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天鹅堡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宮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天鹅堡map
Remove ads

新天鵝堡(德語:Schloss Neuschwanstein發音:[ˈʃlɔs nɔʏˈʃvaːnʃtaɪn]南巴伐利亞方言英语Southern BavarianSchloss Neischwanstoa)是一座建於19世紀的歷史主義風格宮殿,座落於德國巴伐利亞西南部阿爾卑斯山麓的峭壁之上,靠近奧地利邊境。城堡位於施瓦本行政区內,隸屬於施萬高市鎮英语Schwangau,坐落於霍恩施旺高之上;該村同時也是高天鵝堡的所在地。最近的主要城鎮為菲森。城堡俯瞰珀拉特河峽谷,東鄰阿尔卑湖天鵝湖,並靠近萊希河注入的福根湖英语Forggensee河口。

事实速览 新天鵝堡, 概要 ...

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行宮之一。儘管當時的主要居所慕尼黑王宫規模宏大,路德维希二世仍希望擺脫慕尼黑的束縛,遂下令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偏遠地區建造新天鵝堡,作為個人的避世住所,同時也是為了紀念他深深敬仰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他選擇以私人資金及大量借款來資助建築,而非動用公共財政。

城堡於1869年開工,但始終未能完工。原計畫作為國王私人住所的建築共有超過200個房間,其中僅14個依設計完工,其餘因路德維希二世於1886年去世而未完成。在他去世七週後,城堡即向公眾付費開放。[1] 自此以來,已有超過6100萬人參觀新天鵝堡。[2] 每年約有130萬人造訪,夏季高峰期每日參觀人數可達6000人。[3] 它也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4]

自2025年7月起,該城堡以「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宮殿:新天鵝堡、林德霍夫宮、夏亨宮和海倫基姆湖宮」名義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對外提供導覽解說。

Remove ads

地理位置

Thumb
位於巴伐利亞邊境遙望新天鵝堡,圖可見紹林山英语Säuling以及與新天鵝堡

今天,新天鵝堡建於隸屬阿爾卑斯山的一座近千公尺高的山頂上,與高天鵝城堡所在的施萬高市鎮英语Schwangau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西南邊界,海拔約800米(2,620英尺)。其地形介於南部接近奧地利邊境的阿爾卑斯山前山地英语Alpine foothills與北部相對平緩的丘陵之間。中世紀時期,這裡已有三座城堡俯瞰村莊,其中一座名為「天鵝石堡(Schwanstein Castle)」。[註 1]1832年,路德維希的父親巴伐利亞王國國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購得其遺址,並以哥德復興式風格重建為現今的高天鵝堡。該城堡於1837年完工,成為王室夏季行宮,而長子路德維希(1845年生)在此度過大部分童年。[5]

前霍恩施萬高堡(Vorderhohenschwangau Castle)與後霍恩施萬高堡(Hinterhohenschwangau Castle)建於俯瞰天鵝石堡的山丘上,[註 2]。兩堡可俯瞰附近阿爾普湖與天鵝湖,以及周邊村莊。兩堡之間以壕溝隔開,形成包含大廳、主殿與防禦塔樓的完整結構。[6]19世紀時,兩座城堡僅剩遺跡,其中後霍恩施萬高堡的遺址後來被用作瞭望台。[7]

這些位於王室行宮之上的廢墟,是路德維希王儲在遠足時熟悉的地方。他於1859年的日記中首次描繪其中一座遺跡。[8] 1864年繼位後,路德維希將在這兩座廢墟上興建新宮殿列為建築計畫首要工程。[9]起初,他將新建宮殿命名為「新霍恩施萬高堡」,造成名稱混淆:霍恩施萬高城堡取代天鵝石堡遺址,而新天鵝堡則取代兩座舊霍恩施萬高堡的舊址。直至路德維希去世後,建築正式命名為「新天鵝堡(Neuschwanstein)」。[10]

Remove ads

歷史

总结
视角

靈感與設計

Thumb
新天鵝堡設計圖(克里斯蒂安·楊克,1869年)

新天鵝堡的設計靈感源自19世紀盛行的浪漫主義風潮,以及路德維希二世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崇敬。華格納歌劇《唐懷瑟》與《罗恩格林》中的音樂神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1]

