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熊龍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熊龍屬
Remove ads

白熊龙属名Nanuqsaurus,意为“北极熊蜥蜴”)又譯北極熊龍,是一肉食性暴龙科兽脚类恐龙,生存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英语Alaska North Slope晚白垩世(晚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的王子溪组。仅含单一物种霍氏白熊龙Nanuqsaurus hoglundi),所知于部分颅骨及多个未描述颅后骨骼和牙齿材料。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種 ...
Remove ads

描述

Thumb
头部复原

最初描述中估计白熊龙长5至6米(16至20英尺),约为暴龙的一半,[1][2][3]体重估计为500至900公斤(1,100至2,000磅)。[1][3]菲奥里洛和迪克斯基认为其矮小体型是对高纬度栖息地的适应。[4]然而,后期研究指出并未发现支持白熊龙拥有所谓“矮小体型”的证据,而未描述的成年尺寸牙齿及颅后材料显示,其体型可能与其它北美暴龙科(如阿尔伯塔龙)相似。[5]一些未描述的颅后材料长约7米(23英尺),与幼年特暴龙相当。[6]更大的体型估计为8至9米(26至30英尺)长。[7]

白熊龙头上有一个形状特殊的嵴,表明这种食肉恐龙与暴龙近缘。根据近亲比例重建颅骨长度为60至70 cm(24至28英寸)。[4]

白熊龙根据以下鉴定特征归入暴龙科:颅顶背侧融合的顶骨上有薄且头端分叉的中线支,并在矢状嵴附近重叠并分隔额骨;额骨有一指向头端的细长突起将前额骨泪骨面分开;齿骨的前两颗牙齿比后面的小得多。[4]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2006年,阿拉斯加北部北坡自治县区的可卡科-提古斯科(Kikak-Tegoseak)采石场发现一种中型兽脚类的化石,颅骨长度估计为600至700 mm(24至28英寸)。化石最初归入蛇发女怪龙,后来归入阿尔伯塔龙,在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英语Perot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达拉斯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制备过后被鉴别为新物种。[4]正模标本DMNH 21461发现于王子溪组的一层中,地质年龄为6910万年前。由部分颅骨和一个下颌骨组成,两者的发现位置非常靠近,包含右上颌骨的鼻骨支、部分颅顶(包括部分顶骨额骨和右侧蝶骨)及左齿骨前部。[4]标本鼻骨接触面平滑,因此来自一只完全成熟的个体。[4]

白熊龙由安东尼·菲奥里洛英语Anthony Fiorillo(Anthony R. Fiorillo)和罗纳德·迪克斯基(Ronald S. Tykoski)于2014年首次描述并命名,模式种是霍氏白熊龙(Nanuqsaurus hoglundi)。属名取自伊努皮克语nanuq北极熊)及希腊语sauros(蜥蜴),种名致敬慈善家弗雷斯特·霍格伦德(Forrest Hoglund)在慈善事业及文化机构方面的工作。[4]

Remove ads

分類學

暴龍科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該屬是暴龍亞科中懼龍和暴龍的近親。以下分支圖展示了暴龍科中的進化關係:[8]

Thumb
正模標本
暴龍科 Tyrannosauridae
阿爾伯塔龍亞科英语Albertosaurinae Albertosaurinae

平衡蛇髮女怪龍 Gorgosaurus libratus

平衡阿爾伯塔龍 Albertosaurus sarcophagus

暴龍亞科 Tyrannosaurinae
分支龍族 Alioramini

中華虔州龍 Qianzhousaurus sinensis

遙遠分支龍 Alioramus remotus

阿爾泰分支龍 Alioramus altai

柯氏怪獵龍 Teratophoneus curriei

統治者力怖龍 Dynamoterror dynastes

西南風血王龍 Lythronax argestes

霍氏白熊龍 Nanuqsaurus hoglundi

懼龍族 Daspletosaurini

德氏死掠龍 Thanatotheristes degrootorum

強健懼龍 Daspletosaurus torosus

霍氏懼龍 Daspletosaurus horneri

巨型諸城暴龍 Zhuchengtyrannus magnus

勇士特暴龍 Tarbosaurus bataar

君王暴龍 Tyrannosaurus rex

古生物学

Thumb
齿骨左半面的CT扫描,展示了颌骨中的替换齿

古生物学家称,大约7000万年前,阿拉斯加北部是拉腊米迪亚次大陆的一部分,一年中要经历寒冷天气及日光量的极端变化,在这样的季节里不易获取食物。捉到猎物的可能性或许在夏季大幅增加并在黑暗的冬季下降,使捕食者几乎没有食物可吃。[4]

菲奥利洛和迪克斯基称,这种缺乏食物的情况可能解释了白熊龙对衍生暴龙科来说体型异常小的原因,因为大型动物无法靠稀缺的资源生存。白熊龙体型可能因气温较低导致全年食物供应减少而缩水。相反,研究还发现,阿拉斯加伤齿龙的正常长度较较偏南地区大50%,可能是因为眼睛尺寸较大令其可以能够在弱光条件下更有效地捕猎。[4]

德鲁肯米勒等人指出,未描述的牙齿及颅后遗骸等物理证据显示白熊龙正模标本代表一具更年轻的个体,或者说其较大个体体型更接近其它北美暴龙科如8至9米(26至30英尺)的肉食阿尔伯塔龙。这与白熊龙是种5至6米(16至20英尺)长的矮小暴龙科的最初解释相矛盾。[7]

Remove ads

古生态学

Thumb
处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白熊龙

白熊龙正模标本出自可卡科-提古斯科采石场的王子溪组,该地层形成于7100至6800万年前的晚马斯特里赫特阶早期,沿北坡自治县区的科尔维尔河英语Colville River (Alaska)分布,由冲积沉积物组成。确认地层岩石年代时发现平均年龄为6910±30万年前,因此白熊龙很可能生存于这段时期左右。白熊龙是少数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恐龙之一。[4][9]

白熊龙在兰斯阶英语Lancian期间与多种其它恐龙生存于王子溪组,当时该区域的夏季气候约为10至12°C,冬季气候约为-2°C±3.9°C。[5]与之共存的其他动物包括一种未命名的纤角龙科、鸭嘴龙科的埃德蒙顿龙(类似帝王埃德蒙顿龙)、[10]一种未命名的赖氏龙亚科、一种未命名的奇异龙亚科(提及类似帕克氏龙奇异龙)、一种未命名的山奔龙亚科(提及类似山奔龙)、角龙科佩氏厚鼻龙厚头龙科阿拉斯加头龙、一种归入可疑的伤齿龙的大型伤齿龙科、驰龙科的驰龙、虚骨龙类的理查德伊斯特斯龙(类似等腰理查德伊斯特斯龙)、一种未命名的蜥鸟盗龙亚科、一种未命名的似鸟龙类及多种鸟翼类[5]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