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潮州白話字

一種潮州話羅馬字正寫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潮州白話字
Remove ads

潮州白話字潮州話Tiê-chiu Pe̍h-ūe-jī潮拼Diê⁵ziu¹ Bêh⁸uê⁷ri⁷)是一套基於教会羅馬字潮州話書寫系統,因制定於汕頭,亦名汕頭教會羅馬字潮州話Suaⁿ-thâu Kà-hũe Lô-má-jī潮拼Suan¹tao⁵ Ga³huê⁶ Lo⁵ma²ri⁷)。

事实速览 潮州白話字 Tiê-chiu Pe̍h-ūe-jī, 类型 ...
Remove ads

歷史

19世紀中葉,西方基督新教入華傳教,傳教士開始以教會羅馬字來學習各漢語方言,并用之來向不識漢字的普通民眾傳教。用羅馬字母拼寫潮州話至少可追溯到1841年浸信宗传教士W. Dean出版的《潮州話》,但直到1875年英國长老宗傳教士汲约翰John Campbell Gibson)及卓威廉William Duffus)在汕頭制定了“汕頭教會羅馬字”[1],才成為一套正式的潮州話羅馬字書寫系統,1876年,基於汕頭話翻譯的《路加福音》出版,并在1888年相繼出版《創世紀》、《約拿記》、《雅各書》,1889年《馬太福音》、《使徒行傳》,1890年《馬可福音》,并在1915年以潮州府城話出版了《新約聖經》。

潮州白話字不僅僅用於承載《聖經》,也被教徒用於日常書寫,進入民國以後,隨著中華民國國語注音符號推行,教會便不再推廣白話字,但白話字仍在民間學習和使用,1955年黄典诚统计,在潮汕地區當時仍有1000名白話字使用者。[2]

Remove ads

音标系統

字母

潮州白話字雖然與漳泉的白話字相似,但在字母的選擇上略有差異,潮州白話字使用的基本拉丁字母有17個(A、B、E、G、H、I、J、K、L、M、N、O、P、S、T、U、Z),2個變體字母(, ),6個二合字母ChKhNgPhThTs)以及兩個三合字母ChhTsh),其餘拉丁字母9個(C、D、F、Q、R、V、W、X、Y)用在特殊表示、或外來語上。與其他閩南語羅馬化方案相比,潮州白話字的拼寫與甘為霖版白話字比較接近,除了字母Ṳ和Z是該方案沒有的。

潮州白話字(PUJ)與潮州話拼音方案(DP)、閩南話拼音方案(BP)、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TL)及漳泉白話字(POJ)的字母對照如下:

更多信息 大PUJ, 小PUJ ...

閩南白話字及臺羅的o可念成[ə],但潮州話中的o只作[o]。與潮拼相比,白話字字母的音值更接近英文字母

聲母

潮州話聲母總數一般為十八個。不以輔音為首的音節或以聲門塞音為首的音節,稱為零聲母,這里不予標示。潮州白話字將三個塞擦音字母細分成齒齦音齦顎音三對同位字母,故實際使用聲母二十個,如下:

更多信息 組別, 邊音 ...

其中ch與ts同位,chh與tsh同位,j則與z同位。

以1883年《汕頭話口語英漢詞表》[3]為例,ch、chh、j用於e、i字母前面,而ts、tsh、z則用在a、o、u、ṳ及輔音音節(m、ng)前面。因此“潮州”拼寫為“Tiê-chiu”而非“Tiê-tsiu”;“韭菜”拼寫為“kú-tshài”而非“kú-chhài”,“熱”的其中兩個讀音“zua̍h”与“jie̍t”不写作“jua̍h”或“zie̍t”。

齒齦音的ts([t͡s])、tsh([t͡sʰ])、z([d͡z])遇到半閉全閉前元音(e、i),就會化成齦顎音的chi/che([t͡ɕ])、chhi/chhe([t͡ɕʰ])、ji/je([d͡ʑ])。

此外,鼻音m、n、ng及塞音p、t、k可用作韻尾,而有聲門塞音韻尾[ʔ]則標示為h,與發出聲音的清聲門擦音聲母[h]不同。

Remove ads

韻母

潮州話下列韻母共一百零三個,而現代使用中的韻母约七十九個,加上四個輔音音節,列表如下[4][5][6]

更多信息 韻腹, 韻尾 ...