建造新天鵝堡的靈感部分來自路德維希於1867年的兩次旅行:5月,他與弟弟奥托一世一同參觀瓦特堡的重建工程[12];7月,他造訪由維奧萊-勒-杜克英语Eugène Viollet-le-Duc主持修復的皮埃尔丰城堡,該城堡正在改造為歷史主義風格宮殿。[13][註 3]路德維希認為瓦特堡與皮埃尔丰城堡都展現了對中世紀浪漫主義的詮釋,與新天鵝堡的建築計畫理念相似。早前此類建築風格已在德國多個邦國推行,例如高天鵝堡、利希滕施泰因城堡霍亨索伦城堡及沿萊茵河的多座城堡,如施托爾岑費爾斯城堡等。[14]

1868年2月,路德維希的祖父路德維希一世去世,使原先用於退位國王歲費的巨額資金得以釋出。[9][註 4]這筆資金使路德維希二世得以啟動私人建築計畫,在遠離慕尼黑的熟悉山區中,打造實現中世紀幻想的「夢幻城堡」。他於1868年5月致信華格納寫道: 這筆資金讓路德維希二世得以啟動其私人建築計畫,在遠離首都慕尼黑的熟悉山區中,打造一處能實現他中世紀幻想的「夢幻城堡」。他於1868年5月致信華格納時寫道:

我打算在波拉特峽谷附近,以真正的德意志騎士古堡風格重建高天鵝堡舊址遺跡。坦白說,我非常期待有朝一日能居住於此(三年後);……您知道我希望迎接的尊貴客人是誰。這片聖潔且不可侵犯的土地,將成為為那位給世界帶來救贖與祝福的神聖友人所建的殿堂。它將讓您想起《唐懷瑟》(以城堡為背景的歌手大廳)與《羅恩格林》(通往禮拜堂的庭院與長廊)。[15]

Thumb
建造中的新天鵝堡設計圖,1875年

建築最初由舞台設計師克里斯蒂安·楊克英语Christian Jank構思,並由建築師愛德華·里德爾英语Eduard Riedel實際負責。[16] 由於技術限制,舊城堡遺址無法納入新計畫。最初設計受纽伦堡城堡啟發,計畫在舊的前高天鵝堡遺址上建造簡單建築,但最終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宏大的設計,最終形成以瓦特堡為藍本的宮殿。[17]

國王堅持親自審核所有圖紙與設計細節。[18] 由於對細節的高度掌控,新天鵝堡常被視為路德維希二世本人的創作,而非建築師的作品。[19] 儘管當時建築評論家批評這是19世紀最後一批大型宮殿建築中的「媚俗」之作,但今日,新天鵝堡與路德維希二世的其他宮殿已被視為歐洲歷史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20][21] 由於資金有限,另一座規模相近的計畫法爾肯施泰因城堡英语Falkenstein Castle (Pfronten)最終僅停留於設計階段。[22]

宮殿的建築風格融合多種歷史元素。其結構結合了罗曼式建筑的幾何形體(如立方體與半圓拱)、哥德式建築的垂直線條與纖細塔樓,以及拜占庭風格裝飾(尤其體現在寶座廳設計中)。宮殿立面上「巴伐利亞的聖母」與聖喬治圖像採用當地露天壁畫技法英语Lüftlmalerei呈現,這種濕壁畫風格常見於阿爾高農舍。未完成的騎士屋迴廊設計亦可見新艺术运动早期特徵。[23] 整體風格最初以哥德復興式為主,但最終以羅曼復興式建築為基調。劇院元素貫穿設計:楊克的繪圖明顯受到舞台布景影響。[24] 隨工程進展,主題由《唐懷瑟》、《羅恩格林》逐漸轉向《帕西法尔》。[25]

建造過程

Thumb
新天鵝堡建造中(約1882–1885年),可見矩形塔仍在施工
Thumb
建造中之上層庭院(約1886年攝)

1868年,舊有中世紀雙城堡遺跡被完全拆除,舊主殿甚至被炸毀。[26] 新天鵝堡於1869年9月5日奠基,1872年完成地窖工程,至1876年主體一樓與門樓皆完工。1882年底,部分區域已足以居住,路德維希遂暫時入住以監督後續施工。[25] 1874年,工程主管由愛德華·里德爾英语Eduard Riedel交接給格奧爾格·馮·多爾曼英语Georg von Dollmann[27]

