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河內郡 (中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建置沿革
自戰國後期秦國設立河內郡以來,河內郡西部邊界相對穩定、東部邊界數次西移,隨之轄境逐漸縮小、轄縣逐漸減少,郡治相應由修武西遷至懷縣、再西移至野王。
以「河內」稱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地區始於春秋晚期[1],是站在晉國方位上的稱呼。戰國時河內爲三晉所瓜分,其中魏國佔據大部分地區。
秦國自昭襄王時,不斷用兵蠶食河內。長平之戰後期,「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2],河內已成爲秦進攻趙國重要的基地。馬非百認爲,秦國在昭襄王時已設置河內郡。[3]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將楊端和從河內領兵參與圍攻邯鄲[4],次年攻破邯鄲、趙國滅亡。嶽麓書院藏秦簡記載,秦滅楚後,原來因罪戍守河內郡「故徼」[註 1]的戍卒被命令轉而戍守新征服的九江郡[6],可見秦在統一六國前已設置河内郡。勞榦提出河內郡爲秦始皇三十六郡之一。[7]
漢元年(前206年),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以司馬卬平定河內郡有功,封爲殷王,都城在朝歌。[8]次年,劉邦攻滅殷國,復置河内郡。[9]西漢初年的河內郡承秦河內郡,轄境大體相同。根據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及其他秦漢出土材料和傳世史料,秦至西漢高后元年,河內郡可確認轄下列縣及侯國:[10][11][12]
其中,隆慮、棘滿、斥丘侯國封於高帝六年(前201年)、平皋侯國封於高帝七年(前200年)、共侯國封於高帝八年(前199年)、波侯國封於高帝十一年(前196年)。[17]共、隆慮、棘滿三侯國在高后元年(前187年)一度被廢,但次年陳平排定侯功時已恢復爵邑。[18]高后元年,封漢惠帝子劉朝爲軹侯;四年(前184年),劉朝改封恆山王,軹侯國除爲縣;漢文帝元年(前179年),封外戚薄昭爲軹侯。[19]此外,漢文帝以館陶爲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之湯沐邑。
Remove ads
漢文帝十五年(前165年)[20](一說爲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21],漢朝析河內、清河二郡置魏郡。河內郡喪失了東北部的鄴、內黃、繁陽、館陶等縣、邑與斥丘、棘滿等侯國,縮小到《漢書·地理志》所記載的幅員。此後,文帝後元四年(前160年),共侯國除爲縣;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隆慮侯國除爲縣。[17]。二年(前148年),封山陽侯國;五年(前145年),復封隆慮侯國。[19]
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波侯國除爲縣。[17][22]元朔五年(前116年),山陽侯國除爲縣;元鼎元年(前116年),隆慮侯國除爲縣。[19]五年(前112年),平皋、軹二侯國因酎金案除爲縣,至此河內郡無侯國。[17][23]六年(前111年),汲縣新中鄉析置爲獲嘉縣。[24]
元封五年(前106年),西漢置十三刺史部。河內郡不屬於任何一個刺史部,而被納入「京畿」範圍,與河東郡、河南郡合稱三河。征和二年(前91年),封邘侯國,次年國除。[25]四年(前89年),漢朝設置司隸校尉,監察三輔、三河、弘農七郡。[26]西漢末年,河內郡領縣十八:懷縣(郡治)、汲縣、武德縣、波縣、山陽縣、河陽縣、州縣、共縣、平皋縣、朝歌縣、修武縣、溫縣、野王縣、獲嘉縣 、軹縣、沁水縣、隆慮縣、蕩陰縣,無侯國。[27]
王莽代漢後,于始建國天鳳元年(14年)以河東、河內、弘農、河南、潁川、南陽爲六隊郡[28],其中河內郡更名後隊郡;縣一級更名中,《漢書》記載了懷縣更名河內、河陽縣更名河亭、朝歌縣更名雅歌、野王縣更名平野等四例。[27]更始二年(24年),劉秀平定河內[29],河內郡縣恢復漢朝舊名,河內郡屬司隸校尉部。至永和五年(140年),河內郡轄區、郡治、屬縣保持穩定,唯漢殤帝劉隆即位時隆慮縣因避諱改名林慮縣。[30]
