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玛丽娜·勒庞
法國律師和政治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瑪麗安·安娜·佩里娜·「玛丽娜」·勒庞(法語:Marion Anne Perrine Le Pen,法語發音:[ma.ʁin lə.pɛn][註 2];1968年8月5日—)是法国政治人物及律師,生於法兰西岛上塞纳省塞纳河畔讷伊。她是極右派政黨國民陣線創始人让-马里·勒庞么女,1986年加入國民陣線;2003年至2011年,擔任該黨副主席;2011年至2021年,擔任該黨主席,2018年起該黨更名國民聯盟。[4]2004年成為欧洲议会议员[5][6][7],並且參選過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和2022年法國總統選舉。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
2012年,勒龐首次參與法國總統選舉,但未能在第一輪投票出線。2017年4月23日舉行的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勒龐以21.30%的第二高票得以角逐同年5月7日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但在第二輪投票中,僅獲得約33.9%的選票[8],不敵對手艾曼紐·馬克宏,無緣總統寶座。2020年,她宣布第三度參選總統大選。2022年4月10日舉行的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中,時任總統馬克宏得票27.84%,贏過排名第二的極右派領袖勒朋的23.15%,以4.7個百分點在第一輪投票中領先,兩人进入第二輪投票再次對決;但在4月24日的第二轮投票中,勒庞最终以41.45%的得票率不敌马克龙,不过由于得票率较上一次大选有所提高,勒庞在随后的败选讲话中表示本次大选结果“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巨大的胜利。”[9][10]
勒龐為軟化國民陣線在法國的形象,曾領導“政治去妖魔化”的運動[11],驅逐被指控為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或貝當主義的陣線成員。2015年8月,她的父親發表具爭議性言論後,她甚至將父親開除出黨。[12][13]在此同時,勒龐力圖提升該黨的政治定位,例如撤銷該黨過往“反對同性伴侶”、“反對無條件墮胎”和“支持死刑”等立場,但仍堅持許多固有的政策立場,例如強力反對移民,提倡國族主義及經貿保護主義。[14][15][16]在國際立場上,她是美國和北約組織的反對者,曾誓言要讓法國退出該等國際勢力。[17]她也是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的支持者,在2022年俄烏戰爭加劇前夕,曾呼籲法國與俄羅斯加強合作[18],儘管之後她強烈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但亦表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結束後仍可再次成為法國的盟友。[19]
勒龐在2011年和2015年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百人之一。[20][21]2016年,她被Politico期刊評為歐洲議會第二大影響力的議員,僅次於歐洲議會議長馬丁·舒爾茲。[22]
2025年3月31日,勒庞被裁定挪用欧盟资金罪名成立,并即时被禁止参加2027年法國總統選舉。[23]她隨即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上訴,但被歐洲人權法院駁回。[24]
Remove ads
個人生涯
瑪麗·勒龐於1968年8月5日出生在塞納河畔納伊,是讓-馬里·勒龐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皮埃爾特·拉蘭(法語:Pierrette Lalanne)的三個女兒中最小的一位[25][26]。
