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作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
Remove ads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 TH 59; ČW 54)[3][4]是唯一一部柴可夫斯基爲小提琴創作的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5]

事实速览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中文名 ...

这部协奏曲十分著名,它不仅是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6],还位列“四大小提琴协奏曲[2][7]

背景

创作前

柴可夫斯基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时,一名女学生安东尼娜·米柳科娃英语Antonina Miliukova(俄語:Антонина Ивановна Милюкова)追求他。1877年,两人结婚,但柴可夫斯基很快感到后悔,甚至精神濒临崩溃。婚后两周,他企图自杀,又逃到圣彼得堡[8]:260

Thumb
37岁的柴可夫斯基与妻子米柳科娃(摄于1877年)

次年,他来到日内瓦湖畔的瑞士度假胜地克拉朗休养。不久,他的作曲学生、小提琴家约瑟夫·柯泰克英语Iosif Kotek(俄語:Иосиф Иосифович Котек)也来到了日内瓦湖;[8]:260其时,柴可夫斯基也已于1876年认识了他的赞助人娜杰日达·冯·梅克英语Nadezhda von Meck(梅克夫人)。于是,1878年春天,他逐渐摆脱了婚姻带来的精神危机。[9]

这部作品就写于克拉朗。当时,他正艰难地创作《G大调钢琴奏鸣曲英语Piano Sonata in G major (Tchaikovsky)》(Op.37)。柯泰克到来后,两人一起演奏了小提琴和钢琴作品,包括拉罗的小提琴协奏曲《西班牙交响曲》(钢琴伴奏)。这或许激起了柴可夫斯基写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灵感。[8]:260柴可夫斯基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这樣评價《西班牙交响曲》:「它特別有清新感、轻快感,有很多活泼的节奏、优美且极为和谐的旋律。」他又评價拉羅:「他与莱奥·德利布比才一样,并不追求深刻。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常规,而去寻求新的形式,更多地追求音乐美,而不是像德国人那样遵守既定的传统。」[8]:260-261

柴可夫斯基专家大卫·布朗英语David Brown (musicologist)认为,柴可夫斯基“很可能是在为他自己将要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写计划”。[8]:261

Remove ads

创作过程

儒略历1878年3月5日(格里历17日),柴可夫斯基搁置了当时一直在创作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英语Piano Sonata in G major (Tchaikovsky)》,开始创作《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他第一次在还没完成一部乐曲就开始新创作。“这次,我无法克服为一部协奏曲勾勒出轮廓的欲望,然后我就被它带走,以至于放弃了奏鸣曲的创作。”[註 1][10]

3月10日,柴可夫斯基完成了第一乐章。[11]11日,他开始创作第二乐章。[12]14日,他对梅克夫人说,他已经写到了第三乐章,协奏曲很快就会完成。[13]

3月16日,柴可夫斯基写道:“今天我完成了协奏曲。”[註 2][14]柴可夫斯基和柯泰克一起演奏协奏曲后,决定重写第二乐章。[15][16]24日,他写出了新的第二乐章,他认为它“更能和协奏曲的其他两个乐章搭配”。[17]但第二乐章原来的版本被保留下来,成为小提琴和钢琴曲《回忆留恋的地方英语Souvenir d'un lieu cher》(Op.42)的第一乐章。[8]:261另外,那天,他也完成了协奏曲为小提琴和钢琴的编曲。[17]由于柴可夫斯基不是小提琴手,他就独奏部分征求了柯泰克的意见。[18]:484“他为我的协奏曲忙碌时多么用心细致!”柴可夫斯基在完成新的第二乐章那天给他的弟弟安纳托利(俄語:Анатолий)写信:“不用说,如果没有他,我什么都做不了。他十分美妙地演奏它。”[8]:261

3月30日(格里历4月11日),柴可夫斯基完成了总谱。[19][20]

首演

Thumb
柴可夫斯基(右)与小提琴手柯泰克

柴可夫斯基想把这部协奏曲题献给约瑟夫·柯泰克,但他们害怕这会引起二人关系的流言蜚语,而柴可夫斯基总是竭力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21]:297[22]

