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語拉丁化方案
提倡以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之思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漢語拉丁化方案(英語:Romanization of Chinese)即以拉丁字來為漢語口語注音的方案。由於漢語所使用的漢字是表意文字,很多時候都無法直接表達其讀音,因此在中國古代就已出現如反切等來為漢字注音的方法。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5年2月6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5年2月6日) |
背景
漢字作為表意文字本身並不具備反映其讀音和聲調的功能,因此非母語人士學習漢語無疑是難上加難。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廣韻反切這種注音方案。惟漢語讀音會根據時代日新月異,因此反切所反映的讀音或許如今已不太適用,且漢語音韻在各地也各自發展成了大相徑庭的口語,也就是方言,導致了反切無法完全對應同一個漢字在地方的用法。
時至19世紀,由於西方傳教士的到來,為更方便親近當地民眾而有利於傳教事業,傳教士們就必須學習當地語言。
拉丁化方案
- 法國遠東學院拼音(1940~1950年代):由法國遠東學院於19世紀發明,主要於法國使用。
- 拉丁化新文字(1926~1928年):把音調省略,主要於前蘇聯及中共占领区使用,是漢語拼音的前身。
- 德國式拼音(1909~1930年代):主要於德國殖民地(如膠州灣)内使用。
- 郵政式拼音(1906年):早期的國際地址標準。
- 威妥瑪拼音(1912年):音譯方案,在中國大陸常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台灣現今仍用於縣市級以上之地名及大多台灣人名。
- 耶魯拼音(1942年):由美國所創,用於戰地通訊。
- 捷克拼音:主要於捷克和斯洛伐克使用。
- 美國國會圖書館標準方案:和威妥瑪拼音類似的方案[2], 但在2000年已經被轉換成漢語拼音。 [3]
官話作為漢語族使用最廣的方言,除了被采納為現代標準漢語的北京官話,亦包括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晉語(有爭議)。唯諸官話方言中的拉丁化方案仍有不足。下列列出目前所有的各種官話方言拼音。
東北官話、冀魯官話和膠遼官話等華北官話音韻與北京官話大差不差,因此能直接套用漢語拼音、注音符號等為北京官話為基礎的現代標準漢語的拼音方案。
中原官話與蘭銀官話音韻較為相近,音韻與上列華北官話亦有些許不同,卻仍然能以現代標準漢語的拼音方案套用,只不過多數聲調無法被實現。中原、蘭銀官話目前並未有更好的拼音方案,不過在網絡上已有方言愛好者為自己的母語創造的拼音方案,如西安話、[[]]等。
西南官話涵括區域較廣,且内部差異也較大,因此各地方言之間有些難以相同。且西南官話與華北官話相差太大,有些則不太適合以漢語拼音為其拼音方案。雖未普及,但目前的西南官話拼音方案也不在少數。
江淮官話音韻與華北官話亦大相徑庭,某些字的讀音亦受吳語影響。
粵語内部差異相差適中,且在詞匯上的使用是絕對統一的,不過有些方言諸如標準粵語無法與周邊的四邑話不能相通的問題仍然存在,且粵語音韻内部差異較大。這是由於粵語諸方言在隨時代變化時的音韻各有不相,如邕潯片、高陽片、欽廉片與四邑片發展出了清齒齦邊擦音(/ɬ/),是標準粵語所沒有的。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