東漢前中期,河內郡有7縣曾爲公主湯沐邑: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封獲嘉長公主,三年(60年)封隆慮公主、沁水公主,十二年(69年)封平皋公主,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武德長公主,漢殤帝延平元年(106年)封修武長公主、共邑公主;[31]有2縣曾爲皇帝乳母封邑: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封乳母王聖野王君[32],漢順帝陽嘉二年(133年)封乳母宋娥山陽君。[33]獲嘉長公主之子馮石承襲其母封邑,爲獲嘉侯。[34]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封王允爲溫侯。[35]次年,封呂布爲溫侯。[36]
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爲擴大以鄴城爲中心的魏郡的規模,「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三縣「以益魏郡」[37],河內郡再度向西縮小。次年,曹操效仿《禹貢》之制,并十四州爲九州,撤銷司隸校尉部,河內郡歸屬冀州。[38]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長子曹叡封武德侯。是年,曹魏代漢,魏文帝封漢獻帝爲山陽公,都濁鹿城。[39]隨即恢復十四州制,河內郡復屬司隸。[40]黃初年間,修武、汲、共、獲嘉四縣一度轉屬朝歌郡。朝歌郡旋廢,上述四縣及林慮縣復屬河內郡。[41]
曹魏行屯田制,於野王、汲二縣置典農中郎將。咸熙元年(264年),司馬昭下令「諸典農皆爲太守」[42],野王典農中郎將一度改爲野王太守。[43]西晉泰始二年(266年),晉武帝「罷農官爲郡縣」[44],汲、共、林慮、獲嘉、修武五縣分爲汲郡。[40][45][46]河內郡轄區進一步向西縮小,郡治遷至野王[47],領十縣:野王、州、懷、平皋、河陽、沁水、軹、山陽、溫、[40]武德。[48]太康元年(280年)改司隸爲司州,河內郡仍屬之。[40]
310年,漢趙攻取河內郡。[49]318年,河內郡等「平陽以東地入石勒」[40]。次年,石勒稱趙王,以河內等24郡爲趙國。[50]後趙以野王、河陽、沁水、軹等縣置野王郡。[51]349年,後趙封石閔爲武德王。[52]次年,氐族首領苻健西入關中,河內郡遂屬前秦。354年,冉魏餘部呂護盤踞野王,降於前燕,被任命爲河內太守。[53]次年,前秦河內太守投降前燕。[54]370年,前燕滅亡,河內郡復屬前秦。384年,慕容垂建立後燕,河內郡屬之。
Remove ads
北魏皇始年間,北魏略定河北,河內郡屬北魏。天興二年(399年),北魏以河內郡置豫州。[55]天安二年(467年),北魏置懷州,河內爲懷州首郡。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撤銷懷州[56],河內郡由遷都後的新司州管轄。太和年間,北魏又罷邵上郡,將白水、邵、萇平等縣并入河內郡。至遲孝昌三年(527年),又以白水等縣復置邵郡。[57][58]
東魏天平初年,復置懷州,仍以河內爲首郡;又分平皋、溫、懷、州四縣設武德郡。武定年間,河內郡領四縣:野王(郡治)、沁水、河陽、軹。[56]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并省州郡縣[59],沁水縣廢入軹縣,河陽縣廢入溫、軹二縣,河內郡僅領野王、軹二縣。[60]北周滅亡北齊後,河內郡屬北周懷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河內郡被撤銷。隋大業、唐天寶年間曾兩度改懷州爲河內郡,此後河內郡僅作爲懷州的郡號用於封爵。
人口
經濟
魏文侯時,「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61],通過興修水利發展了河內的農業生產。
漢武帝時,河內郡守王溫舒“令郡具私馬五十疋為驛,自河內至長安”[62],可知河內當時有大量養殖牲畜。
西漢官員在河內推動了許多防洪工程。西漢末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和基本經濟區,已從關中轉移到河內一帶。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把河內委托給最信賴的部下寇恂,令他準備和轉運軍糧。[63]
行政長官
本列表只包括隋朝廢除河內郡前的河內郡行政長官,隋大業、唐天寶年間兩次改懷州爲河內郡時的行政長官情況見懷州條目。
- 韓歆,更始帝太守,更始二年降劉秀。[72]
- 寇恂,更始二年(24年)就任,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免官。[73]
