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泳獵龍屬

兽脚类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泳獵龍屬
Remove ads

泳獵龍屬學名Natovenator)是半鳥科(或馳龍科哈茲卡盜龍亞科的一個,因具有許多適應水中活動與捕食的解剖特徵,被視為第一種有證據支持其有游泳能力的非鳥翼類恐龍。本屬僅含單一物種多齒泳獵龍N. polydontus),出土自蒙古南戈壁省晚白堊世地層西戈約特層[1]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種 ...
Remove ads

發現歷史

Thumb
多齒泳獵龍的正模標本全貌

2006年至2011年間,由古生物學家李隆濫(韓語:이융남)帶領的考察隊於蒙古南戈壁省採集化石。其中在2008年,該團隊在南戈壁省西部Khermen Tsav的晚白堊世馬斯垂克階地層西戈約特層發現一具相當完好,且各部位大致相連的恐龍骨架,包含近乎完整的頭骨、脊椎、一隻前肢與兩隻後肢骨骼,現存放於蒙古科学院(館藏編號MPC-D 102/114)[1][2]

李隆濫與李成珍(Sungjin Lee,音譯)、菲利浦·柯里英语Philip J. Currie等多位古生物學家後來確認這具骨骼為哈茲卡盜龍亞科的新成員,於2022年12月以新屬泳獵龍屬Natovenator),以及新屬模式種多齒泳獵龍Natovenator polydontus)的地位發表。屬名拉丁文nato(游泳)與 venator(獵人)組成,全意為「游泳的獵人」,呼應泳獵龍適於游泳與捕食魚類的生理構造。種小名則由古希臘文的 [[[wiktionary:πολύς#Ancient_Greek|πολύς]]] 错误:{{Lang}}:無法辨識代碼 gre(帮助polys,意為眾多的)與 [[[wiktionary:ὀδούς#Ancient_Greek|ὀδούς]]] 错误:{{Lang}}:無法辨識代碼 gre(帮助odous,意為牙齒),形容其牙齒特別多[1]

Remove ads

形態描述

Thumb
多齒泳獵龍的頭骨

泳獵龍體型嬌小,一如哈茲卡盜龍亞科的其他成員,外觀接近現生的鸕鶿[3]

前上頜骨蓋過鼻骨並延伸至外鼻孔,具有細長的鼻間突(internarial process),且前背部存在一對由一道脊分隔的寬凹陷,同時具有13顆狀似門牙的大型牙齒。頸椎不具側凹(pleurocoels);椎體橫突(parapophysis)的形態與黃昏鳥目相仿。第二掌骨英语Second metacarpal bone呈沙漏狀。這些特徵都有別於哈茲卡盜龍亞科的其他物種[1]

譜系關係

在李成金等人的系統分類學分析將泳獵龍所在的哈茲卡盜龍亞科歸在馳龍科下,並與同亞科的胡山足龍大黑天神龍形成多分支英语Polytomy的親緣關係,三者與哈茲卡盜龍相比,都是哈茲卡盜龍亞科中較進步(more derived)的成員[1]

馳龍科
哈茲卡盜龍亞科 Halszkaraptorinae
哈茲卡盜龍屬 Halszkaraptor

泳獵龍屬 Natovenator

胡山足龍屬 Hulsanpes
大黑天神龍屬 Mahakala
半鳥亞科 Unenlagiinae
火盜龍屬 Pyroraptor

振元龍屬 Zhenyuanlong

小盜龍類 Microraptoria

斑比盜龍屬 Bambiraptor

真馳龍類 Eudromaeosauria

古生态学

Thumb
泳猎龙的复原图英语Paleoart

西戈约特组环境干旱,与现在类似,尽管蒙古在中生代期间要略微湿润一些。该地层的年龄可追溯至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马斯特里赫特阶,以出产包含多种驰龙科(包括另一种称为胡山足龙的哈兹卡盗龙亚科)、鸟臀目和非恐龙生物在内的大规模动物群闻名[1][4][5]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