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汉语语法
汉民族语言的特定语言规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標準汉语语法的始究始於清初。[1]现代汉语语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少部份指人的詞可能以「們」來指示其眾數形)的区别。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另漢語常常可將多個動詞置於同一個句子中,此即連動結構。这一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使得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汉语被很多语言学家认为没有语法也没有词类,20世纪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在《文明的故事》第一卷《东方的遗产》一书中仍然认为汉语没有语法和词类。
![]() |
现在的观点认为,汉语有语法也有词类,只是它的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而且一个词语存在多词性现象。汉语语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省略,在存在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不影響意思理解的词往往被省略掉。但現在受到西方語法影響,反而产生了累贅詞,造成同樣意思的詞重複多次。
Remove ads
研究史
早期官話的第一部系統著作,是醫學博士雷慕沙在1822年以法語撰的《漢文啟蒙》(Élémens de La Grammaire Chinoise),他對官話語法的理解遠遠超越18世紀的不成熟之作,而且是第一部擺脫了以拉丁語的語法概念硬套在漢語的漢語語法書,是世界對漢語研究的轉捩點之作。[1][2]稍早,18世紀有兩部不成熟的著作:[1]道明會會士瓦罗以西班牙语撰的《华语官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主述南京官話的詞類,惟語法的篇幅僅30頁,1682年在福州府寫成手抄本小量流傳,1703年在廣州印刷,是第一部流傳於世的官話語法;[1][3]然後有法國耶穌會會士马若瑟以拉丁語撰的《汉语札记》(Notitia Lingae Sinicae),大量梳理文言文和南京官話的詞類用例,但未有系統總結語法規則,不足稱為語法書,該書在1728年以手抄本小量流傳。[1][4][5][6]
如果算上失傳之作,西班牙道明會在16~17世紀菲律賓寫成數十部已失傳的官話語法及閩南語語法書。[7]該系列有一本1620年的《漳州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倖存,乃現存最早的漢語語法書。[8][9]
Remove ads

1898年《馬氏文通》是世上第一部以中文(文言文)寫成的語法書(研究的是言文語法文),打破了中文學術圈裡只研究漢語的文字學、音韵學、训诂學三門傳統小學的做法,對中國人的影響超越了之前歐洲學者研究漢語語法的外語著作。[10][11]《馬氏文通》的許多詞類概念為20世紀初研究漢語語法者沿用。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在民国时代讲现代汉语语法的著作中,影响最大。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制定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並應用於初级中学《汉语》课本。[12]。
語法史分期
1910年代新文学运动以来,大量作家以现代汉语寫作,是现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形成期。1949年之後,臺灣和大陸的語法標準沿不同的軌跡發展。
汉语结构
语言最基本的单位是语素,语素被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单位,汉语的单字可以作为语素。
词由数个语素组成,譬如男人是一个词,是由单字语素“男”和“人”组成。
数个词组成短语,譬如一个男人是一个短语,是由两个词——“一个”和“男人”组成。
数个短语组成句子,譬如一个男人出现了,是由两个短语——“一个男人”和“出现了”组成。
語序
語素
- 最小的語言單位:
- 在现代汉语裡,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一个语言片段,一层一层的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单位,就是语素。”例如,“树胶”这个词可以分成“树”与“胶”两个语素,有“树木所产生的胶汁”之意。
- 一個字,一個語素:
- 多字形成一個詞,代表一個語素,不可拆:
- 一些二字单词如“马虎”也是一个语素,因为“马虎”(形容草率)拆成“马”与“虎”时,“马”与“虎”这两个字所带的语素含义和“草率”没有关系。还有许多外来音译词,如:“巧克力、维基、英格兰、葡萄牙”等等也是不能再拆分的语素。
- 語素本身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跟其他語素結合形成新的詞:
語素依音节位数来划分,可分为:
- 单音节语素
- 双音节语素
- 多音节语素
- 非音节语素
語素依构词能力来划分,可分为:
- 自由语素
- 半自由语素
- 不自由语素
語素依位置是否固定来划分,可分为:
- 定位语素
- 不定位语素
Remove ads
词
汉语词类,不同于其它语言,特别是汉语作为使用意音文字的语言,更有别于使用拼音文字。汉语词性也和其他语言有共性,词语可以拥有两种或以上词性,从文法的角度来看,和其他语言之间共有的基本词类有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和连接词等。
汉语词类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分类方法很多,基本上可按照音節形式、內部結構及語法功能三方面來分類。
一个词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不能只按字面意义解释,以构词法组成的词,其含义虽和构词语素有一定联系,但也不能逐字理解。
詞組/短語
短语可由两个或以上的词所组成,也可以由較小的短語結合成為較大的短語。短語如果不加上語調,就不算是句子。短語按其成份的語義關係,可分为并列短语、同位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谓补短语、主谓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介宾短语等。
Remove ads
“的地得”
此处讨论“的”“地”“得”三个词是指汉语中特殊的连接词,并非用作介词和语气助词。
严格地说这三个字并不算词语,而是程度状态连接语素。
用于连接形容词(或表示状态的短语)和其后被作用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做名词时)、形容词、短语等。“的”字前面的词语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表示“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而名词和代词后面用“的”表示所有和归属,与上述不同。
例:
- 蓝蓝的天(形容词+的+名词,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 可爱的你(形容词+的+代名詞,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 漫无目的的搜索(状态短语+的+动名词,此时“搜索”为名词,如:探险队在森林里進行了一場漫无目的的搜索。)
- 可供查证的参考来源(状态短语+的+名词性短语)
- 漂亮的蓝(形容词+的+形容词,在这种结构下,“蓝”起名词的作用)
- 我的笔(代名词+的+名词)
状态词或状态短语+地构成状语,其后连接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动词和动词短语。A+地+B的结构,表示动作B以状态A进行着。
“地”在一般使用中有时混淆成“的”,一些人认可“的”代替“地”(因为在汉语中,动作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名词),但仍为其他人视作错。另外,“地”字也经常省略。
例:
- 飞快地跑开了(副词+动词短语,状语修饰中心语)
- 紧张地耕作(副词+动词,状语修饰中心语)
- 漫无目的地搜索(状态短语+地+动词,此时“搜索”为动词,如:探险队在森林里漫无目的地搜索。)
- 高兴地跳起来(副词+动词短语,此时“跳起来”是动词短语,表示动作,如:第二个动作还没完成,他就高兴地跳起来。)
用于连接动词、副词、形容词、或表示状态的短语(但不能是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以及不能表现状态的短语)和其后被作用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和副词以及状态短语。“得”字后面的词语用来补充、修饰、限制“得”前面的动作或状态,说明“得”前面的词语怎么样,多是表示前面词语的程度,可以部分看作是“地”的反转结构。
例:
- 跑得快(动词+副词,补语)
- 扔得很远(动词+形容词,补语)
- 你的背包旧得很好看(形容词+形容词短语,补语)
- 高兴得跳了起来(副词+动词短语,此时“跳了起来”是状态短语,表示动作,用于修饰“高兴”,如:所有动作完成后,他禁不住高兴得跳了起来。)
三者可以简单地认为:
“的”字表示事物的状态,强调的是“的”字前面的词语,定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地”字表示动作的状态,强调的是“地”字前面的词语,状语修饰,限定中心语;
“得”字表示状态的补充,强调的是“得”字后面的词语,补语。
句子
句子分為單句及複句。單句分為主謂句及非主謂句。
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调构成的句子。
根据谓语词性不同,主谓句可分为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四种类型。其中,主谓谓语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
如果根据主语的存廢來劃分,主谓句又可分为完全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
「完全主謂句」就是指句子裡有主謂結構並且主謂部分都顯現出來,沒有被省略的句子。例如:
小強被金錢龜吃了
「不完全主謂句」是指句子裡有主謂結構,但主語或謂語部分可能在特定的語境裡承前或蒙後省略了,沒全都顯現出來的句子。例如:
毛小慧問道:「誰被金錢龜吃了?」
余樂天淒然嘆喟:「小強!」
要注意的是,「不完全主謂句」裡,被省略的主語或謂語成分並非不存在,只是在特定語境裡,為簡鍊而省略了,我們是可以按文意酌情補回省略了的主、謂部分而不影響文意的。上例「小強。」便是「不完全主謂句」,我們能按文意補上「~被金錢龜吃了」使之變成「完全主謂句」而意義不變的,但因為承前文毛小慧的問話,不言自明,所以省去謂語部分更好。
「非主謂句」跟「不完全主謂句」外觀上相似,不過跟「不完全主謂句」不同,「非主謂句」之所以不呈現主謂結構,並非因為在特定語境承前蒙後而把主語或謂語略省了,而是因為「非主謂句」的確是沒有主謂結構的句子,這是「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根本分別。譬如,有時在特定場合裡,我們在沒有上文下理的情況下,帶語調地喊一句「小強。」(或「小強!」或「小強?」,或驚恐或歡欣,視乎喊「小強」的是余樂天還是毛小慧),也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不是主語或謂語的省略,而是根本無需補出主謂結構。我們雖然可以任意為「小強」補上語境或其他句子成分使之成為主謂句,但無論補上什麼,原句的語意都一定會被改變。也就是說,改了以後,也是另一句句子。我們根本無法在原句本義不變的情況下補出一個合適的主謂結構來。「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的分別就在此顯明了。
複句由分句構成(「分句」也有稱為「單句形式」)。有異於短語之於句子,分句在句子裡並不互為句子成分,而且,各分句均已具備單句的形式(可以是單句的主謂句形式或非主謂句形式)。
當然,這獨立性只是相對短語而言。「單句形式」的獨立性還是遜於「單句」的。
我們試以「複句會使用關聯詞語,單句不使用關聯詞語」這句為例。這複句的兩個分句都具備了單句的形式,它們各自是一個完備的主謂句結構,且分句與分句之間也只是並列關係,並不存在主謂賓定狀補等句子成分關係。假使獨立出來,觀之亦與一句完整的單句無異。假使我們把上例兩個單句形式單獨運用來表述意思時,它們就是兩句單句,可以各自有完整的語調。
當然,作為複句,合讀時自有複句的句調,不可割裂。複句裡的分句,也不具備完整的意義,不可獨立應用,不足表述一個完整自足、不用補充的概念。
复句的基本类型有:1、并列复句,2、承接复句,3、递进复句,4、选择复句,5、转折复句,6、假设复句,7、因果复句,8、条件复句,9、解说复句,10、目的复句。
该句型是属于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在现代汉语中,一个完整的句子是比较严格的遵循“主+谓+宾”的顺序结构的。该种句型来自于古汉语,“把”字是将宾语提前的一个特征,成为“主+‘把’+宾+谓”的语序,亦可将“把”看作是谓语,而后的动词看作是谓语补足语。可以认为“把”的语义与英语中的“take ... to ...”相同。 等同于“把”字的动词还有“将”“拿”等,但语境更为书面化(特别是“拿”字句)。
例:
- 小明把鼠标拿到手中。
- 病毒把系统破坏了。
- 我手持钢鞭将你打了。
- 请将书翻到53页。
- 他将旗子举起。
- 夕阳将傍晚的天空照得通红。
- 午时三刻拿重犯开刀问斩。
- 我将拿你是问!(此处的“将”代表将来语态)
被字句在汉语当中用表示被动语态,此时的次序为“宾+‘被’主+谓”,亦可将被字句看作与把字句相似的句型,二者都是将谓语后置(如果将受动者看成是主语的话)。
但与把字句不同的是:被字句可以省略掉主语,亦可省略“被”字。
汉语中的被字句与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一样。
“被”字也可以用“遭”“叫”“让”“给”字代替(多出现在方言或口语当中,相对少见)以及“为”“受”字代替(多用于书面语和古文)。
例:
- 我被打了。(省略主语)
- 我被他打了。
- 我遭他打了。
- 我给人打了。
- 他叫人给糊弄了。
- 一世英豪竟为奸人所害。
- 受制于人。
- 矿泉水遭他喝完了。
- 你让他骗了。
- 鱼将被小猫吃掉。
- 他被无耻的叛徒出卖。
- 囚犯被关押在一个秘密的地方。
把字句和被字句可以相互转换,即按照“宾+‘被’主+谓”和“主+‘把’+宾+谓”的顺序进行互换,在这种情况下,被字句中通常不能有省略掉的成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根据上下文的连接也可在把字句中省略主语,但和被字句强调的成分不同)。
例:
- 他把我打了↔我被他打了。
- 小魚将被小猫吃掉↔小猫将把小魚吃掉。
- “小猫做了什么?”“把小鱼吃了!”↔“小猫做了什么?”“小鱼被吃了!”(前一句的语境强调施动者的动作,后一句强调受动者的感受)
时貌
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而时态也不如英语中那么分明和强烈,通常是通过时间状语和一些“时态词”(如原来、曾经、了、掉、完成、将、正在、已经、开始、结束等)来表示动作的时間性,稱之為時貌(aspect)。
而表示完成的「了」,通常會跟著一個動詞,來表示動作的完整性。有時也常會拿來作為過去標記,即使它仍可以作為未來標記。
例句:
- 我當了兵。
- 可能表示說話者目前仍是在「當兵」的這個狀態。
- 但若在前面加上「那時」,改成「那時我當了兵」,情況就不一定了,可能僅指當時那段時間,或是現在依然是。
- 我當兵了。
- 強調目前正當兵的這個狀態。與上句相比,此句用於描述一個事件。
- 他看了三場球賽。
- 句中的「他」可能在一生中看過了許多場球賽,但此說話者描述的是在特定時間(如昨日、上星期)中,他看了三場球賽。
- 他看三場球賽了。
- 與上述語句相比,此句聚焦於三這個數字。表示已經看了三場球賽,暗示未來可能看更多場。
而「過」字則表現了經驗的描述:
- 我當過兵。
- 表示說話者有「當兵」的經驗。
- 他看過三場球賽。
- 表示「他」可能只有「看三場球賽」的經驗,或是說話者想強調「那三場球賽」。
「正在」與「着」字則表現了現在的描述:
- 我(正)在掛畫。
- 描述掛畫的動作在進行中(動態)。
- 牆上掛着一幅畫。
- 描述畫已被掛上的事實(靜態)。
句子的逻辑结构
句子的意思由句子的短语和词的排列来表达,譬如一个男人出现了,这句句子的意思有“一个男人”和“出现了”来表达。
数句句子的意思由句子的排列来表达。譬如“一个男人出现了,我们要小心。”
单句的逻辑结构
形式逻辑 是对命题、陈述或断然使用的句子和演绎论证的抽象研究,命题/陈述是由单句来表示。
用形式逻辑的命题表示法,可以系统地表示句子的各种短语和词的关系。
句群
句群是大於句子的語言片斷,它是由一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前後銜接連貫的句子組成的,同時它又是文章段落的組成材料。
句群不同於複句,從書面形式看,複句僅有一個句末標點,而句群不止一個句末標點;複句內部的分句結構比較嚴密,常使用成群的或單個的關聯詞語,而句群中的句子和句子之間在結構上比較鬆散,不需要特別使用關聯詞語來表示句子與句子的語義關係;此外,句群還用詞彙手段關聯句子,也即用相同或相似的詞語來關聯,這也是與複句不同的。
句群和文章的自然段落也不同。一般而言,自然段落是比句群大的語言片段,自然段落通常包含了一個以上的句群。有的時候,段落與句群是重合的,一個句群就是一個自然段落,少數的時候,自然段落比句群還要小,句群裡的句子被分為了幾個自然段落。
句群的分類在語法學上最有意義的是對句群結構類型的分類,這種分類是根據句群內部句子之間組合關係的類型。句群的結構類型常見的有十種:
- 並列關係:特點是句群內部的句子是平等並列的關係,各個句子對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進行描述,或從不同角度敘述幾件有密切關係的事物;
- 順承關係:各個句子按時間或事件的發展先後順序排列,前後句子是承接的關係;
- 遞進關係:後面的句子在意思上比前面的句子更進一層;
- 總分關係:句子之間一般是先總說,後分說;
- 選擇關係:各個句子都是說明情況,讓人從中選擇一種;
- 轉折關係:前後的句子在意思上有轉折;
- 因果關係:前後句子有原因和結果的關係;
- 假設關係:也就是前後的句子是假設和結果的關係;
- 條件關係:前面的句子提出條件,後面的句子說出結果;
- 目的關係:前面的句子提到某種行為,後面的句子說到行為的目的。
如果句群內部的句子之間祇有一種結構關係,即一個結構層次,就是簡單句群;如果句群內部的句子結構關係不止一種,其結構層次不止一層,就是多重句群。
句群的切分,是指一個自然段包含有幾個句群時,如何劃分句群的問題。劃分句群,主要是要根據句子之間的語義關係,分出自然段裡有幾個相對獨立的語義中心,圍繞著這些語義中心組合起來的句子,就是一個句群。要注意的是,組成自然段的不但有句群,也會有句子,切分時要把句群和句子分清楚。
参见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