注釋:

  • 十九世紀白話字制定時尚常見齒齦鼻音[n]清齒齦塞音[t̚]之韻尾,但現代潮州話中大多後鼻音化成軟顎鼻音[ŋ]清軟顎塞音[k̚],小部份地區如潮安鳳凰鎮、饒平三饒鎮及汕头南澳保留了此韻母。
  • 上標n(ⁿ)則表示鼻化韻,附加於元音之後,在m,n及ng声母后,鼻化韵的ⁿ有时会被省略。[3]
  • 潮州話有入聲韻母喉塞音[ʔ]為韻尾,以-h表示。
  • 括號中為例字之白話字。
  • 依地方音之不同,ṳ的音值游离在[ɯ][ɤ][ə]之间。
  • oa组韵母仅出现在卓威廉《汕头口语英华词典》及耶士摩《汕头话语法初级教程》中,作为ua组韵母在t,th声母后的变体。[6]
  • iou组韵母仅出现在林雄成《汕头话口语手册》中。[6]
Remove ads

声调

潮州话有八个声调,聲調符號置於元音字母上,并有丰富的变调

調值之數字是指聲調輪廓,1為最低,5為最高,拼音中的聲調以1至8表示:

聲調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
別名一[7][3] 上平 上聲 上去 上入 下平 下去 去聲 下入
別名二[8] 上平 上上 上去 上入 下平 下上 下去 下入
調值 33
˧
52
˥˨
213
˨˩˧
2
˨
55
˥
35
˧˥
11
˩
4
˦
調型 中平 高降 降升 低入 高平 高升 低平 高入
例子(文讀音)
調序數字 1 2 3 4 5 6 7 8
白話字調符 hun hún hùn hut hûn hũn hūn hu̍t

第一聲和第四聲不使用附加符號,两者可從其韻尾舒聲或入聲而區分;第二、三、五、六、七、八聲則各別使用銳音符(◌́)、重音符(◌̀)、揚抑符(◌̂)、波浪號(◌̃)、長音符號(◌̄)及上竪線(◌̍)。

第八聲陽入在林雄成系统中也可以使用第二聲的銳音符(◌́),两者可从其韻尾加以區分,以上例即為“hút”。

Remove ads

調號標示規則

調值標在音節的韻母之上。或當一個音節有多個字母時:

  • 優先順序: a > o > u > e > i。
  • m 作韻腹時標於字母 m 上。
  • 雙字母標於前一個字母上;比如 ng 標示在字母 n 上。

變調

在書面上,白話字基本上只標示原調,不標示變調。

兩個字(或字詞)連讀時,前面的字要變調,後面的字不變調,而此變調的規律是固定的。如果兩個以上的字連讀,則只有最後的字不變調,這稱為“連續變調”,情況如下:

更多信息 原聲調, 陰平 ...

在上述變化中,連讀時,2、5的調頭都是高度調,7、3都是低度調,其中9是調值21(˨˩)的低降調,因此其差異僅在於轉折過程的,這也是以汕頭話的變調為準。

双连接号(--)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变调模式:在双连接号之前的字作为上一个变调组的结尾保持原声调,而双连接号后的字将失去原有的声调,变为一个较低的、非重读的声调,如“入来”ji̍p--lâi、“觅着”tshuē--tie̍h、“来了”lâi--lō等。[7]

在實際的情況中,潮汕各地方的調值與變調會更多樣及有所差異[5][10][9]

Remove ads

文法

潮州白話字的行文使用潮州話語法,讀寫及標點形式則如拉丁文,比如句首字母大寫、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合成詞的各個音節用連接號(-)連接[7]。具體方式與泉漳白話字的書寫規則相同。

實例

1892年出版的汕頭話《新約全書》[11]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五、六句:

潮州白話文漢字:

現代標準漢語白話文: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