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楚庄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楚莊王(?—前591年),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楚穆王之子。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1],一作荆莊王,是東周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之一,名列春秋五霸。
生平
楚莊王于前613年登基,尚年幼,正逢令尹成嘉(子孔)和太師潘崇攻打群舒。大臣鬬克就聯合求令尹而不得的公子燮作亂,他們先是加築郢都的城墻,派人暗殺子孔不果,就挟持莊王,准备前往商密。最終盧邑大夫盧戢梨和叔麋誘殺公子燮和鬬克[2]。

历史上关于楚莊王的出生以及莊王登基之前的记载十分有限,一般历史文献对其记载多从“一飛衝天”开始。
楚莊王即位的前三年,號令不出,日夜作樂,荒于政事,並下令「有敢谏者死无赦」。當時有大臣伍举冒以隐言进谏称:「楚国高地有一大鸟,栖息三年,不飞不鸣,不知是什么鸟?」。此時楚莊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於鐘鼓之间,楚莊王感受到伍举在以大鸟讽喻自己,于是回答说,大鸟三年不飞,飞则衝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然而此后数月,莊王依然如故,仍旧以淫乐为好,大夫苏从冒死再次进谏,莊王终于听从劝告,奋起图治,诛杀小人,先后任用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整顿内政,厉行法制,派孙叔敖修建芍陂等水利设施,百姓安居乐业,兵力日益强盛,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为莊王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由于莊王日後取得丰硕业绩,确应验其所言“三年不飛,飛則沖天”,后世称为“一飛沖天”。[3]。(曾經有聲音認為「一鳴驚人」的主角是楚莊王,但現在大多肯定齊威王才是「一鳴驚人」的主角,出自《韓非子·喻老》:「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以及《史记·滑稽列传》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兩者意思完全相同 ; 另外,也有說法認為亦非伍舉進諫楚莊王,而是賢士淳於髡進諫齊威王。)

自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楚国先后伐庸、麇、宋、舒、陈、郑等国,均取得胜利。其中,前611年楚灭庸。国家得到治理后,楚庄王重新将兵锋指向北方。六年(前608年)秋,楚庄王兴兵,联合郑军,讨伐叛楚盟晋的陈国,进而侵袭宋国。晋军在赵盾的统帅下,前来救陈、宋,攻打郑国。楚军由贾统领,在北林(今河南郑州东南)与晋军交战,俘虏晋将解扬,晋军败退。
八年(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接着率军北上,耀兵中原,一直打到洛水邊,直至成周郊外。「觀兵於周疆」,在周都雒邑陳兵示威。周定王馬上派王孫滿前去慰勞,楚莊王藉機向王孙满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輕重,意欲移鼎於楚。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莊王對王孫滿說:「你不要阻止鑄鼎之事,我們楚國只要把折斷的鉤(一種銅兵器)尖收集起來,就足夠鑄造九鼎了。」王孫满回答說:「当天子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当年夏王正有德的时候,要求九州之牧进贡青铜,铸造了九鼎。到夏桀昏德,鼎就迁于商,在商朝六百年。商纣暴虐,鼎又迁于周。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奸邪昏乱,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周朝的德虽有衰败,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庄王于是退兵。
十三年(前601年),楚莊王灭舒蓼國,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破陈国,俘杀夏徵舒。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击败郑国,晋国来救,引发邲之战。楚莊王击败晋国,称霸中原,陈国、郑国、鲁国乃至随后宋国和齐国都来归附楚国。
Remove ads
前605年,楚国令尹(相当于相国)鬬椒,因为楚庄王分了他的权,便起兵谋反篡位。而此时,楚庄王正在外地率领大军攻打着陆浑戎。鬬椒的人一度占领了楚国的郢都,但终为所败。

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夏,又在邲之战中一举击败当时楚国以外最强的诸侯晋国,自此楚国强盛一时,不再有敌手。邲之战结束后,潘党对楚庄王说:“君王何不建筑起军营显示武功,收集晋国士兵的首級建立一个京观?下臣听说战胜了敌人一定要有纪念物给子孙看,表示不忘记武功。”楚庄王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说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是个武字。武王克殷,作《周颂》:『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成就王业而保有天下。』《周颂》的第三章说:『先王的美德而加以发扬,我前去征讨只是为了求得安定。』第六章说:『安定万邦,常有丰年。』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调和大众、丰富财物的,现在我让晋楚两国士兵暴露尸骨,炫耀武力以使诸侯畏惧,不消灭战争,哪里能够保持强大?百姓如何能够安定?没有德行而勉强和诸侯相争,用什么调和大众?乘别人之危作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乱作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丰富财物?武功具有七种美德,我对晋国用兵却没有一项美德,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还是为楚国的先君修建宗庙,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罢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业。古代圣明的君王征伐对上不恭敬的国家,抓住它的罪魁祸首杀掉埋葬以惩戒罪恶。现在并不能明确指出晋国的罪恶在哪里,士卒都尽忠为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死,又难道能建造京观来惩戒吗?」于是在黄河边上祭祀了河伯,修建了先君的宗庙,报告战争胜利,然后回国[4]。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23年,其子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Remove ads
家族系譜
評價
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位君主称霸,其中以楚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文化最盛。莊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莊王称霸中原,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
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飛沖天”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逸事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莊王有一匹心爱之马,莊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莊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莊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莊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莊王此举表示不满。莊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優孟听说楚莊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莊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莊王听後,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莊王葬馬这则寓言,从原先莊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莊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莊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莊王葬马”以及“一飛沖天”是楚莊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莊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裡。
后世也有类似莊王葬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它死後,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Remove ads
绝缨之宴与唐狡
約西元前604年,楚庄王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文武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朝臣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並希望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
過了七年,楚莊王伐鄭,晉國和楚國交戰,有位武将總是在前面衝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帶頭擊退了敵人,最後終於獲得勝利。楚莊王訝異地問他說:「我的德行淺薄,又不曾特別優待你,你為什麼毫不猶豫地為我出生入死到這樣的地步呢?」那位武将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了禮節,君王您隱忍而不誅殺我。我始終不敢因為君王您蔽蔭的德行而不顯揚地加以報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塗地,用頸上的熱血濺到敵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了的人哪!」於是打敗了晉軍,楚國因此而得以強盛[5]。
Remove ads
影視作品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