柴可夫斯基打算让莱奥波德·奥尔匈牙利語Auer Lipót)进行首演,并将这部作品献给了他。奥尔认为其需要修改,便搁置在一边。[18]:485-486[23][24][25]:129计划于1879年3月10日举行的首演只能取消。[8]:261-262有说法认为,奥尔声称其无法演奏,拒绝了,[5][8]:261-262[26]:1171912年,奥尔向纽约杂志《音乐信使英语Musical Courier》(Musical Courier)作出澄清:“我对它的内在价值产生了怀疑……出于纯粹的技术原因,我……重新修改了小提琴独奏部分……。如果说我宣布这首协奏曲的原作无法演奏,那是不正确的。我说的是,有些段落不适合这种乐器的特性。无论如何完美地呈现,它们都不会像作曲家想象的那样好听。仅从这个纯美学的角度来看,我才觉得它无法演奏……”[18]:485-486[23]

1881年12月4日,《小提琴协奏曲》由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罗茨基英语Adolph Brodsky(俄語:Адольф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дский,時任莱比锡皇家音乐学院教授)担任独奏,汉斯·里希特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首演。[註 3]然而,首演基本失败。指揮與樂團似乎都不喜歡此曲,首演前仅排练了一次,演出时以十分弱的力度演奏来掩盖错误,仅有小提琴独奏勉强支撑,听众反应也十分冷淡。[5][18]:487[24][27]:128[28]:301[29][30]:9

演出后,这部作品遭到了来自维也纳的恶评,其中奥地利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的评论最为出名。他说:“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得青一块紫一块……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使我们可怕地认识到,有些音乐也可以臭得刺痛人的耳朵。”[5][25]:129据说,柴可夫斯基在很长一段时间把这篇评论放在手边;后来他再也没有写过小提琴协奏曲。[5][25]:129

布罗茨基不顾蜂拥而至的批评,仍坚持在各地演出这部作品,让它终于获得了成功。柴可夫斯基也于首演当年(1881年)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他。[5][26]:117[27]:128[29]

奥尔则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对作品做出修改后亲自演出,并尽力推广,在他的学生中教授这首曲子(他的改编版本)。这些对这部协奏曲的显赫地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5][18]:485-486[23][24]

柴可夫斯基在完成总谱前就完成了为小提琴和钢琴的编曲。[17]第一版由P·于尔根松英语P. Jurgenson出版于1879年。柴可夫斯基修改后由D·拉特(D. Rahter)出版,但第一次印刷仍写上了已经撤回的给奥尔的题献[31]

Remove ads

配器

簡記為“2 2 2 2—4 2 0 0—tmp—str”。[33]

结构

本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

  1. Allegro moderato 中庸的意大利语Moderato快板(D大调)
  2. Canzonetta - Andante 短歌英语Canzonetta行板g小调
  3. Finale - Allegro vivacissimo 终曲英语Finale (music)活泼的快板(D大调)

第二和第三乐章中间没有间断(attacca)。

一般演奏大约需要35分钟。

第一樂章

中庸的快板,D大調,C拍子[註 4]奏鳴曲式。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34][35][36]:120

引子英语Introduction (music)弦乐首先进入,紧接着出现暗示着第一主题部分动机的乐句。与第一钢琴协奏曲类似,这段引子再也没有复现。[18]:487[27]:128[29]然后转到独奏小提琴自由段落。[37]:198

呈示部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歌的英语Cantabile主部主题,经过发展,再在高八度反复,音乐变得热情起来。连接部运用了华丽的模进,并过渡到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在属调A大调)上出现,呈歌谣风,明朗悠扬,旋律出现三次然后再次发展。主题移低八度又继续向上发展,变奏并移给乐队。结束部由小提琴快速跳音和乐队明快的节奏推向展开部。[27]:129[29][37]:198[38]

Thumb
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节录38-41小节)