1976年11月2日,她與家人受到父親政治反對者的炸彈襲擊[27],大型炸藥摧毀五層樓建築[28]。但瑪麗娜·勒龐與她同房間的兩個姐妹毫髮無損[29][30]。
1984年,在她母親皮埃爾特•拉蘭愛上一位採訪記者後,父母分居,當時勒龐16歲[31]。
1984年,她與她父親的通訊官Lorrain de Saint Affrique [33]建立伴侶關係。在1997 年6月,她嫁給國民陣線的業務經理者Franck Chauffroy,在婚姻中生下3個孩子,分別為Jehanne及雙胞胎 Louis 和 Mathilde,於2000年離婚。2002與前國民陣線負責選舉的秘書 Éric Iorio [34]再婚,[35][36]2006年離異。[37]2009 年起,國民陣線秘書長Louis Aliot成為其伴侶,2019年兩人宣布分居。[38]
勒龐在1986年獲得學士學位[39][40]。隨後,在巴黎第二大學(巴黎先賢祠-阿薩斯大學)學習法律[26],並於 1990 年獲得法學碩士學位[41]。1992年,她在巴黎上訴法院(法國高等法院)律師專業培訓學校結業後[42],1992年獲刑法高等深入研究文憑[26],並成為巴黎執業律師。
勒龐於1992年進入巴黎律師協會[26]。然後,她進入家族友人Georges-Paul Wagner密友的辦公室工作[42][43]。1994 年,她獨自設立辦公室[44][42],但由於“沒有客戶,沒有檔案,沒有收入”[45],律師職業生涯非常短暫,1998年她進入國民陣線擔任法律服務[42][46]。
政治生涯
1986年,玛丽娜·勒庞加入国民阵线。2000年,她加入执行委员会。
2010年玛丽娜·勒庞宣布角逐国民阵线领袖[49][50],她的对手是国民阵线的另一位副领袖布鲁诺·戈尔尼施(Bruno Gollnisch)。2010年9月3日至2010年12月19日,她在51省参加会议。[51]
2010年9月3日,500人在屈埃爾市参加第一次会议。[52]2010年11月14日,700人在巴黎参加会议[53]2010年12月19日,300人在埃南博蒙市参加最后会议。[54][55] 2011年1月15日至2011年1月16日,国民阵线在图尔举行其党代会[56];在党代会上,她获得了67.65%的选票,成为国民阵线的第二任领导人[47][57][58]。


2011年11月19日,勒龐宣布參加2012年法國總統選舉,主題是人民主權和民主、歐洲、再工業化和強大的國家;家庭和教育、移民同化與社群主義;地緣政治和國際政治。[65] [66] [67]在 2012 年 總統選舉的新聞發布會上,[68]她詳細估算,提出減少法國債務的計畫[69]。[70]之後,她發表對法國海外省和領土的政策。[71]許多觀察家指出,勒龐傾向於關注經濟和社會問題,例如全球化和非地方化,而不是此前其政黨所關心的移民、法律和秩序等核心問題。
2012年4月22日,勒龐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了17.90%,僅排在第三位而被淘汰,僅次於奧朗德和時任總統薩科齊。5月1日,勒龐在傳統勞動節遊行後在巴黎發表演講,拒絕在5月6日的第二輪選舉中支持時任總統薩科齊,或是社會主義者奧朗德。之後在該黨年度集會上,她表示要在選舉中投下空白選票,以控訴兩位候選人向歐盟和金融市場的投降。[72]
2016年4月8日,勒龐宣布參選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並在民意調查中保持高支持率。
2017年2月4日至5日,勒龐在里昂啟動競選活動,承諾如果她在與歐盟重新談判的6個月內,無法實現其領土、貨幣、經濟和立法等目標,將就法國是否留在歐盟進行全民公投。在總統競選中,她強調自己是一個柔和、女性化的人物,並以藍玫瑰作為競選標誌。[73]她接連會見幾位他國國家元首,包括黎巴嫩的米歇爾·奧恩[74]、查德的伊德里斯·德比[75]和俄羅斯的弗拉基米爾·普京[76]等,以呈現她在國際外交方面的實力。
2017年4月23日,勒龐在第一輪選舉中贏得了21.3%的選票,僅次於馬克宏的24.0%,隔日勒龐宣布暫時辭去國民陣線領導人一職以團結選民。[77]但在進入第二輪投票後,勒龐僅得票33.9%,不敵馬克宏的66.10%,她立即宣佈將對國民陣線進行“全面性改造”。[78]
