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抹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抹茶
Remove ads

抹茶[1][2][3](日语:抹茶まっちゃ matcha)是一種除去水份後的粉末狀茶品,通常為沖泡熱水後飲用,也常用於製作糕點及甜點。

Thumb
『運歩色葉集』の「抹茶」の文字
Thumb
抹茶

抹茶一词最迟见于日本室町时代的国语辞典《运步色叶集》(1548年)[4],其中收录“抹茶”并标注读音“マッチャ”,表明当时这一称呼已被使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末茶”[1]亦指将茶叶碾制成粉末的饮品,但其制作方法与日本抹茶所采用的遮荫栽培、蒸青不揉捻及石臼细磨等工艺存在显著差异。

较为常见的抹茶品类一般为绿茶,并且茶叶在采摘前需要覆盖三周,以产生更多茶氨酸咖啡因;而采摘后需要蒸青,使颜色更加翠绿。粉碎过程则用天然石磨最佳。如此使得最后由抹茶制成的茶汤几乎没有苦涩味道,而回味甘甜。

Remove ads

歷史

抹茶起源于16世纪的日本[5]。1603年出版的《日本教会史》 (Historia da Igreja do Japam) 里,详细描述了宇治茶园为了改善风味、防止霜害,在茶畦上搭棚,用葦簀或稻草覆盖的做法,并解释了茶叶的蒸青、研磨、点茶过程。该书被认为由萄牙传教士是 若昂·罗德里格斯(João Rodrigues, SJ, 1561–1633)编著。这被认为是最早的西方文字记录之一,也是研究日本抹茶制作工艺与遮荫栽培法的重要文献来源。日本人最早记录遮荫种植法是文献是言継卿記(ときつぐきょうき),是战国时代的公家山科言継的日记。

关键在于当时的日本茶农发明出遮阴种植法(覆い下栽培 / おおいしたさいばい, Shade-grown tea)。(根据最新研究,日本最迟于15世纪上叶已经开始执行遮荫种植法[6]

在15/16世纪[7],日本逐渐发现:通过在茶树上搭建棚架、覆盖稻草或黑网,可以减少阳光直射,改善茶叶风味。到了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宇治地区(京都府)茶农确立了覆下茶园(覆い下園)的栽培方式,这正是今天抹茶的基础。

通过遮荫种植法,可以促进叶绿素积累、增加氨基酸、减少儿茶素,并形成形成抹茶特有的独特香气“覆い香(おおいか)”。

采摘经过遮荫栽培的茶叶,先蒸青,再干燥,去梗去脉,最后用专门的低速石臼研磨(石臼挽き/いしうすびき)技术研磨。其特点是低速旋转(1小时仅磨40克左右),避免茶叶因摩擦发热而变质;粒径非常细(5〜10微米),口感顺滑如丝。

如此制作出的抹茶不仅是日本茶道的核心饮品,也广泛用于和菓子、冰淇淋、蛋糕等甜点及现代料理。

抹茶承载着日本独特的美学与生活方式,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食品文化。

但同时,中国试图抢走这在世界广受欢迎的抹茶文化。中国的理由是在12世纪末,当时的日本禅僧将中国宋代的“末茶”制法传入日本。所谓“末茶”制法即把茶叶炒青、烘培后碾碎成粉,方便保存和冲泡。

这里并不涉及抹茶的核心工艺遮阴种植法。而正是遮阴种植法赋予了抹茶鲜艳的绿色、柔和的口感和鲜美的旨味。

抹茶的严格定义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ISO 20715:2023〈茶叶——茶类的分类〉》[8]中,以及日本茶业中央会制定的日本食品标签标准[9]中给出。

这两种定义都要求抹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 山茶属茶叶(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制成;
  • 在遮阴环境下栽培
  • 经蒸青并干燥,但不经过揉捻
  • 被研磨成极细粉末

中国的“末茶”本质只是把茶叶碾成粗·粉。

日本的“抹茶”是通过遮阴栽培+蒸青不揉捻+石臼研磨形成的独特食品。

部分人仅仅因为中国有粉末状的茶就视图将抹茶起源纳为中国,这是一个没有根据且具有误导性的结论,它忽视了定义抹茶成为一种特定产品的整套独特工艺。

Remove ads

制作

Thumb
京都的各式抹茶点心
Thumb
抹茶與和果子

抹茶的原料是一种没有经过揉捻的小茶片,在日本,由于多年的改良,绿茶已经很少有苦涩的味道了,而经过覆盖蒸青的绿茶幾乎没有苦涩味。在绿茶采摘前的20至30天,在绿茶上用毛竹,铁丝搭起棚架,然后盖上稻草簾子,四周也用草簾子遮挡得不透阳光,遮光率达到98%以上,这样栽培的绿茶更加不苦,更加翠绿。 采摘来的生叶当天蒸青(用蒸氣殺青),然后不经过揉捻,直接进入烘焙炉烘干,这样的大片乾茶葉称为「荒茶」。然后荒茶进入冷库,在攝氏零下的溫度做保存,以提高葡萄糖成分,更加甘甜。

荒茶在使用前从冷库中取出,恢复到常温后进行加工,经过切割,筛选等多道工序后,成为0.3厘米见方的小块,成为碾茶。碾茶用天然的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称作抹茶。茶磨是传统用于粉碎茶叶的设备,虽然现代也有用气流粉碎机或球磨机粉碎的,细度均达不到石磨的细度。并且,石磨奇特的温度是抹茶的最后一道提香工序,经过石磨碾磨的抹茶,带有海苔粽叶的香味。用其他方法粉碎的粉末状绿茶,被称为绿茶粉,或者粉末绿茶。由于细度、香气、颜色的不同,其价格和用途也完全不同。

蒸清製茶:將茶葉蒸熟後製成餅茶,飲用時碾碎沖泡。

點茶文化:將蒸青後的團茶研磨成粉,注入熱水並用茶筅攪打出泡沫。

覆蓋栽培:採摘前20-30天搭棚遮光(覆下栽培),減少光照使茶葉富含葉綠素與氨基酸,降低苦澀。

蒸青與研磨:茶葉蒸煮後烘乾成「碾茶」,用石磨低速研磨成超細粉末,保留色澤與風味。

Remove ads

饮用

抹茶的直饮一般是按照中国原始的鬥茶的方式饮用,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后来在日本被发展成日本茶道,形成更加严格复杂的规则。

基本的方法是:

  1. 温碗
    先把茶碗连同茶筅一起用开水烫过。
  2. 调膏
    碗里放入2克抹茶,先加入少量(幾毫升)的水,把抹茶调成浆糊状,这样可以防止十分细腻的抹茶产生抱团的现象。
  3. 点茶
    再加入約60毫升的水,用茶筅按照川字形(也描述為M字形或W字形)的轨迹贴着碗底前后刷搅,使之拌入大量的空气,形成浓厚的泡沫。

“碧云引風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这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说了抹茶上面的泡沫的形状和颜色,一级泡沫的浓厚,不易被风吹散。日本茶道把比较浓厚的抹茶(4克抹茶加入60毫升的水)称为「浓茶」,把比较少的抹茶(2克抹茶加入60毫升的水)称为「薄茶」。

衍生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