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沈一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沈一贯
Remove ads

沈一贯(1537年—1615年)[a]肩吾、又字不疑子唯蛟門大圆居士浙江鄞县(今属浙江宁波市海曙区)栎社沈家人。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也是学者、诗人、史学家、外交家。隆庆二年登进士第,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充纂修官,南京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身后赠太傅文恭。沈一貫是明朝首位对天主教持开明提携态度的首辅,开创了晚明中西文化交流的蜜月期[2]

事实速览 沈一贯, 籍貫 ...
Remove ads

家族

曾祖沈宗義。祖父沈元瑞,號静菴;祖母朱氏、袁氏。父沈仁佶(1503年-1591年),字允成,别號慕閒[3]。母洪氏,封太淑人,贈一品夫人,生五子。具庆下。兄一初、一经。弟一言、一本[4]。一贯长子泰鸿,元配张氏出,娶兵部侍郎范钦孫女;次子泰渊,娶兵部侍郎屠大山孫女;次泰泟(泰泳)、泰藩,側室张氏出。长女慶英,许配聞淵曾孫聞世慶,早亡;次女璆英,元配张氏出,许配布政使柴涞季子柴以觀;蕙英,许配御史林祖述子林德岳。側室张氏生一女,許配詹事周應賓之子周元起。孫延賞(聘余有丁孫女)、延禧(聘舉人陳憲學女)、孫女延璋(許配江西参政王佐子王道貞)、延復(許配翰林编修陳之龍子陳久盛),泰鸿出。

叔父沈仁佾,封工部屯田司主事,有子沈一中,萬曆八年進士。

生平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科浙江乡试第二十名举人,三十二歲中式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礼部会试第四名,廷试三甲五十六名进士,選庶吉士,四年(1570年)三月授职检讨,五月补充《世宗肃皇帝实录》纂修官。

万历二年(1574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升翰林院编修,三年三月负责编修章奏,十月充经筵日讲官,记注起居録,賜御書“责难陈善”大字一幅。十一月母亲去世,回家守制。

万历二年,沈一贯主持会试时,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同届应考,同僚为张居正托付沈一贯关照张敬修,沈即拒绝。发榜后,张敬修名落孙山,因此沈得罪张居正。但之后的万历五年榜,张居正长子张敬修、次子张嗣修仍同登进士第。

萬曆六年(1578年)起复原职,仍充日讲官,十月充会典纂修官,七年十二月升俸一级,十年七月升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賜五品服色。升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讲、掌司经局事,十一年十月升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十二年二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五月教习庶吉士郭正域等人,十一月升礼部右侍郎,兼官并经筵日讲如旧,十二月改吏部右侍郎,兼经筵日讲,十三年四月充会典副总裁,赏赐彩扇。十四年二月升吏部左侍郎,兼官日讲照旧,十五年二月以大典告成,加太子宾客。十六年告假省亲,十七年回京。

萬曆十九年(1591年)十月父亲去世丁忧,回籍守制。

万历二十一年服阕,起升南京礼部尚书,二十二年(1594年)五月,吏部会推阁臣七员,沈一贯出任礼部尚书、正史副总裁;协理詹事府,十二月始赴任。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初,入内阁,参与机务。二十五年正月因妻子去世,乞假回乡。五月叙延镇功,加太子太保,进武英殿大学士,改户部尚书。二十七年四月以甘镇宣捷,加少保,改吏部尚书,荫一子中书舍人。

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接替赵志皋,成为当朝首辅。

张居正主政时,因不照顾张长子科考,触怒张,长期被闲置不用。张居正去位,经廷臣举荐,沈升东阁大学士,始入阁参预明廷机务。史载“自一貫入內閣,朝政已大非。數年之間,礦稅使四出為民害...上下否隔甚,一貫雖小有救正,大率依違其間,物望漸減。”“輔政十有三年,當國者四年。枝拄清議,好同惡異,與前後諸臣同。至楚宗、妖書、京察三事,獨犯不韙,論者醜之,雖其黨不能解免也。”。