2020年1月,勒龐宣布參選2022年法國總統選舉。[79]2022年1月15日,勒龐正式發起競選活動。
2022年2月,同黨唯一的參議員斯蒂芬·拉維爾(Stephane Ravier)在勒龐的競選期間公開表示支持另一位極右翼總統候選人埃里克·澤穆爾。[80]
2022年4月10日,勒龐的在第一輪選舉中贏得了23.15%的選票,僅次時任總統馬克宏的27.84%。[81]4月24日,举行第二轮投票,勒龐僅得票41.45%,不敵馬克宏的58.55%。
政治主張
勒龐主張對移民政策採取強硬路線,認為過往的多元文化主義已經失敗,[82]並主張法國社會要進行“去伊斯蘭化”。[83]勒龐呼籲暫停合法移民,[84]主張廢除非法移民成為合法居民的法律,[85]她並主張減少向移民提供的社會福利,以降低對新移民入籍法國的激勵。[86]在阿拉伯之春和歐洲移民危機之後,她主張法國退出申根區並恢復邊境管制。[87][88]但她也努力抹去民族陣線的極右派形象,2015年8月21日,其父親(創黨元老)讓-馬里•勒龐因堅持帶新納粹色彩的反猶太主義政治立場,被民族陣線開除黨籍。
“國民優先”是勒龐[89]各項政策的基礎理念:主張任何法國國籍的人都應在住房、社會援助和工作方面享有優先權,優於其他外國人的福利[90]。在國家優惠的案例中,她主張家庭津貼應該保留給至少一位父母是法國人或歐洲人的家庭[91];在企業選才上,如果法國人和外國人都擁有文憑和技能,公司必須優先僱用法國人,除非證明外國人工作更有效率,才能例外僱用[92]。據《世界報》稱,“這是一個在就業、公共服務、社會住房、醫院或社會福利方面,在國民和外國人之間存在法律歧視的問題。如果將“國民優先權”寫入憲法,將扭曲共和國的憲政基本共識: 1789 年憲政宣言法律上人人平等,人類應該“不分種族”存在“不可剝奪的神聖權利”,1946 年序言中的“宗教或信條”,或1958 年憲法第319 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信條,都與勒龐的“國民優先”理念不相容。
勒庞反对自由貿易和封閉經濟,她倡导贸易保护主义。[93] 她支持經濟民族主義,[94]投資銀行和零售銀行的分離,[95]和能源多元化,[96]反對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私有化,對國際商品市場的投機,[97]並且反對歐盟的共同農業政策。[97]
勒龐提倡法國的能源獨立政策,特別強調支持水力發電,並以長期為目標逐步退出核能。勒龐強烈反對風力發電,提議從2022年起暫停在海上和陸地上開發新的風能,並最終拆除所有現有的風力發動機。[101]
2012年,勒龐主張“長期”逐步退出核電,因為“核風險不能降低到零”,並支持基於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戰略[102]。
在2016年歐洲議會對巴黎氣候協定的投票中投棄權票後,她在2019年宣布“對唐納·川普離開氣候計畫感到遺憾” [103]。
2020年6月,勒龐表示公民氣候公約下所“產生的提案,每個提案都比另一個更加瘋狂,沒有意識到經濟現實,也沒有社會和生態相關性” [104]。
2021年3月,在國民議會審議“氣候和復原力”法案期間,她所在政黨的代表沒有提出任何修正案,她提出了一項對於環境的“反公投法案”:
- 以“景觀權”和“健康和可持續環境”的理念停止建造風力發動機;
- “無碳能源”的前提下,研究繼續投資核電的可性性;
- 建議“嚴格限制在農田上的任何新建設”或對維護“天然碳儲存區(樹籬、濕地等)”的農民給予報酬 ;
- 禁止在農田安裝新的大型表面設施;
- 禁止進口法國禁止製造或生產的產品;
- 對進口產品徵稅“以補償其生產和運輸對環境的影響” [105]、[106]。
根據法國智庫的共同分析,勒龐的計畫距離實際政策“非常遙遠,與法國的氣候目標背道而馳” [107]。
勒龐反對全球化,她將各種負面經濟趨勢歸咎於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会导致法国工业衰落产业外移和失业。[108][109][110]
勒龐反對歐盟的超國家主義和聯邦主義,而是支持鬆散聯盟的“萬國之歐洲”。[111]她认为法国必须退出欧盟和欧元区。[112]里斯本条约是欧盟宪法的复制。[113][114]2005年5月29日公民投票中,54.67%的法国选民拒绝欧盟宪法。[115]2005年6月1日公民投票中,61.54%的荷兰选民拒绝欧盟宪法。[116],並就法國離開歐盟舉行全民公投。[117]然而,自 2019 年起,她不再主張法國退出歐盟或歐元貨幣。[118]