1880年舉行主殿上樑儀式,1884年國王正式遷入新建部分,同年因多爾曼失寵,項目改由尤利烏斯·霍夫曼(Julius Hofmann)接任。宮殿以傳統紅磚建造,外覆多種岩石。外牆白色石灰岩取自鄰近採石場,門廊與凸窗砂岩來自符騰堡施莱特多夫,窗戶、拱肋、柱體與柱頭等部分採近薩爾茨堡溫特斯貝格山大理石。寶座廳後期增建,採鋼架結構。建材運輸由蒸汽起重機與鷹架系統輔助,施工設備由蒸汽鍋爐檢驗協會(Dampfkessel-Revisionsverein)定期檢查。約二十年間,工地為當地最大雇主。[28]

1880年約有200名工匠直接參與,[29] 國王要求趕工時人數可達300人,夜間以油燈施工。1879–1880年間材料統計包括465公噸(513短噸)薩爾茨堡大理石、1,550 t(1,710 short ton)砂岩、40萬塊磚與2,050立方米(2,680立方碼)木材。1870年成立的工人保險會由國王資助,施工意外遺族(統計30起)可領撫卹金。1884年國王入住仍未完工主殿,隔年邀母親普魯士的瑪麗王后參觀。[註 5] 至1886年,主殿外部大致完工。[11] 同年,國王下令將橫跨佩拉特峽谷的木橋「瑪麗安橋德语Marienbrücke (Neuschwanstein)」改建為鋼結構。

雖然新天鵝堡規模龐大,但內部並無空間容納王室朝廷,僅設國王私人住所與僕役房間。宮廷區建築主要具有裝飾性,而非居住用途。[10] 宮殿旨在成為路德維希二世可居住的「劇場式」建築場景。[11] 作為「友誼之殿」,同時獻給理查德·瓦格纳的生平與創作。然而華格納於1883年逝世,未能親眼見到此建築。[30] 最終,路德維希二世僅在此居住172日。[31]

Remove ads

資金來源

Thumb
1886年的新天鵝堡

隨建造進程推進,國王對新天鵝堡要求不斷擴張,開支節節上升,設計圖與預算屢次修訂。[32] 起初僅計畫設小型書房取代大型寶座廳,原定賓客房間被刪除,以興建「摩爾式大廳」,但因資金不足未能實現。原定1872年完工的工程亦多次延後。[32]

作為象徵中世紀騎士精神的城堡,新天鵝堡並非國王唯一的建築計畫。隨後還有洛可可風格林德霍夫宫巴洛克風格海伦基姆湖宫,後者旨在向絕對主義時代致敬。[9] 三者中林德霍夫宮最小,於1886年竣工;其餘兩座皆未完成。三項計畫合計耗盡國王財力,建築支出由私人資金及民事清单收入支應,巴伐利亞國庫未直接負擔。[11][33] 自1871年起,路德維希二世還透過政治協議自奧托·馮·俾斯麥處獲一筆秘密收入。[註 6]

國王生前,新天鵝堡建造費用共計達620萬黃金馬克(約€44百萬,按2021年通脹計算),[34] 幾乎是最初預算320萬馬克的兩倍。[33] 私人資金不足,國王不得不持續開設新信貸額度。[35] 1876年,一位指出破產風險的宮廷顧問被撤職。[36] 至1883年,國王已負債700萬馬克,[37] 並於1884年春與1885年8月兩度重組債務,金額分別為750萬與650萬馬克。[35]

即使債務達1,400萬馬克,路德維希二世仍堅持建造,並威脅若債權人查封宮殿,他將自盡。[36] 1886年初,國王向內閣請求600萬馬克貸款遭拒,4月依俾斯麥建議向議會申請資金。6月,巴伐利亞政府決定罷黜居於新天鵝堡的國王。6月9日,路德維希被宣告喪失行為能力;翌日,他下令逮捕執行罷黜命令的委員會人員。[38] 國王為自保,命周邊村鎮憲兵與消防隊待命。[35]次日,由伯恩哈德·馮·古登領導的第二次委員會抵達,當夜強迫國王離開宮殿。之後,路德維希被置於古登監護下,1886年6月13日,兩人在施塔恩貝格湖貝格城堡英语Berg Castle淺水區神秘身亡。

