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柳胸螈属
史前两栖动物类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柳胸螈(屬名:Gerrothorax)又稱童鳃螈、異螈,是一支生活在三叠纪中晚期的两栖动物,隸屬离片椎目下的斜橫螈科,當前只有一個有效種,即模式種美麗柳胸螈(G. pulcherrimus),化石產自法国、德国、格陵兰及瑞典[1],並在泰国有疑似紀錄[4]。化石年代從三疊紀拉丁期延續至瑞替期,前後長達3500萬年,而牠們的形態在此期間幾乎未有變化,是間斷平衡的極端例子。柳胸螈長久未曾演變的原因,可能是其具备廣泛適應各種生態環境的能力。雖然柳胸螈為全水生兩棲動物,總是需要以水為生境,但牠們可能已經適應了各種不同鹽度的水體[5]。
Remove ads
生理結構

柳胸螈的體長可達一米,身形十分扁平,適合潛伏在河湖底部的泥沙中,透過上仰的大眼睛尋找游過的獵物。其頭部兩側突出,類似笠頭螈(盜首螈),但二者之間並無很近的親緣關係[6]。
一些柳胸螈化石在頸部附近保留了下鰓節(英文:hypobranchial)和角鰓節(英文:ceratobranchial),這表明牠們存在幼态延续現象,成年以後依然保留着幼時的鳃。在1946年對柳胸螈的原始描述中,其鰓部骨骼被認為與生前的羽毛状外鰓相對應,類似某些終生保留外鰓的現代蠑螈,如泥螈、美西螈和洞螈[7][6]。然而,一項發表於2010年的研究指出,诸如柳胸螈之类的斜橫螈類更可能拥有像鱼一样的内鳃,而不是像蝾螈一样的外鳃。這項研究發現,斜橫螈類和其他成年後保留鳃的史前两栖动物,在角鰓節上具有凹槽,該特徵存在於现代和史前鱼类中,但卻不存在於现代两栖動物中,因此反映出史前两栖類所擁有的是内鳃。這一点有利於大型動物的生存,因为内鳃会受到大皮褶的保护,不太可能遭到來自外部环境的损害[8]。
200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柳胸螈透過抬起上顎(而非張開下顎)的方式來捕獵,被科學家戲稱類似於馬桶蓋的開合方式[9]。2011年對柳胸螈的颅骨進行 X 光斷層掃描後發現,牠們具有完全骨化的脑颅與顎方骨[10]。2012年發表的一项研究認為,柳胸螈采用吸食的方式捕獵。牠們拥有强壮的肌肉,能迅速抬起颅骨和迅速降低下顎,強健的內鰓會在运动过程中將水排出,在喉咙中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吸入小型猎物;同时鳃弓上還布满了小齿,任何猎物一旦被吞噬都无法逃脱。儘管吸食捕獵的方式在鱼类及现代两栖动物幼体中很常见,但柳胸螈和这些动物的不同之处在於缺乏顱運動,這意味着其顱骨不能相向屈曲以包裹猎物[1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