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俱盧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拘盧舍(梵語:krośa;巴利語:kosa;標準藏語:rgyan-grags),又译爲俱卢舍、拘屡奢,爲古印度长度单位,佛教沿用。意译爲一牛吼地、一牛鸣地,即大牛鸣叫声所及之范围,也指大鼓声所及之范围。[1][2]
词源
梵语क्रोश(króśa)的本意是喊叫、鸣叫,作单位时指牛的鸣叫声所及范围。
概論
唐代時的天竺國俗以一拘卢舍爲四分之一由旬(逾缮那)。佛教中《大庄严经》、《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与此相同(但其一俱盧舍換算出來的里數未必相同)。《佛本行集经》、《杂宝藏经》則爲八分之一由旬;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记载爲八分之一由旬[1][2];《毗昙论》记载爲八分之一由旬。[3]。
若將俱盧舍換算為古代中國的里數,唐代時的天竺國其一俱盧舍為「八里」(大約四公里,唐代一里約為現在的半公里[4][5])。《雜寶藏經》的夾注(北魏時譯出)以一俱盧舍爲「五里」。義淨三藏換算佛典(有部論書)的距離度量方法[6],以一俱盧舍為「一里半」,唐代《俱舍論》疏、《大唐西域記》算爲「二里」[7]。
参见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