Remove ads

簡化的完工階段

路德維希二世逝世時,新天鵝堡仍遠未完工。門樓與主殿外部結構大致完成,但矩形塔樓仍架設鷹架;女塔樓尚未動工,直到1892年才以簡化形式完工,未雕刻原計畫中的聖女像。騎士樓亦被簡化。在國王設計中,騎士樓畫廊的柱身呈樹幹造型,柱頭象徵樹冠;而宮殿群的核心部分——位於上庭院、原計畫高達90公尺、坐落於三層中殿禮拜堂上的城堡主樓最終並未建成。[18] 此外,門樓與女塔樓間的連接翼亦遭取消。[39] 國王逝世後,西側原預定建造的花園、露台與噴泉計畫亦被放棄。

宮殿內部的王室居所於1886年基本完工;1888年前,大廳與走廊以較簡樸風格繪飾完成。[40] 國王期望設於寶座廳下方的「摩爾式大廳」最終未能實現,與模仿瓦特堡「騎士浴場」的「騎士浴室」同樣被取消。女塔樓原定設立的「新娘之間」(靈感源自《羅恩格林》)[24],以及主殿一、二層的賓客房與大型宴會廳,也全數未動工。[32] 實際上,新天鵝堡的完整開發計畫從未真正確立,國王身故時仍有多處空間缺乏具體用途設想。[29]

路德維希二世從未打算向公眾開放此宮殿。[11] 然而國王逝世僅六週後,攝政王盧伊特波爾德親王便下令對外收費開放。國王遺產管理人於1899年前清償建築債務。[41] 自此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新天鵝堡成為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最穩定且可觀的收入來源之一,在1914年前後幾乎成為王室最主要的經濟支柱。為維持參觀秩序,部分房間與宮廷建築率先完工。初期遊客可自由在館內行動,導致家具迅速磨損。

1918年巴伐利亞成立共和國後,政府將王室俸金及資產收歸國有。與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爭議最終於1923年劃分資產:包括新天鵝堡在內的路德維希二世宮殿歸國家所有,現由巴伐利亞宮廷管理局英语Bavarian_Administration_of_State-Owned_Palaces,_Gardens_and_Lakes(隸屬巴伐利亞財政部)管理;而鄰近的高天鵝堡則歸維特爾斯巴赫補償基金德语Wittelsbacher Ausgleichsfonds,其收益用於維特爾斯巴赫家族。[42] 之後遊客人數逐年攀升,至1939年已達20萬人次。[42]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Thumb
1945年,古蹟、藝術與檔案計畫英语Monuments, Fine Arts, and Archives program的「古蹟衛士」小組在新天鵝堡回收被掠奪的藝術品

由於地處偏遠且無戰略價值,新天鵝堡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皆未遭破壞。直到1944年,宮殿被用作存放由納粹黨下屬機構「羅森堡特別行動隊英语Reichsleiter Rosenberg Taskforce」自法國掠奪的藝術品倉庫。[43] 宮殿內部被用於登錄與編目這些藝術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堡內發現39冊記錄藝術品掠奪規模的相冊,現收藏於国家档案和记录管理局[44]

1945年4月,党卫队曾考慮炸毀新天鵝堡,以防建築及藏品落入敵軍之手。[45] 不過,負責執行任務的親衛隊集團領袖最終未實施此命令。戰爭結束時,宮殿完好無損地向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代表投降。[45]

戰後,盟軍佔領當局將宮殿交還重建後的巴伐利亞自由邦政府英语Bavarian state government。其後,巴伐利亞檔案局暫時使用部分房間存放從遭轟炸的慕尼黑檔案館中搶救出的文件。[46]

Remove ads

建築

新天鵝堡整體建築風格極具藝術性與象徵性,內外皆呈現高度風格化設計。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個人影響處處可見,他對設計與裝飾皆懷有濃厚興趣,並經常親自提出修改意見。例如,他曾針對主殿描繪《羅恩格林》的壁畫下達指示:「陛下希望……船隻應離岸更遠,羅恩格林的頸部不要過於傾斜,連接船與天鵝的鏈條應為金色而非玫瑰花,最後,城堡整體風格應保持中古風。」[47]

