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毗昙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毗昙宗,又称毗昙学派,为汉传佛教早期的学派,为讲习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而著名。研習、講授相關學問的僧人,被稱為毗曇師,南北朝時又稱為數家、數人[1]。
歷史
最早傳入漢地的說一切有部經典是東漢安世高譯《阿毘曇五法行經》、《道地經》,曹魏時代譯《阿毘曇甘露味論》,西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2];有系統的傳譯始於東晉與十六國時期,符秦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譯《阿毘曇八犍度論》,符秦僧伽跋澄譯《鞞婆沙論》(14卷),北涼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存60卷)[3],東晉僧伽提婆共慧遠譯《阿毘曇心論》,東晉佛陀跋陀羅譯《修行方便禪經》[4];後來南北朝時期,譯出《眾事分阿毘曇論》,劉宋僧伽跋摩等譯《雜阿毘曇心論》,高齊那連提耶舍譯《阿毘曇心論經》。
南北朝時《十誦律》曾流行於江南地區,僧侶學習說一切有部的論典,在當時極為興盛,被稱為毗曇宗,又稱因緣宗。研習毗曇最著名的是梁代的慧集,弟子僧旻、法雲;與慧集同時,在北方講習毗曇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
學風
毗昙学派主要学说为世间第一法。根据说一切有部诸论义旨,以四谛组织一切法义,并阐明我空法有及法由缘生而有自性之义。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