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猴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猴社(荷蘭語:Akauw;臺灣話:A-kâu),是台灣平埔馬卡道族古聚落名,為鳳山八社之一。位址為今日屏東縣屏東市境內。學者認為阿猴社是荷治時1646年之前由搭加里揚社(荷蘭語:Taccariangh)改名,原本居住在堯港附近的岡山平原,於1635年搭加里揚之戰遷逃到屏東平原。1643年搭加里揚分遷成阿猴林[1]:36與阿猴兩社。[2]:861645年先以阿猴林(Tacarian)參加南區會議,1646年再以阿猴社(Akauw)參加南區會議。阿猴社名(Acau)的首次出現的資料是在1644年9月6日。[2]:85[3]
歷史
過去有流傳很廣的傳說,日治以後不少學者認為阿猴社(Akauw)原居住在今高雄市市區,古稱打狗(Takau),阿猴社與古籍中「阿猴林」有密切關係。原住於沿海地帶之馬卡道族族人因某些原因向內陸移動,在今仁武區地方落腳,改打狗社為阿猴林社[4]。後再遷移至今屏東縣屏東市。這種說法最早大概是伊能嘉矩所提出,學者李國銘認為這是把鄉野傳說當真,很不可思議、很難自圓其說。[5]:81-82高雄文史工作者呂自揚認為,阿猴社是在荷治時1635年聖誕節,在搭加里揚之戰中遭荷蘭、新港社聯軍攻擊,而從堯港、岡山平原附近、今阿公店溪南岸,遷逃到今屏東市的大社搭加里揚社;學者施雅軒則認為搭加里揚社原本主社地可能要再更往南,在目前典寶溪、愛河一帶,[註 1]即橋頭仕隆。[註 2]但地方文史工作者梁明輝認為搭加里揚主社原在愛河(Taccoriang)沿岸左營舊城到鳳山市埤仔頭一帶,內含柴山北段東麓到覆鼎金的區域。[2]:83考古學者劉益昌教授更精確的指出搭加里揚主社原來位在愛河源頭覆鼎金山腳之下的獅湖國小一帶。[10]自1646年改名為阿猴社,荷蘭文獻在1646年地方長老會議以後記載為Akauw(或是在《熱蘭遮城日誌》1644年9月6日曾出現一次Acau的記載)。[11][8][註 3] 阿猴社位於屏東平原中樞之地,有社番近千人,十分繁榮。勢力範圍達今日長治鄉西部、鹽埔鄉洛陽村一帶[13]。而九如鄉的古名「巴轆社」,亦屬於阿猴社的一支。[14]
康熙中葉,漢人拓墾屏東平原。乾隆時期,阿猴社勢力範圍內已有阿猴街、海豐庄、竹葉庄、潭頭庄、歸來庄等漢人街庄[13]。部分居民開始移往今長治鄉德協、番子寮[15]。1780年代之屯番制守隘政策將阿猴社社民遷往雙溪口隘(今內埔鄉隘寮村、鹽埔鄉久愛村)、大路關隘(今高樹鄉廣福村)一帶。[16]加上土番社學、屯番制等政策,輿圖上的阿猴社逐漸為阿猴街所取代。道光15年(1835)後,古契或地圖上已無阿猴社之名。至1915年日治時期人口普查時,雙溪口隘處隘寮庄、今屏東市境內海豐庄、歸來庄都還有百餘位熟番居民,其中應該存有不少阿猴社社民之後裔。隨著居民或漢化或遷徙,加上屏東市的開發,阿猴社社民之現況已難以考察。
屏東市頭分埔「番仔厝」(今華山里),及歸來「番仔埔」可能為該社舊址。[17]從阿猴溪之指稱,由滿清初期阿猴林與阿猴之間的淡水溪,一變而為滿清同治以後的萬年溪,也可以一覽阿猴社在滿清時代的領域之消長。[1]:42
Remove ads
註釋
- 梁明輝在2006年首先指出:「依荷人記載整理出1644到1646年,以搭加里揚社或阿猴社之名,所參與的南區地方會議資料。1644年以Taccariangh名稱與會,長老名字為Vagila、Serong、Hierong和Torrebouan。1645年以Tacarian名稱與會,長老名字為Vachila、Sarim、Quierong,但原Taravan被Sangnarau取代。1646年以Akauw名稱與會,長老名字為Vagila、Sarim、Sangnarau,但原Kilongh被Singo取代,自此以後均以Akauw社名稱與會。由以上資料可知,搭加里揚社並未被消滅,Taccariangh只是在1646年改成Akauw的社名,長老大都還是舊社長老。」[6]:80
- 梁明輝、施雅軒依據1750年代 Johannes van Keulen Ⅱ 出版《Pas-kaart van de Chineesche Kust, langs de Proviencien Quantung en Fokien als ook het Eyland Formosa》(推定為繪製於1654–1681年底圖的抄本,俗稱《卑南圖》)繪出河川「R. Taccoriang」注入打狗內海北側,推測為現今愛河。施雅軒並認為搭加里揚與《梅氏日記》的「Tapassoejongh」、鄭清文獻的「哆吧思戎」、「礁巴司戎」等疑似諧音,故猜測搭加里揚社主社地原本在目前典寶溪、愛河一帶,即橋頭仕隆。[7][8]:25-28呂自揚投書反對此說,認為引用事件發生1635年原住民早被清空的二三十年與兩百多年之後的地圖論據,其地點亦與文獻中記載當地地理特徵不符;翁佳音認為「R. Taccoriang」可能為「R. Tancorija」的誤抄。[9]
- 呂自揚比對《熱蘭遮城日記》1646年前後地方長老會議的記錄,認為該年之前連續兩年搭加里揚社四個長老的名字,與該年之後阿猴社四個長老的名字完全雷同,且記載為繼續連任。1635年搭加里揚之戰遷逃後的搭加里揚社地理位置在麻里麻崙(荷蘭語:Vorrevorongh,下淡水,今萬丹香社)、大木連(荷蘭語:Tapolingh,上淡水,今萬丹社皮)、搭樓社(荷蘭語:Sotanau、Suatenauw、Zoatalau等,今里港塔樓)附近、荷軍由放索社(荷蘭語:Pangsoia,今林邊海邊)登陸前往,大木連、萬丹在搭加里揚社稍南的地方,和阿猴一樣,故認為實為同一社改名。學者李國銘認為「阿猴原為打狗,後遷往阿猴街」為伊能嘉矩錯誤解讀1719年《鳳山縣志》〈雜記〉,把林道乾逐打狗的野談傳說當作史實,又把「遷到呵猴林」錯認為「阿猴社」,這兩處位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並認為簡炯仁為了調和伊能嘉矩的錯誤,發明了「先遷到呵猴林,再遷到阿猴社」兩段式的遷移。[12]:88-162,228-231[5]:81-82
Remove ads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