- 牟長,建武年間任。[74]
- 任延,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就任,在任九年(67年)病卒。[75]
- 宋均,永平七[註 5]年(64年)就任。[76]
- 曹褒,漢和帝永元七年(95年)就任。[77]
- 馬棱,漢安帝永初初年任。[78]
- 樊準,永初五年(111年)就任,在任三年(113年)。[79]
- 韓縯,漢順帝時任。[80][81]
- 向豹,陽嘉三年(134年)在任。[82]
- 黃昌,永和初年任。[83]
- 周舉,漢順帝末年任。[84]
- 周景,漢桓帝初年任。[85]
- 魏朗,漢桓帝延熹初年任。[86]
- 徐盛,徐璜弟,延熹中任。[87]
- 李敏,漢靈帝時任。[88]
- 朱雋,漢靈帝末年任。[89]
- 丁從,劉寬門生,中平二年(185年)在任。[90]
- 王匡,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在任,[37]後被殺。[91]
- 張楊,初平中就任,[88]建安元年(196年)爲大司馬。[92]
- 繆尚,建安四年(199年)降曹操。[37]
- 魏种,建安四年(199年)繼繆尚任。[37]
- 劉勳,建安年間任。[93]
- 龐勃,字智伯,東漢河內太守。[94]
- 遇沖,東漢河內太守。[95]
- 劉曜,字季尼,東漢河內太守。[96]
- 蛇邱彧,東漢河內太守。[97]
- 何曾,曹芳正始年間任。[98]
- 劉淮[註 6],曹魏河內太守。[100]
- 吳奮,繼劉淮任,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在任。[99]
- 辛敞,魏元帝咸熙年間任。[101]
- 裴楷,晉武帝初年任。[102]
- 陳輿,晉武帝時任。[103]
- 阮侃,晉武帝太康二年在任。[104]
- 劉頌,太康年間任。[105]
- 衛京,晉武帝後期任。[106]
- 王浚,晉惠帝元康年間任。[107]
- 裴整,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爲石勒所執。[108]
- 郭默,永嘉四年由劉琨任命爲太守[109],太興初年轉任潁川太守。[110]
- 趙俱,350年至354年爲前秦河內太守。[111][53]
- 王會,前秦河內太守,355年降前燕。[54]
- 呂護,354年降前燕,爲河內太守[53],361年降東晉。[112]
- 楊聲,北魏明元帝泰常二年(417年)在任。[113]
- 丘陳,北魏太武帝神䴥年間在任。[114]
- 盧醜,太武帝延和二年(433年)卒。[115]
- 趙柔,北魏文成帝初年任。[116]
- 李洪之,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年)後就任。[117][118]
- 元真,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在任。[119]
- 朱長生,太和十七年(495年)就任。[120][121]
- 元鸞,太和十九年(495年)就任。[122][123]
- 劉武英,太和十九年降北魏,卒於河內太守任內。[124]
- 陸琇,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在任。[125][126]
- 元萇,景明、正始年間任。[127][128]
- 元徽,宣武帝時任。[129]
- 楊津,北魏孝明帝初年任。[130]
- 裴衍,孝明帝時任。[131]
- 源子恭,孝明帝孝昌年間任。[132]
- 李遐,北魏孝莊帝武泰元年(528年)死於河陰之變。[133]
- 元襲,孝莊帝永安二年(529年)被殺。[134]
- 封隆之,永安年間任。[135]
- 張瓊,北魏長廣王建明年間任。[136]
- 田怙,北魏節閔帝普泰二年(532年)在任。[137]
- 李長壽,北魏孝武帝西奔前任。[138]
- 辛纂,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就任。[139]
- 楊真,北魏前期河內太守。[140]
- 燕崇,北魏前中期河內太守。[141]
- 穆祁,北魏河內太守。[142]
- 李煥,北魏河內太守。[143]
- 裴德歡,北魏中後期河內太守。[144]
- 裴嵩,東魏孝静帝武定年間任。[145]
- 李搔,武定末年任。[146]
- 司馬裔,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年)至西魏廢帝元年(552年)任。[147]
注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