠参督臣植黨疏》,上疏弹劾李鸿章表面备战,私下主和的行为。指出左宝贵、聂士成等人均勇敢善战,只因军饷、器械供应不济,导致战败,其过失在于李鸿章。继而弹劾礼亲王世铎争权纳贿,战事一起,一味依仗李鸿章,贻误战机。幷曝出李鸿章之子李經方暗通不久前被天津縣捕獲的日本奸细、在日本開設洋行等[10]。然而弹劾疏文均未被上报。当时正值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承办典礼的官员在国难之际仍然大举铺张,张百熙上奏将其罢免。又与侍讲学士陆宝忠等一起弹劾当权高官“朋比误国”等十项大罪。不久,重臣孙毓汶称病归里,恭亲王奕䜣重入军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张百熙因曾举荐康有为[11]而获罪,被革职留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补礼部左侍郎。同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张百熙与慈禧及光绪帝避走西安府,并上疏“陈述时事,慷慨激昂,后帝动容”。擢左都御史,受命先回京任职。其后不久,充专使英国大臣,考察政教[12]。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重开新政,下诏求言,张百熙上疏,献“大计五端”,主张改革官制,整顿财政,变更科举,兴建学堂,设立报馆。此后,张百熙迁工部尚书,改刑部尚书,改吏部尚书。年末,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制定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3],章程虽未获准施行,却是中国学制法令化之初始。张百熙求贤若渴,提拔新进,招致清廷猜疑,时有言官奏请按清朝惯例设满大臣主教事,于是清廷任命荣庆为管学大臣,对张百熙多有掣肘[14];又另设“学务处”,由张亨嘉担任大学总监督,分散张百熙权力。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并由孙家鼐任职,张百熙再受排挤,逐渐远离学务[15]。
Remove ads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賞黃馬褂,賜紫禁城騎馬,二十九年(1903年)以吏部尚書署禮部尚書,三十年(1904年)任會試副考官,三十一年(1905年)改戶部尚書兼管順天府府尹事,三十二年(1906年)改任新成立的郵傳部尚書。光緒三十三年二月十七日(1907年3月30日)卒,追贈太子少保,諡文達。《清史稿》有傳[16]。傳說張百熙死後為都城隍(詳見洞靈小志)。
張百熙與中國教育
张百熙自幼目睹国家积弱,思想倾向改革。戊戌变法之前,即推荐康有为,并倡议改科举,兴新学。被派赴英国期间,悉心考察工业、科技、教育等各领域情况,感慨颇深。回国后,张百熙上疏陈述五条革新大计,其中即有“变科举,建学堂”之议。同年九月,张百熙奏请将京师大学堂改隶属于国子监,又提请将总理衙门附设的同文馆改隶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筹建始于甲午战争后。当时侍郎李端棻奏请立学,本已得到中旨批准,但朝廷保守派反对新政,此事被迫缓行。戊戌变法期间,学堂正式成立。及至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大都被废除,唯有大学堂幸存。张百熙担任管学大臣后,更加积极恢复与改革大学堂,并着手制定大学堂章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张百熙上《奏办京师大学堂情形疏》,建议先开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分为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师范两馆,同时添建讲舍,附设译局,广购书籍仪器,宽筹经费。不久,又上《奏举大学堂总教习摺》,保荐冀州知州吴汝纶担任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坚辞不就,张百熙冠服登门跪拜,并说:“吾为全国求人师”。吴汝纶提出首先赴日本考察。尽管汝纶归国后即病卒,未能视事,张百熙求贤爱才之心却可见一斑[16]。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如杨仁山、严复、孙诒让、蔡元培等也为其聘用。

同年七月,张百熙拟定各级学堂章程六件,分别为《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朝廷诏准,颁布各省。此即《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章程虽然因为改革步伐太大,未能得到施行,却成为中国法令化学制之始。年底,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张百熙又上呈《奏派学生赴东西洋各国留学摺》获准,各省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
次年,张百熙因“喜用新进”被朝廷猜忌,并遭荣庆等人分权,仍与张之洞、荣庆等共同修订学制,成《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蒙养院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任用教员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事业教员讲习所章程》、《各学堂管理通则》及《学务纲要》各一册。同年底,领衔进呈,获准颁行,即《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同时呈《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摺》,促成了中国延续一千多年之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
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张百熙奏请派遣新科进士出洋留学。随着张亨嘉、孙家鼐先後被任命要职,张百熙权力日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奏请大学堂增设法政、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并勘定广安门、德胜门外校址,奉旨议行。年底,清廷成立“学部”,张百熙彻底被排挤,“销学务差”,但其对中国教育的巨大贡献,至今不可磨灭[17]。
今日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即由京师大学堂演变而来,而其中的师范馆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故两校都将张百熙尊为校长[18][19]。
Remove ads
著作

张百熙工诗文书法。有《奏议》四卷、《退思轩诗集》六卷以及《补遗》一卷传世。皆收于岳麓书社出版之《张百熙集》中[20]。
家族
張百熙夫人為孫頤臣次女、孫鼎臣侄女;側室趙氏、楊氏及王氏[21]。有三子:長子張振鏞(父親過世後補江蘇道員);次子張振鋆(1898-1970,後改名張羽,字稚潛、子羽、叔平等,晚號蜷庵;夫人為郭崑燾孫女、郭慶蘐(又名郭立瑤,字玉如,夫人為羅汝懷女)女郭若璘[22][23]。抗戰時期第三戰區駐滬代表,策反周佛海等人有功;曾從劉承幹手中購買嘉業堂藏書;抗戰時期協助葉恭綽等人保護毛公鼎;其“聖澤園”書局曾協助鄭振鐸在戰時出版《明季史料叢書》[24]。1940年代末移居香港,晚年與前上海影星張織雲相好,留有《蜷廠遺稿》等詩文作品);三子張振鍠。
還有三女[21],其中次女張錦(?-1932),又名張麗芬,別號閑與山人,嫁於長沙棠坡朱氏朱昌琳嫡長孫朱應徵(保之),留有《閑與軒遺稿》[25];一女嫁於袁世凱第三子袁克良,還有一女張竺隱(又名張竹隱,字君倩,馬汝鄴摯友)嫁沈遵晦(字俊亞,1908-?)[26]。
孫輩諸多,其中張振鋆有一子為記者兼作家林洵(1921-2003),本名張孝權,後用名“張文達”及“林洵”等,夫人為報人前輩嚴諤聲女嚴洵;孫女張孝徽嫁報人龔德柏;孫女張雪茵(1909-1987),1950年遷台後為著名女作家[27]。
故居及墓葬
张百熙故居在长沙县北山乡(今属长沙县北山镇)照壁屋,宅第规模宏大,曾被当地村民称为“宰相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建筑尚存,后来被改为粮仓,不复当年胜景[28]。
张百熙墓在今长沙县春华镇洞口村泉井材小组后山的半山腰上,原有墓道、石像生、碑刻等,1960年代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代又被盗掘。2005年,长沙市政府将其墓列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8年拨款重修[29][30]。2011年,张墓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31]。
註釋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相关书籍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