当时万历帝长期称病,疏于朝纲,沈成为“独相”。沈一贯在位时,与朝廷中的“清议派”多有抵触。沈执政后期,伪楚王案妖书案辛亥京察案三事均与他都有關係。

1605年,考察京官(京察)时又受“清议”弹劾,因而告病请退。

不久召启用,晋封太子太保少师,不久再次受到弹劾。遂以七十高龄托病辞官,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七月与吏部尚書沈鲤同被罢免[5]。隔年归乡,杜门不出十年之久,整日埋头诗书著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月二十九日去世,享年七十九,贈太傅文恭[6]

Remove ads

事跡

朝鲜之役

沈一贯是万历朝鲜之役中方幕后主要策划者之一,力主出师抗日保卫藩国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日本派遣使者与明廷谈判多次,力求与明朝通贡、互市,并明言要求解禁宁波港。沈一贯特上疏力止,认为日本的要求与明廷海防政策不符,实为松懈海防,让倭寇有可乘之机,是国家大患。万历帝采纳了沈的意见。[7]

在沈一贯建言下,万历皇帝下旨筹办一支水军舰队,派驻朝鲜海域,协防朝鲜半岛。沈建言陈璘担任水师指挥官,舰队于1598年5月抵达朝鲜海域。这支水军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远洋舰队,包含水军1.3万,战船550余艘。[8] 沈一贯也曾建言组建“南兵”(主要来自江浙一带的地方武装)派遣朝鲜,成为明军能征善战的主力[9]

镇防辽东

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被言官弹劾而罷官。面对辽东女真武装的日渐崛起,沈一贯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力薦李成梁複起再镇遼東。当时李已经75岁高龄,老将已无远志,以阅视叙辽东八年。此时女真暂时恭顺明朝,辽东少事。

另有一说,此时沈一贯荐李成梁重新执掌辽东,是因为此时老将已无远志,辽东少事,给李成梁一个闲差。但李成梁重回辽东后,弃辽左六堡,徙64000余户边民与内地,以至于努尔哈赤崛起。

立储之争

明神宗久久未能确认太子人选,十余年间立储之事争谏不绝。直到皇长子年满十八,到了婚冠的年龄,时任内阁大学士的沈一贯上疏,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沈疏中“多子多孙”苦劝明神宗早立太子,神宗遂诏将行册立太子礼,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郑贵妃因此与明神宗闹翻,使明神宗动摇,又借口“典礼未备”,要改期册立太子。此时,沈就将明神宗手诏封还,坚决不同意册立改期。明神宗遂下定决心,于十月十五正式册立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为福王。沈于是终结了明廷多年的“立储之争”。

矿税之祸

万历中,苛捐杂税,矿税尤甚。税吏趁机横征暴敛,民间怨声载道。

史载,万历三十年(1602年)2月,万历帝突然染疾,急召首辅沈一贯和诸内阁大学士到启祥宫后殿西暖阁议事。万历帝说:我已病重,在位已久,已没有什么憾事了。我将太子托付给你,要尽力辅佐。初设矿税矿监,实出不得已,因京城大殿未能完工。现工程可以喊停,矿监也可统统召回。万历帝言毕,沈一贯即恸哭,太后、太子、诸王群臣都哭了起来。沈于是马上拟旨。当夜,群臣都在宫中通宵议拟。

第二天,万历帝身体有所恢复,醒来便令太监急召沈一贯,要追回谕旨。太监至沈一贯处道明原委,几位大臣均不信,说「天子无戏言」,沈一贯亦不解犹豫,迟迟没有反应。结果追缴圣谕的太监来了一拨又一拨,前后共计20余人次。太监甚至磕头都出了血,迫切要沈一贯交出圣旨。沈一贯无奈,只好交还。

司礼监太监田义為人正直,曾据理力争,认为此圣旨不可交回,触怒万历帝。万历帝甚至气得抽剑要处决田义。田义仍持论不畏,此时正巧太监急匆匆从沈一贯处送回圣旨。日后,田义遇沈一贯即吐口水痛罵:“相公稍持之,矿税撤矣,何怯也!”(宰相大人,您要是稍稍再坚持一会,矿税就能撤销,为何如此胆怯!)

