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林森
中國國民政府主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林森[2](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字子超,別號長仁,又號天波,晚號青芝老人、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凤港渔翁、虎洞老樵,中华民国政治人物[3]。福州府闽县凤港村(今福州市閩侯縣祥謙鎮)人。1932年至1943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4]。
Remove ads
生平


1868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尚幹鄉凤港村(今属祥谦镇)[5]。1877年入美国教会学校培元学校,1881年考入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任職台北電報局,臺灣割讓後在台參加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組織地雷隊與日軍作戰,台灣被日軍完全佔領後回到福州[6][7][8]。1902年到上海江海關任職,其間參加反清活動,並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
3月,国民党宋教仁遇刺。4月,与马君武等人揭露袁世凯“善后大借款”。5月,与参、众两院议员发表通电,对“善后大借款”不予承认。11月,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撤销国民党的国会议员资格,林森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
1917年随孙中山从上海南下广州,任广东非常国会议员。1918年10月,膺选广州国会非常会议参议院议长[9]。后任护法军政府外交部长,聘鄭祖蔭为秘书。1921年任广州国会非常会议议长。 1923年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当选國民黨中央执行委员。12月5日,孙中山病重,调胡汉民赴京任秘书长,以林森代行大元帅职权。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11月与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即「西山会议」,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加入本党者党籍案”“俄人包尔丁(鲍罗廷)顾问解雇案”“中央委员会暂移上海案”等决议。并担任西山会议派的「中央执行委员兼海外部部长」。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邹鲁、谢持、居正、石青阳、冯自由、马素等被开除党籍,林森受到书面警告处分。寧漢合流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立法院副院长。
1931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期间主持了南京中山陵的完工与孙中山遗体的移葬。由於林森在政治路線上一向和蔣相左,昔年與古應芬、鄧澤如、蕭佛成等聯名發表「彈劾蔣中正電」,稱「蔣氏猜忌為心,陰險成性,總理以其長軍旅,畀以練兵之任,未及期年,總理逝世,迭乘時變,竊奪軍權,浸而盤踞中樞,把持國柄,潛植羽翼,威脅老成。諸同志仰總理之遺志,急國家之危難,慶其才勇,降心相從。乃瀕年以來,不知斂抑,肆虐愈深,為禍滋甚。」幾近辱罵之語句,對蔣中正可說是相當不屑。所以林森的當選只是政治妥協的結果,並未掌握實權,被視為虛位元首,實權掌握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手上。[來源請求]
1931年2月底,林森以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兼立法院副院長身份出訪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国,慰问華僑、察國民黨党务並募捐籌建中央黨部。7月結束視察,在瑞士日內瓦度假數月,於10月返抵南京。12月15日被推選為國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1月1日正式就任。
Remove ads
1937年5月9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巡視廣東軍政[10]:5422。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1940年3月30日至1940年11月28日,汪精卫国民政府遥奉在重慶的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但林森本人不承认汪氏南京國民政府為合法的政府機構,且发表严正声明痛斥汪政权。 1941年珍珠港事变后,林森以国家元首名义向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宣战,并致力废除自清朝以来与美国、英国等国签订的各类不平等条约。
1943年5月12日,林森在抗戰中的重庆搭車出行時,與美軍士兵駕駛的貨車會車,幾乎擦撞,司機為了閃躲貨車,讓車撞上了一棵路樹,林森腦部受創,引發腦溢血。事发后美国、英国发来电报进行慰问,各国驻华使节、中共代表周恩来也前往探视病况。7月,林森病情加重,留下遗嘱:
“ | 余忝任国民政府主席,十有二年。国难空前,时深儆惕。自中央奋起图存,决策抗敌,委员长领导全党同志,全国人民,统帅忠勇将士,同心御侮,效命前驱,卒使寇氛渐戢,正谊昭宣,国际同情,日增平等,新约于焉缔结,益见得道多助,有志竟成。曩随国父之后,服膺主义,致力革命,原期于国于民,有以自效。现值抗战建国,同时迈进;而余以精力就衰,未能导扬盛治,目睹中兴,曷胜遗憾!所望同志、同胞尽皆晓然于暴力之终应失败,公理之决不消亡;精诚团结,淬厉奋发,一致祖述国父之遗教,服从总裁之命令,各为国家民族尽其责任,于以驱除残寇,再造中华,庶几世界和平有所保障,人类幸福得免摧残,跻世运于大同,奠邦基于永固。其共勉之。 | ” |
8月1日,逝世,享壽75岁,国民政府以国葬之礼将他安葬于重庆林园。
1944年8月11日,國民政府令改福建省閩侯縣為林森縣,以紀念故國民政府主席林森[10]:7496。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林森縣後復名為閩侯縣。
林森曾遊覽福建省連江县的青芝山,並對當地景色為之著迷,故自號青芝老人,生前他在青芝山建有骨塔,期望死後葬在青芝山旁。但該骨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蓄意刨墳破壞,直到1979年才得以修復。
1968年,適逢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百年誕辰,政府於臺灣臺北市介壽路旁公園鑄造與樹立林森銅像。[11][12]1969年11月15日,由林森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秘書長張群主持銅像落成啟用典禮。[13]
各地纪念

- 福州
- 1944年因為國民政府為紀念林森主席的貢獻而將其家鄉——福建省闽侯县改名為林森县。1950年4月当地政府將之復名。
- 廣州
-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內有林森的手植樹。
- 上海
- 南京
- 重慶
- 重庆大学A区的正门校名也为林森所题字。
- 洛阳
- 洛阳洛河上1937年8月建成林森桥。桥长380米,桥面宽6.9米,有9孔。1944年5月9日日军进犯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属工兵13团团长方松龄于5月7日现场监督将林森桥炸毁,至今残桥遗迹尚存[17]。

以林森為名的道路在臺灣各處都能見到,就如同中山路與中正路,包含臺北市(林森北路、林森南路)、新北市板橋區(林森街)、新北市永和區、新北市汐止區(林森街)、桃園市桃園區(林森路)、桃園市中壢區、桃園市龜山區、新竹市、新竹縣竹東鎮、苗栗縣苗栗市(林森街)、苗栗縣頭份市、臺中市、臺中市霧峰區、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員林市、南投縣竹山鎮(林森巷)、雲林縣虎尾鎮與土庫鎮(橫跨兩鎮)、雲林縣麥寮鄉、嘉義市(林森東路、林森西路)、臺南市、臺南市六甲區(林森街)、高雄市(林森一路、林森二路、林森三路、林森四路)高雄市鳳山區、高雄市甲仙區、高雄市仁武區(林森巷)、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九如鄉、屏東縣恆春鎮(林森路、林森巷)、宜蘭縣蘇澳鎮、宜蘭縣羅東鎮、宜蘭縣宜蘭市、花蓮縣光復鄉、花蓮縣花蓮市。
學校方面也有以林森命名的,在台灣以「林森」為名的國民小學至少有三所,分別在苗栗縣苑裡鎮、嘉義市東區與桃園市中壢區。
- 桃園市中壢區林森國民小學(1995):桃園市中壢區新興里林森路95號
- 苗栗縣苑裡鎮林森國民小學(1966):苗栗縣苑裡鎮水坡里70號
- 嘉義市林森國民小學(1946):嘉義市東區新店里林森東路346號
外部連結
- 李國祁:〈林森對辛亥革命及民國政治的貢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考文獻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