展开部由第一主题三次再现和华彩部分组成。第一次,主题由乐团铿锵有力地在属调(A大调)上奏出;第二次出现在C大调上,独奏小提琴对第一主题展开变奏,在反复和变化中向前发展,直到转为F大调,进入第三次再现;此时乐团再次全奏,复归进行曲的形象,更加热烈奔放。[27]:129展开部得到充分发展后,进入小提琴华彩部分[註 5],为再现部做铺垫。[29]

再现部紧接在在华彩之后。独奏小提琴以颤音结束华彩乐段,在颤音的伴奏下,长笛在D大调奏出主部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复述。连接部转到下属调G大调),副部主题回到D大调。[27]:130

尾声独奏小提琴华丽的技巧与乐队洪亮的音响结合,紧张而尖锐,将乐曲推向辉煌的顶峰,表现出贯穿在整个乐章中坚韧的、顽强向上的斗争精神。[27]:130[38]

Remove ads

第二樂章

短歌(又称小抒情曲),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第二乐章充满柔情,清新流畅,宁静平和。[5][38]其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34][35]

第一段:木管和圆号平静引入之后,独奏小提琴加上弱音器,第一主题旋律沉着轻柔地出现。几个乐句结束后,长笛和单簧管奏出像回声的乐句,伴有颤音。

第二段:第二主题转为明朗的E大调,激动而愉快,旋律有较大起伏。

第三段:独奏小提琴再现第一主题,此时长笛和单簧管对答,表现得纯粹而又清晰。最后部分运用了半音动机并进一步地推动,采用下行的方式走向低音区,速度减慢,预示着乐章的结束。[27]:130[28]:301[29][38]

第三樂章

终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迴旋奏鳴曲式[34][35]独奏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对比竞赛,像个人与群体组合的舞蹈场面,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引子出现简短而紧张的音群,接着被沉重的低音阻断,进入独奏小提琴的华彩段落。

第一次:快速的回旋主题是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帕克舞曲英语Tropak,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变化构成新的动机。副部在A大调上,有两个主题:副部第一个主题速度从慢到快,经过4次变奏之后速度减慢;副部第二主题的调性色彩转为小调,并运用了独奏木管。

第二次:主部主题在D大调简短再现,并转至F大调再现;副部在G大调上再现。

第三次:主部主题在D大调第三次再现,并进入尾声。

尾声则以D大调的主部主题为基础,统一副部材料,继续发展到高潮,最终在大片的和弦声中结束作品。[27]:130-131[28]:301-302[29][38][39]

改编

Thumb
奥尔

奥尔对其部分段落进行修改,并教授他的改编版本,[5][18]:485-486[23][24]其改编手法可以分成四类:

  • 改写音符和旋律;
  • 保持旋律的骨架,进行简化或润色;
  • 将旋律作八度变换;
  • 删去了部分段落。[24][40]:6-7

第一乐章多为装饰性的改编;第二乐章的两处改编都是移高八度;而第三乐章几乎都是删节[註 6][30]:13-30[40]:7

奥尔的学生(如亚莎·海菲兹[41]米夏·艾尔曼[42])完全使用他改编的版本演奏,但也有例外,如海菲兹1957年的演出,第一乐章第125-126小节(以及再现部的对应处)用的是自己的版本。和他们同时代的小提琴家(如大卫·奥伊斯特拉赫西格提·约瑟夫)也使用了部分奥尔建议修改之处。这些小提琴家的演奏不仅使协奏曲声名远扬,而且扩大了奥尔改编版的影响。[40]

内森·米尔斯坦(奥尔的学生)认为奥尔删去段落很合理。他说:“最主要的一段是第三乐章的那12个小节[註 7],柴可夫斯基把一个乐句重复了7遍。如果你在听一盘磁带,你可能以为它卡住了。”[註 8][30][42]:214-215

西格提·约瑟夫忠于柴可夫斯基原版,在评价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要求演奏者只能使用作曲家版本时,说:“因此,在那段令人生畏的三连音段落[註 9]L·奥尔六度双音英语Double stop改成单音的简化版本不能用了,我们就能听到这段的双音原版,有令人兴奋的短跳弓英语Spiccato或者鞭弓(法語:'fouetté' détaché[註 10],这是胡伯曼英语Bronisław Huberman、在他之前还有布罗茨基等人演奏的方法。”[註 11][46]:98