结果,终万历朝,矿税之弊不能除,积害很深。

Remove ads

妖书谜案

申时行去职,沈鲤与沈一贯同入内阁。退而不休的申时行以短信一封寄予沈一贯,寥寥几字:“蓝面贼来矣,盾备之!”(沈鲤面色青黑,故被称为“蓝面贼”)。沈鲤入阁后,果然与沈一贯不和。

时有知情士人(时匿名,后传为赵士祯所作)刊刻有《续忧危竑议》揭帖,其中明列奸贤,抨击弊政,广为传布,是为“妖书案”。此书触怒万历帝,遂下令戒严并穷搜作者。当时内阁仅三人:首辅沈一贯,次辅朱赓、阁臣沈鲤。沈一贯和朱赓均被列名于妖书中,而沈鲤却榜上无名,于是沈鲤有一手炮制妖书的嫌疑。郭正域为沈鲤得意门生,于是也成嫌疑之一。

沈一贯与钱梦皋一起,弹劾沈鲤和郭正域。郭正域被诏捕,沈鲤被搜家,随后又牵出禪師達觀真可和医生沈令誉。達觀和沈令誉均遭严刑拷打,達觀圓寂。郭得李三才支持,未定死罪。

当时多人纷纷冒出搅局,如锦衣卫都督王之祯等揭发周嘉庆,使案情复杂化。因审讯庞杂致使拖延,明神宗震怒,人人求自保,東廠提督太監陳萬化遂寻得一個犯下多起詐騙案的举子皦生光,屈打成招,草草结案,皦被凌迟处死。

Remove ads

群党之争

明朝中期党争剧烈,有名有势的大党有阉党浙党东林党,沈一贯被认为是浙党(或“齐楚浙党”)的领袖人物。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己亥京察,北察主计人当时的吏部尚书李戴在沈一贯授意下大力打击政敌。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触怒万历帝而遭革职,遂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士人在老家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常评议朝政褒贬人物,形成政治上的“清议”势力,世称“东林党”。同时有宦官集团,世称“阉党”。与此同时,沈一贯大权在握,遂纠结京师的官员,形成“浙党”,与东林党相争。当时还有小派系,一为以官应震吴亮嗣等为领导人物的“楚党”,一为以山东籍官僚为主的,称“齐党”,楚党与齐党常依附于浙党,合称作“齐楚浙党”。另有同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宣党”和“昆党”。诸党相争,互不相让,致使明廷党争绵延数十年。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东林党人时吏部侍郎杨时乔主持京察,借机打击浙党,与左都御史温纯等弹劾钱梦皋,钱遭谪贬,引起浙党记恨。沈一贯上书明神宗,极陈考察不公,请求降旨让钱梦皋等人官复原职。补缺郎中刘元珍上疏再力劾钱梦皋,疏中旁击沈一贯。明神宗让群臣商议,沈一贯奏言“不廷杖刘元珍,公议不可息”。刘元珍遭廷杖,钱梦皋等留用,贬刘元珍一秩(十年)并充边。吏部员外郎贺灿然、南京御史朱吾弼等继上疏,意京察因沈未能奏效。兵部主事庞时雍上疏陈沈罪状。明神宗大怒,贬庞时雍、贺灿然和刘元珍三秩充边。御史侯庆远李冉等人欲救,明神宗再将刘元珍等削籍除名,并免钱梦皋等人职,仍留沈一贯为内阁首辅。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南京吏部给事中陈良训、御史孙居相再次上疏弹劾沈。是谓“京察之争”。

沈一贯获准致仕回乡后,明廷中党争仍不息止,京察一事也一闹再闹。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浙党官员掌管京察,打击东林党人。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移宫案爆发,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因“护驾有功”,被重新启用。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官员主持京察时,又反击,驱逐齐楚浙党人士。

西学东渐

沈一贯是晚明朝廷中接受天主教第一人,对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持开明提携态度[10][11]。1601年,利玛窦由南京北上抵达京师(今北京),即获得首辅沈一贯召见[2]。沈在自己府邸接见款待了利玛窦,双方互赠礼物。沈对西洋风土人情、学术文化非常感兴趣,双方并探讨了天主教教理。利玛窦告诉沈天主教倡导“一夫一妻制”,沈对此表示佩服,认为西洋因此也是礼教之邦。利玛窦向沈了解中国朝廷礼仪和皇帝喜好,之后进贡自鸣钟一台,这是有正史记载的首次西方机械制品进入中国皇家[12]。利玛窦与沈的长子沈泰鸿也成为至交[2]

