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律分五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律分五部
Remove ads

傳說佛滅百餘年後,於阿育王時,優婆毱多門下有五弟子,因各有異執,摩訶僧祇(大眾)、曇摩崛多(法藏)、彌沙塞(化地)、迦葉維(飲光)、薩婆多(說一切有)紛然並立,於是律藏生五部之別,稱為律分五部。佛滅二百年後分為十二部,佛滅四百年後分作十八部[1][2][3]

五部律藏

附於律藏中的佛傳,根據《佛本行集經》,摩訶僧祇師稱為《大事英语Mahāvastu》,薩婆多師名《大莊嚴》,迦葉維師名《佛往因緣》,曇無德師名《釋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師名《毘尼藏根本》。

五部分為十八部

根據《出三藏記集·律分為十八部記錄》[3]

歷史研究

律分五部之說,出自於法顯摩訶僧祇律私記》、《大集經·虛空目分》、《大比丘三千威儀》、僧祐出三藏記集》、《舍利弗問經》、《佛本行集經》。據信是支謙作的〈法句經序〉中,已有「五部沙門」一詞,道慈〈後出中阿含經記〉提到「五部異同」,又鳩摩羅什譯出的《佛藏經》亦提及「如來在世三寶一味,我滅度後分為五部」。

至唐朝時,義淨三藏遊歷天竺後,說天竺相承,大綱唯四,大眾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三部)、根本說一切有部(分出四部)、正量部(分出四部),總成十八部,在天竺時沒有聽過五部之說。又謂從說一切有部分出之三部,法藏、化地、飲光,不行於五天竺,唯烏長那國龜茲于闐雜有行者[5][6]

印順法師認為分別說者重律,而分出「化地、法藏、飲光」三家律,銅鍱部位於海島,與印度長年疏隔,故傳者從略。大眾部律不繁重,雖分派而通用一律。犢子部重論義,或許起初是與說一切有部同用一律。分別說之三家,加上大眾、說一切有,成為五部。後來犢子部別成一律,即成六家。由於取捨不同,而有以大眾部或說一切有部作為五部根本之差別。古今未見五、六之別,造成把大眾部律記載成是從犢子部所出的訛誤[7]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