主殿內的主要房間包括王座廳、國王寢宮、歌手大廳與人工洞穴。室內設計中,特別是王座廳,其拜占庭—阿拉伯風格建築靈感源自西西里諾曼—施瓦本時期德意志國王在巴勒莫所建教堂與禮拜堂。整體設計向德國傳說中的「天鵝騎士羅恩格林」致敬。路德維希二世少年時居住的高天鵝堡(Hohenschwangau)亦以此傳說為裝飾主題,並在理查德·華格納的歌劇中再現。新天鵝堡的多數房間以華格納歌劇為邊飾,部分房間甚至永久設有舞台布景。然而,國王逝世時工程尚未完工,內部僅完成約14間房間。原計畫作為整體建築群核心的大型城堡主樓最終未建成,僅留下地基,其位置至今仍可於上層庭院見到。[48]

新天鵝堡由多個獨立建築結構組成,沿懸崖脊線綿延約150公尺。其修長建築體搭配眾多塔樓、裝飾尖塔、山牆、陽台與雕塑。依循羅馬式風格,多數窗戶為雙拱窗或三拱窗。城堡南側以Tegelberg英语特格爾山與佩拉特峽谷為背景,北側俯瞰阿爾卑斯山前丘陵英语Alpine foothills與湖泊,整體景觀如畫,體現浪漫主義「騎士城堡」理想。與歷史上經過數百年增建的城堡不同,新天鵝堡自始即為非對稱設計,依計畫分階段建造。雖具城堡典型元素,實際防禦功能完全捨棄。[32]

Remove ads

外觀

宮殿群自對稱門樓進入,門樓兩側各有階梯塔。朝東的門樓是城堡中唯一外牆以強烈對比色設計的建築:外牆紅磚,面向內庭立面覆黃色石灰岩,屋頂檐口環繞尖塔。門樓上層由馬頭牆覆頂,曾是國王首個居所,方便觀察施工進度。門樓底層原設計為馬廄。通過冠有巴伐利亞王室紋章的門樓後,可進入庭院。庭院分上下兩層;下層東側由門樓界定,北側由長方塔與畫廊地基形成,南端開放,可遠眺群山,西端由磚造堤岸圍限,多邊形突起部分標示原計畫禮拜堂唱詩班座位位置,該三殿式教堂原設為城堡主樓基座,高90公尺(295英尺),為建築群核心。側邊階梯通向上層庭院。

上層庭院地面以鋪石標示禮拜堂與塔樓基礎。最醒目建築為高45公尺(148英尺)的矩形塔樓,主要為裝飾用途。觀景平台可俯瞰北方阿爾卑斯山前丘陵。庭院北端由騎士樓構成,三層建築透過盲拱迴廊與矩形塔樓及門樓相連。騎士樓象徵男性侍從住所,實際原設為莊園與僕役房。對應的閣樓(仕女樓)位於庭院南側,原計畫作為女性居所,但未使用。兩者構成華格納《羅恩格林》第一幕「斯滕城堡」舞台構圖。庭院鋪地中嵌有宮廷禮拜堂平面圖。庭院西端為主殿,城堡主體與居住區,內含國王套房及僕役房。主殿為五層巨型建築,由兩個相連巨大立方體組成,覆雙高山牆屋頂。形狀沿山脊延展,兩角各有階梯塔,北塔高65公尺(213英尺)。屋頂造型多變,令人聯想皮埃尔丰城堡。主殿西側外牆有兩層陽台,可遠眺阿尔卑湖;北側延伸低矮觀景塔與溫室。整體裝飾煙囪與尖塔,內庭立面繪彩色濕壁畫,內庭山牆有銅製雄獅雕像,西側外牆山牆立有騎士浮雕。

室內設計

原計畫新天鵝堡內部超過200間房,包括賓客與僕人住所、服務及後勤空間,但僅約15個房間與大廳完工。[49] 主殿下層設行政與僕役房,現宮殿管理處亦位於此;國王寢宮位於上層。前部三樓為起居區,上方為「歌手大廳」;西側後翼上層幾乎全為王座廳,全樓層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65,000平方英尺)。[49]

宮殿內包含具備歷史主義風格的房間,並配備當代最先進技術設施,包括以電池供電的僕人呼叫系統與電話線路、可自動旋轉烤串的倫福德烤爐英语Rumford roaster、熱空氣供應中央供暖系统、自來熱水與自動沖洗馬桶。[23][50][51]