诗文

沈一贯亦是当时有名的诗人。沈一贯是时著名诗人沈明臣的从子,诗学受教于沈明臣。陈田《明诗纪事》载:“鄞县相业不足言。少师事沈明臣……又与黎惟敬、欧楨伯辈往还,故诗笔颇擅丽藻。”沈一贯诗多有佳句,文章亦精美,时称“句章公”。

沈氏佛学造诣亦深,作诗亦常融入禅理,亦留有不少佛教题材的诗。

除辞藻华丽、参悟佛理外,沈氏也有咏叹时弊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其《观选淑女》是对晚明宫廷严酷“选秀”的真实反映[13]

评价

沈一贯在明史中为争议人物,近来成为研究热点,评价有多方面:

  • 国防外交:
    • 沈氏对明朝海防贡献卓著,曾明令规范明日贸易,抗击海盗,限制禁止当时倭寇来源国日本船只在明朝近海港口的行动。时宁波港为中国最大对外贸易港口,沈氏力奏严禁倭船在宁波港停靠。
    • 沈氏对镇防辽东亦有一定贡献。当时辽东女真武装日渐崛起,引起沈氏警觉。沈启用昔日颇有威望的老将李成梁镇守辽地,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不动干戈不费粮饷而巩固了大明边防。
    • 沈氏在万历朝鲜之役起决策作用。曾组建当时世界最大的远洋舰队派驻朝鲜海域,协防朝鲜半岛。也曾建言组建“南兵”派遣朝鲜,成为明军能征善战的主力。
    • 沈氏对西方传教士来华持欢迎开明态度。
  • 内政:
    • 沈氏为官颇有节操,刚正不阿。时张居正一家独大,沈不畏权势,负责阅卷之时唯才是举,阻止张之子张敬修登第,难能可贵。故受皇帝征召、群臣举荐而入阁。沈还劝阻自己长子沈泰鸿勿参加科举,不惜父子反目成仇[14][15]
    • 沈氏结束了明廷长久的“立储之争”。
    • 沈氏后因对万历帝态度的软化,未能结束“矿税”。
    • 沈氏晚年陷于明廷东林党争,为齐楚浙党领袖,与东林党阉党成三足鼎立之势。伪楚王案妖书案辛亥京察案等大案都与他有干系,故弹劾者甚众。
  • 文学著述:
    • 沈氏是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文名曾显赫一时,辞藻工美,有“句章公”之称。其研究老庄哲学,批注《易经》、《老子》、《庄子》,是中晚明研究道家哲学的代表一家。其研究武术、武术流源史亦自成一家。著述颇丰,其著作《搏者·张松溪传》、《乞禁止倭人贡市疏》、《叙嘉靖间倭入东南事》、《大明棋士异闻录》等均具重要史料价值。

著作

  • 世宗实录》(参修)
  • 穆宗实录》(参修)
  • 《國朝歷科翰林館課經濟宏猷》,十六卷,首一卷
  • 《增定國朝館課經世宏辭》,简称《經世宏辭》,十五卷
  • 《敬事草》,十九卷,收录《四库全书总目》中
  • 《喙鳴詩集》,十八卷
  • 《老子通》
  • 《庄子通》,十卷,沈一贯撰
  • 《易学》,十二卷,收录《四库全书总目》中
  • 《四明文征》(第十六卷有名文《搏者·张松溪传》)
  • 《叙嘉靖间倭入东南事》
  • 《诗经注》
  • 《狀元圖考策》

遗物

  • 今北京石景山田义墓》表, 沈一贯撰,潘世元正书,沈鲤篆额
  • 今北京《琉璃河桥碑》,沈一贯撰,(明)包渐林正书并篆额
  • 中国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殿试卷,遗有阅卷官沈一贯的题签[16]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