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澎湖1號

丹尼索瓦人顎骨化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澎湖1號
Remove ads

澎湖1號(英語:Penghu 1),是在臺灣澎湖水道海域發現的丹尼索瓦人顎骨化石 。[2]

事实速览 名称, 物种 ...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二名法 ...

在過去,該化石被認為是已滅絕人屬物種澎湖原人(學名Homo tsaichangensis),經同位素放射性定年冰河時期海平面的升降,判斷其生存年代在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3]。一些觀點認為它屬於一新物種「蔡張人」(Homo tsaichangensis[4],另外一些觀點則認為它是直立人早期智人丹尼索瓦人[5][6][7]。在2025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蛋白質分析證實其為丹尼索瓦人[1]

Remove ads

發現與研究

2008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張鈞翔從臺灣南部私人收藏家蔡坤育(蔡坤玉)處取得一個人類下顎骨化石標本,該化石打撈自臺灣海峽澎湖水道水面下約60-120公尺深的海底,距離臺灣西南約25公里海域,該地區曾經是陸地,自末次冰期海平面上升,淹沒了化石的發現地區[8]。這塊化石若隨海流漂來必會粉碎,但從其完整程度來看,研判應原本就存在澎湖水道[9]

臺灣、日本澳洲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對它進行了研究,團隊先確認這是人類化石後,澳洲學者取一小塊作放射性元素測量,從化石骨質膠原中的元素半衰變的濃度變化做定年測量,推估澎湖原人的生存年代,但因化石只有一個,標本量太少,導致定年範圍出現至少26萬年的落差[10]。從定年結果與海平面升降的年代推測,這件化石的地質年代晚於45萬年前,並可能生存於海平面下降,距今約19-13萬年前或7-1萬年前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時期。

團隊的四年研究結果,首次發表於2015年1月27日出刊的《自然-通讯》雜誌[3][9][11][10],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主任張鈞翔、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良恭、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館海部陽介及河野礼子、京都大學高井正成、御茶水女子大學松浦秀治、澳洲國立大學Rainer Grün、Les Kinsley等人。該標本目前被收藏在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2]

Remove ads

形態特徵

該標本為一個幾乎完整的右下頜,有四顆牙齒,包括磨損的臼齒前臼齒[3]。下頜骨非常粗壯且堅固,有一個堅固的側隆凸,臼齒膨大,在三維影像重建下發現其下顎兩髁頭寬(bicondylar width)較寬,此特徵有助於確認該化石來自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時期。[5]根據其頜骨和牙齒的形態,該標本被歸入人屬,其下頜骨並沒有現代人「戽斗」般突出的下巴[13],這有助於將其與智人區分開來。然而,該化石保有與能人Homo habilis)相似的衍生特徵,包括其下頜較短且寬。這項特徵與其他像是缺少M3臼齒等的特徵,足以顯示該標本應歸為人屬[3]

透過該下顎骨大小推測,其主人的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60公斤,化石所屬性別尚難以判斷。從臼齒磨蝕的情況研判,澎湖原人應是成年個體[3]

分類狀態

儘管澎湖原人在層級的分類已經被廣泛接受,但對其潛在物種定位仍有許多討論。澎湖原人的下頜骨被認為與中國安徽和縣40萬年前的直立人化石最為相似,包括相似的牙冠大小、下頜整體粗壯和突出[6][9]。基於這些相似特徵和他們較晚才出現於東亞,張鈞翔等人[3]提出了幾種假說:下頜骨的共同特徵可以解釋為其保留亞洲早期直立人的原始特徵,即從非洲遷移而來具強壯下頜的人屬,可能涵蓋在海德堡人這個物種中,或他們是直立人的一種適應型。但由於標本保存有限,其物種辨識與分類在學界仍缺乏共識[3]

古生物學家Mark McMenamin主張澎湖原人下顎獨特的牙齒特徵足以將其獨立為一新物種蔡張人(Homo tsaichangensis)[4]。McMenamin將澎湖原人與在爪哇島中部Semedo村發現的猩猩類巨猿屬(Gigantopithecus)下顎化石進行比較,提出它們有相似的牙齒形態,顯示有相關的食性選擇和相似的生物地理遷徙,堅持認為它們的形態為一趨同進化的案例,甚至提出兩者共同生存在距今25萬年前的「直葛-澎湖生物地理省份(Tegal-Penghu Biogeographic Province)」。然而,這個分類的論點並不被學界廣泛接受[5]

2019年,陳發虎等人發表的新研究,提出澎湖原人其實是丹尼索瓦人的一員[7]。這一論點主要透過與該文描述的夏河縣丹尼索瓦人下顎骨比對得出。夏河下顎骨青藏高原上發現,地質年代約為距今16萬年前。和澎湖原人相比,夏河標本具有相似的牙齒形態。它們有4個共同的明顯特徵:M2臼齒在近遠中寬度(mesiodistal width)上很接近;M3臼齒發育不全;相似的獨特M2牙根結構,與現代亞洲人口有關;P3出現湯姆氏牙根,這在其他人類化石中很少發現[14]

Wu & Bae (2024) 將澎湖原人歸類為新物種「巨顱人英语Homo juluensis」 (Homo juluensis), 該物種包括許家窯人夏河縣人類下頜骨化石丹尼索瓦人[15]

2025年,日本、丹麥及台灣團隊,在《科學》[1]期刊發表以胺基酸序列測序作為定種依據之研究,證實該下顎骨丹尼索瓦人,這是目前第三具具有分子證據的丹尼索瓦人標本。由於該表本自海中打撈,科學家目前仍無法確認丹尼索瓦人何時抵達台灣,僅能從台灣與歐亞大陸陸橋形成之時段推測。該團隊自其牙齒琺瑯質中,萃取出51個蛋白質,4241個胺基酸序列。經分析,發現五個僅在丹尼索瓦人中出現的突变位點。也從琺瑯質中分析出此個體為男性。此外,以胺基酸序列所推匴的親緣關係也明確指出該標本隸屬丹尼索瓦人。

參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