鲍里斯·施瓦茨意大利语Boris Schwarz认为,奥尔的改编“既不好又无必要”[註 12]。他评价艾萨克·斯特恩1979年录制的协奏曲版本[註 13]:“这首协奏曲完全以其原始的美感出现,证明了柴可夫斯基对自己作品的信心。”[註 14][30]:38[47]

如今,奥尔改编的版本是这部作品最著名的改编版本,演奏家大都或多或少使用它。[40]

此外,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也对作品进行了改写,但流传不广。[24][30]:11小提琴家、教育者奥塔卡·舍夫契克为这部作品撰写了《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分析与练习》(Op.19)。[48]

Remove ads

地位和评价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22][49][50][51][52]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四大小提琴协奏曲”。[5][25]:127[26]:117[29][53][54]同时,它还位列“十大小提琴协奏曲”,[38][55]有时也被列入“三大小提琴协奏曲”。[56][57]此外,它还是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组决赛的必选曲目。[58]

2017年4月,Classical MPR英语Minnesota Public RadioTwitter上开启“最受喜爱的20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投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名列第一。[59]

2020年1月,Bachtrack英语Bachtrack公布了2019年古典音乐的各项统计情况,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为全年演奏次数第二名的管弦乐曲,仅次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60]

Remove ads

评价

  • 汉斯力克: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气。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横肆暴虐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不知是否有人能征服这些可怕的困难,但我确信布罗茨基先生让自己和听众都成为了牺牲品。柔板[註 15]几乎与我们和解,让我们改变对这部作品的不好印象,但它突然过快地结束,让第三乐章带领我们来到粗犷而嘈杂的俄罗斯集市的欢闹中。我们可以看到狂放下流的嘴脸,听到恶语相向的咒骂,闻到劣等白兰地的酒味。弗里德里希·维舍尔英语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在提到某些油画时说“有些画臭得刺痛人的眼睛”,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使我们可怕地认识到,有些音乐也可以臭得刺痛人的耳朵。[5][18]:487[25]:129[40][61]
  • 奥尔:
    • 在所有文艺界的音乐厅里,在每一个教授正规小提琴演奏的琴房中,(这部协奏曲)都占有一席之地。[註 16][30]:13-30[62]
    • 这部协奏曲走向了世界,这是最重要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註 17][18]:485-486[23]
  • 安婕·薇特哈斯: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和性格是很重要的。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和个人有关,但在这部作品中,你能听到,困在无爱的婚姻中,他陷入了抑郁的危机。[註 18][63]
  • 奥古斯丁·哈德利希英语Augustin Hadelich:它是小提琴曲目中最折磨人的协奏曲。它自始至终情感强烈,即使在轻柔的片段中也是如此;巨大的技术挑战,对体力也有要求。演奏这部作品前,我总要热身至少45分钟,慢慢练习棘手的乐段,直到我感到舒适为止。[註 19][63]
  • 陈锐: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受到芭蕾的很大影响。想想《胡桃夹子》、《天鹅湖》、《睡美人》,协奏曲的大部分像是舞蹈,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主角。我敢说,这个主角一定是英雄的冒险家,他高尚,他骄傲,还有自我反省的时候。[註 20][63]
  • 約夏·貝爾:我们都在试着去弄明白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这是个有待解决的大谜团,但同时,他确实告诉了我们的,有八成我们常常忽略了![註 21][63]
  • 伊扎克·帕尔曼:困难有两种:技术上的,你可以通过练习解决;还有不适。演奏柴可夫斯基是不舒服的,无论你练习多少。[註 22][63]
  • 麗莎·巴蒂亞什維利:我从音乐中听到,音乐背后的人相当脆弱,而同时他仍在努力把生活中的美带到音乐中。因为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最终都在寻找美。[註 23][64]

电影中的應用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