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烏溪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烏溪沙(英語:Wu Kai Sha),曾稱烏龜沙或烏雞沙(英語:Wu Kwai Sha,亦作U Kwai Sha),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鄰接馬鞍山及西貢北,屬馬鞍山新市鎮的組成部分,為香港一處郊遊度假地點,近年發展成為私人住宅區域。據說明末清初,已有廖姓廣府人在此居住。嘉慶《新安縣志》卷二〈輿地略〉中已有烏溪沙的名字出現。




歷史
考古學家在馬鞍山及烏溪沙一帶發現有新石器時代後期的文物遺跡,證明烏溪沙在當時已經有人類居住。
烏溪沙為一塊面積不大的沖積平原,由山上黑色的鐵礦沙隨溪而下形成,故得名烏溪沙。據說明末清初,已有廖姓廣府人在此居住。嘉慶《新安縣志》卷二⟨輿地略⟩中已有烏溪沙的名字出現。後來移居此地的客籍村民因方言不同,烏溪沙訛為烏龜沙或烏雞沙,甚至清末有地圖及書籍以烏龜沙為正式名稱。[1]
烏溪沙位於十四鄉與沙田海東岸村落的中間點,故此在此建造了前往大步墟的街渡碼頭。舒懋官在嘉慶年間編寫的《新安縣志》曾提及烏溪沙往大步墟的街渡收費為四錢。[2]當時對外交通依賴街渡,由九廣鐵路大學站側的馬料水碼頭前往烏溪沙。
1980年代末期,港英政府開發馬鞍山新市鎮,在沙田開闢了多條道路通往馬鞍山及烏溪沙,亦開闢了通往西貢區的西沙路,從此烏溪沙的交通變得方便。此外,同段時期,為了應付當時因為越戰而導致嚴重的越南船民問題,香港政府在烏溪沙興建白石羈留中心為難民營,當年曾經在此發生過多次騷亂及武裝衝突,隨著越南船民問題於香港回歸前解決,船民已經被遣返越南,白石船民中心亦被拆卸,更改興建成為高爾夫球場等康樂用途設施,而碼頭由渡輪碼頭更改成為公眾碼頭。
2005年,香港舉辦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期間,逾1,000名來自韓國的農民示威者入住烏溪沙青年新村。
Remove ads
填海計劃
2012年年初,香港政府舉辦第二次改善香港土地供應策略,土木工程拓展署副署長李鉅標表示目前25個建議填海地點並非最後選址,只是可以考慮地點,當局會繼續收集意見,於2012年中前完成公眾諮詢。其中地點包括了鳥溪沙碼頭的天然海灘。有馬鞍山居民認為烏溪沙沙灘是香港難得接近民居的天然海灘,充滿鄉村特色的公共空間,是馬鞍山居民垂釣和放風箏、觀賞群鳥飛舞和朝霞、晚霞及月亮之地,也是冬泳者的游泳場地,應該獲得保護,而非破壞,因此引起了於2012年1月中旬起馬鞍山居民所發起的「馬城抗爭」。「馬城抗爭」一詞,首見於2012年2月2日信報A15版,丁望所寫的《思維漫步》專欄文章《馬城春天期望 留烏溪沙海灘》:「馬鞍山居民最近遊行(權稱「馬城抗爭」),反對官方把烏溪沙天然海灘列入填海建議名單......」。這篇文章對於市民的「保護烏溪沙海灘」行動,有指標作用。[3][4]居民強烈反對下,計劃最後不了了之。
Remove ads
著名地點
- 烏溪沙青年新村
- 烏溪沙公眾碼頭:油麻地小輪於1974年到1983年間經營烏溪沙至馬料水航線
- 香港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
- 烏溪沙沙灘
- 海星灣
- 渡頭灣
區議會議席分佈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主要以馬鞍山繞道西沙路交界以西、西沙路西沙路交界以東(包括大水坑及烏溪沙)為範圍。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交通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