勒龐一直是里斯本條約的公開反對者,[119]她坚决反对给予土耳其在欧洲联盟的会员资格。[120][121]勒龐主張將法國帶出北約和美國的勢力範圍。[17]她提議改革世界貿易組織[122] [123]並廢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24]
勒龐支持與俄羅斯建立特殊夥伴關係[17]。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勒龐承认克里米亚屬於俄罗斯[128],而且烏克蘭已被美國“征服”。[129]她強烈批評北約在該地區的政策,經濟制裁的威脅,帶動東歐的反俄情緒。[129][122]針對2022年對烏克蘭的入侵,儘管她之前的立場是親俄的,勒龐批評俄羅斯的行動,但仍表示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可再次成為法國的盟友,而且北約應該与俄建立更紧密关系。[130][131]
勒庞担忧中俄的结盟,并表示如果当选,她将在印太地区对抗中华人民共和国。勒庞认为日本和欧盟之间的贸易协议“相当平衡”,但批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准自由贸易,反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达成类似的协议,表示不信任一带一路倡议,同时谴责西方领导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顺从行为”。[132][133][134]
勒龐對“新女權主義”持批評態度,將其描述為女性與男性交戰。但她在捍衛女性權利和改善女性生活的背景下,自我認定為女權主義者。[135] [136]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勒龐反對強制接種疫苗,主張讓每個法國人選擇接種或不接種。[137]她對疫苗實驗室所簽訂的合同中的一項條款感到“擔憂”,該條款規定,如果這種疫苗產生有害和有害影響,“歐盟承諾不會對製造商提起訴訟。” [138]
爭議
反種族主義協會和許多政治媒體人認為,勒龐經常發表仇視伊斯蘭教的言論,並污衊生活在法國的移民人口或外國血統的法國人,以達成選舉目的。批評者說,勒龐是國民陣線的右翼意識形態路線,與她的父親或舊的極右翼沒有區別[139][140]。勒龐還被法國左翼和極左翼指責為“民粹主義”和“煽動”言論[141]。
勒龐回應否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或仇外心理[142],自認是在反對移民的政策,而不是個人反對移民。勒龐和國民陣線被左翼團體及主流媒體歸類為極右翼[143],勒龐提出異議,表示她更喜歡其他名稱,例如“國家右翼” [144]、[145]、或“不右也不左”路線 [146]。
2010年12月10日,勒龐在里昂舉行的演講中,提起二戰期間德國的佔領,並宣稱非法封鎖某些街道供穆斯林祈禱也構成一種對法國領土的“佔領”。她將街頭祈禱與納粹佔領相提並論引起相當大的社會爭議[147][148][149]。隨後,勒龐舉行新聞發布會重申其言論,宣稱此非失誤發言,而是對法國局勢的深思熟慮的分析[150]。法國捍衛人權和公民權利聯盟就煽動種族仇恨提出控訴[151],但里昂刑事法院於2015年12月15日宣判無罪[152]。
2012年2月18日,在總統競選開始時,勒龐宣稱“在法蘭西島分銷的所有肉類,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是完全來自清真認證” [153],此引發社會上的宗教餐飲習慣的爭議。一些屠宰專家聲稱,很大一部分肉不是根據宗教儀式[154]屠宰的,另有一些人聲稱法蘭西島生產的豬肉以外的所有肉類都是清真的,但該地區消費的肉類是不完全清真,因為肉類消費量遠遠超過生產量[155]。