宮殿中最大房間為歌手大廳,其次為王座廳。歌手大廳位於主殿東側臨庭院翼樓,位於國王寢宮上方四樓,長方形廳堂以《羅恩格林》與《帕西法爾》為主題裝飾,長邊設仿瓦特堡畫廊與觀眾席,東端設拱廊舞台區「歌手長廊」。此廳非為國王隱居宴會而設,而是以可行走紀念性空間形式再現中世騎士精神與宮廷愛情文化。首場音樂會於1933年舉行,以紀念華格納逝世50週年。[52][33]

王座廳面積20乘12米(66乘39英尺),位於主殿西翼,高13米(43英尺),橫跨三、四樓。由建築師尤利烏斯·霍夫曼依慕尼黑王宮諸聖教堂英语Allerheiligen-Hofkirche設計靈感建造。三面環繞彩色拱廊,以半圓形後殿收尾,原設計預留國王寶座位置但未完成。寶座基座周圍繪有耶穌十二使徒及六位封聖君王畫像。壁畫由威廉·豪斯希爾德英语Wilhelm Hauschild創作,地板馬賽克於國王逝後完成,吊燈仿拜占庭王冠造型,氛圍莊嚴如聖殿。依國王意願,廳內融合《帕西法爾》聖杯殿象徵與「君權神授」理念,象徵無限制王權,後殿六位封聖君王包括:法蘭西的聖路易匈牙利聖史蒂芬懺悔者愛德華波希米亞聖溫塞斯勞斯挪威聖奧拉夫神聖羅馬皇帝聖聖亨利二世[20]

除大型禮儀空間外,城堡內亦設有多間供路德維希二世私人使用的小房間。[40] 國王的私人套房位於主殿東翼三樓,共八間主要房間及若干附屬空間。雖然裝飾華麗,但中等大小的房間配備沙發與家具,使今日參觀者仍可感受到相對現代的生活氛圍。國王已不再重視過往君主強調的公共性,而追求個人化的寧靜。整體室內裝飾,包括壁畫、掛毯、家具與工藝品,皆圍繞國王鍾愛的主題:聖杯傳說、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作品,以及華格納歌劇的詮釋。

東向起居室以《羅恩格林》傳說為主題,家具包括沙發、桌子、扶手椅及北側凹室中的座椅,格調溫馨。起居室旁通往書房的小型人工grotto英语洞穴原配有人工瀑布英语artificial waterfall與虹光裝置,並連接小型溫室。該洞穴模仿《赫塞爾山英语Venusberg (mythology)》場景,呼應華格納歌劇《唐懷瑟》主題。國王在林德霍夫宮亦建有類似但規模更大的洞窟。書房對面為餐廳,裝飾主題為「宮廷之愛」。由於新天鵝堡廚房位於餐廳下方三層,無法設置可升降的「魔法餐桌」,餐廳透過服務升降機與廚房相連。

緊鄰餐廳的臥室與相鄰小禮拜堂是宮殿中唯一保持哥德復興式風格的空間。國王臥室以巨大雕刻床為中心,十四位雕刻師耗時四年才完成床罩上的尖塔雕飾與橡木牆板。[53]1886年6月11日至12日夜間,國王即在此被逮捕。小禮拜堂奉獻給聖路易,即國王同名的守護聖人。僕人房位於主殿地下一層,設備簡樸,配以沉重橡木家具,每間設有桌子、櫥櫃及兩張長1.80公尺的床。磨砂玻璃窗將房間與走廊隔開,使國王可不被察覺地進出。僕人不得使用主殿梯,只能通過狹窄陡峭的僕人專用樓梯。

Remove ads

旅遊

新天鵝堡每年接待近150萬名遊客,使其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3][54] 出於安全考慮,宮殿只能透過35分鐘導覽參觀,且城堡內禁止拍照。此外,還有針對特定主題的特別導覽。6月至8月旅遊旺季,新天鵝堡每日接待多達6,000名遊客,未預訂者可能需等候數小時。即使未持門票,遊客仍可沿山道步行至山頂,參觀庭院和外部區域,但無法進入城堡內部。門票僅可於高天鵝堡票務中心購買。[55] 截至截至2008年 (2008-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累計參觀人數已超過六千萬。[2] 2004年收入為650萬歐元。[1]

2023年6月14日,兩名年輕的美國女遊客在瑪麗安橋附近遭一名30歲美國男子襲擊,造成其中一人死亡。[56][57][58]

文化、藝術與科學

新天鵝堡是浪漫主義時代的象徵。此宮殿曾在多部電影中登場,例如赫爾穆特·凱特納英语Helmut Käutner執導的《路德維希二世:國王的榮光與終結英语Ludwig II: Glanz und Ende eines Königs》(1955年)、盧奇諾·維斯孔蒂執導的《諸神的黃昏》(1972年)等路德維希二世傳記片,也出現在音樂劇《飛天萬能車》(1968年)、惡搞喜劇《太空炮彈》及戰爭劇《第三集中營》(1963年)中。此外,城堡設計啟發了迪士尼樂園睡美人城堡,以及2005年日本動畫電影《神奇寶貝劇場版:夢幻與波導的勇者 路卡利歐》中的卡梅蘭宮殿。[59][60]1996年遊戲《野獸之內:加百列的秘密英语The Beast Within: A Gabriel Knight Mystery》亦有登場。

1977年,新天鵝堡出現在西德郵票上,並於2012年收錄於德國邦聯紀念幣英语Euro_gold_and_silver_commemorative_coins_(Germany)系列2歐元紀念幣。2007年,它入選「世界新七大奇蹟」決賽名單之一。[61]

2002年4月6日,一顆墜落於奧地利邊境、靠近霍恩施旺高的隕石被命名為「新天鵝堡隕石」,共發現三個碎片:「新天鵝堡I」(重1.75公斤,2002年7月發現)、「新天鵝堡II」(重1.63公斤,2003年5月發現)位於德國境內,「新天鵝堡III」(重2.84公斤,2003年6月發現)位於奧地利羅伊特附近。[62]該隕石屬於頑火輝石球粒隕石,特徵為高比例純(29%)、頑火輝石及罕見礦物矽氮氧石英语sinoite(Si2N2O)。[63]

2025年7月12日,新天鵝堡與林德霍夫宮夏亨狩猎行宫海倫基姆湖宮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4][65]

全景

Thumb
從新天鵝堡(海拔約1008公尺[31])俯瞰的現代全景(由左至右):宮殿通道、阿尔卑湖及其前方的霍恩施旺高聚落、山丘上的19世紀高天鵝堡與右側(西方)的天鵝湖、阿特施羅芬聚落及後方的菲森市、位於1952年完工之大型水庫福尔根湖前方的施旺高中心區、北方的班瓦爾德湖
Thumb
從瑪麗恩橋眺望的新天鵝堡景觀。該橋位於城堡正後方,跨越波拉特溪谷,為路德維希二世以其母親普魯士的瑪麗之名所命名。

註釋

  1. 「Burg Schwanstein」直譯為「天鵝石堡」。
  2. 「Vorderhohenschwangau Castle」(德語:Burg Vorderhohenschwangau)與「Hinterhohenschwangau Castle」(德語:Burg Hinterhohenschwangau)合稱「霍恩施萬高堡」(德語:Burg Hohenschwangau)。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後來新建的宮殿英文名同樣為「Hohenschwangau Castle」,德語稱作「Schloß Hohenschwangau」,直譯為「高天鵝之鄉」,其中「Gau」指大片無林平原,「Vorder-」與「Hinter-」分別為「前」與「後」。
  3. 這兩次旅行正值國王與表妹巴伐利亞的索菲·夏洛特公爵夫人訂婚期間,婚約於1月宣布,10月由路德維希解除。
  4. 1848年德意志各邦革命期間,因與洛拉·蒙特茲英语Lola Montez之間的醜聞,路德維希一世被迫退位,由其子馬克西米連二世繼任。
  5. 瑪麗王后當時居於高天鵝堡,兩人關係緊張,部分原因為瑪麗反對華格納。
  6. 1870年11月,路德維希簽署由俾斯麥起草的《凱薩詔書英语Kaiserbrief》,致函其他德國邦國君主,請求推舉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皇帝」,作為回報,獲俾斯麥秘密帳戶「韋爾夫基金德语Welfenfonds」津貼。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