2017年4月,勒龐在總統競選期間表示,法國對冬賽館事件抓捕猶太人一事“不需負責任”,她認為“如果有負責的人,是當時掌權的人,不是法國”。政治階層的大多數成員譴責他的言論,以色列政府認為這些言論“與歷史真相背道而馳”。法國歷史學家Valérie Igounet指出,勒龐的言論“是國民陣線多年來路線的一部分,頌揚某個歷史,不接受另一個歷史”。[156]
2017年5月7日,勒龐禁止十幾家媒體報導她的選舉之夜。法國媒體《世界報》、Les Inrockuptibles和Liberation選擇團結一致,決定共同抵制晚會報導[157]。
事件
2012年,瑪麗娜·勒龐因超過違規積點而被吊銷駕照,包括超速和闖紅燈在內的7項罪行。她表示應當廢除帶有積點的執照控管制度,以及廢除高速攝像機。[158]瑪麗娜•勒龐對行政裁決提出質疑[159],並聲稱駕駛的是她的母親[160]。在駕駛執照最終遭到取消情況下,勒龐沒有支付3,000歐元的律師費用,又再產生後續爭議。[161]
2017年2月20日,法國警方突擊搜查國民陣線總部,以協助歐盟反欺詐辦公室(The European anti-fraud office)針對身兼該黨黨魁及歐洲議會議員瑪琳·勒龐涉嫌挪用公款的調查[162]。2025年3月31日,法國法院裁定罪名成立,即時被禁競逐公職5年。
2017年3月2日,歐洲議會經投票決定解除瑪琳∙勒龐之議員司法豁免權,使得法國司法當局得以調查其散布IS血腥圖片之行為[163][164]。
有關政治的藝術表達
2007年,瑪麗娜·勒龐成為一首名為“Marine”歌曲的主題,歌手Diam's在這首歌中批評了勒龐和她父親的政治立場。副歌是:“去他的國民陣線” [165]。這首歌在 2021 年由Amel Bent、Camélia Jordana和Vitaa翻唱。[166]
2012年,歌手瑪丹娜在她的MDNA巡迴演唱會中有一段視頻蒙太奇搭配歌曲“Nobody Knows Me”播出,旨在譴責“某些不能容忍他人的男人” (l'intolérance de certains hommes envers d'autres) [167]。影像包括瑪麗娜·勒龐的形象,她的額頭上畫有一個納粹標誌[168],畫面中還有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阿道夫·希特勒、巴沙爾·阿萨德和胡錦濤[169]等政治人物。瑪丹娜在Confessions Tour (2006) 和Sticky and Sweet Tour (2008-2009)巡演期間播出該歌曲及視頻蒙太奇,其中特別諷刺瑪麗娜·勒龐的父親[170]。
瑪麗娜·勒龐當下警告,如果該視頻在法蘭西體育場的音樂會期間播出[170],她將提出訴訟,國民陣線也對瑪丹娜提出訴訟[171],但最終被駁回[172]。然而,瑪丹娜為避免引發爭議,於尼斯舉行的音樂會上用問號替換原本額頭上的納粹符號[173]。2013年9月,瑪丹娜巡演音樂會DVD發行,名為MDNA World Tour,影像中納粹符號再次出現[174]。
- 2002年,Guy Konopnicki的歷史小說《Les Cent Jours》中的劇情:讓-馬里·勒龐贏得2002年總統大選,瑪麗娜·勒龐成為司法部長。
- 2011年Frédéric Deslauriers的Les Deux-Cents Jours de Marine Le Pen虛構故事中,瑪麗娜·勒龐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75]
- 在Jérôme Leroy的Le Bloc中,為了避免官司,書中的名字進行更換,並改變一些細節,但瑪麗娜·勒龐的人物特色依然清晰可辨[176]。
- 在2015年由Les Arènes出版的François Durpaire和Farid Boudjellal的連環漫畫La Présidente中,虛構瑪麗娜·勒龐在2017年當選為共和國總統。[177]
- 在Michel Houellebecq的Soumission中,瑪麗娜·勒龐在2022年總統選舉的第二輪中輸給了穆斯林兄弟會的穆罕默德·本·阿貝斯[178]。
- 在Éditions de l'Archipel於2021年出版Blaise de Monluc的Les 155 jours de Marine Le Pen中,虛構瑪麗娜·勒龐在2022年的國會選舉中獲勝成為總理,第五共和國隨後進入歷史上的第四次聯合內閣[179]。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