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黄历
Remove ads

黄历,是在農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带有许多表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由於裝訂成書,故又稱曆書。主要內容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唐代以後曆書必須由皇帝頒布,官方印刷,所以稱為皇曆。因多用黃色封皮,又稱黃曆[1][2]。古代由政府颁发的历书,公布来年的年号节日节气,反映自然界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导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也作为政府公文签署日期的依据。

Thumb
通勝

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曆書稱為日書。古時由朝廷負責天文曆法的官署計算頒訂,以皇帝的名義頒佈,因此也称皇历,其內容指導農民耕種時機。清朝乾隆帝即位以來為避其名諱(弘曆),改稱时宪书,直至清末為止,是指历书是指按照一定的历法排列,并注明节气的參考書籍。

術數家對黃曆的傳注稱為通書,取名自「通天人之際」,增添了擇日的宜忌規則、神煞(神靈和凶煞)起例等術數理論和方法的內容。因通書的「書」字跟「輸」字同音,因忌諱粵語地區則多稱通勝吉書

Remove ads

歷史

中國最晚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曆書存在,作為人民的生活指導手冊。泰定五年(1328年),官印黃曆高達三百多萬本。

古時曆書係由朝廷發布,如太史令唐代太史局司天监钦天监等,明朝崇禎二年至崇禎七年(公元1629年至1634年),徐光啟領導下的曆局組聘專家編纂了《崇禎曆書》。清朝肇建,傳教士將《崇禎曆書》稍作整理,作《西洋曆法新書》進呈清帝。它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是當時天文學家學習和研究西方天文學的重要著作。清代時,每年十月初一日钦天监颁布來年的黃历。[3]此前,钦天监会按照是否改元等,定好新历,呈皇帝御览,皇帝在上面盖上玉玺。各擇日師都參照朝廷頒布的《欽定協紀辨方書》,掛上各家堂號,另行出版「通書」。

信奉基督教太平天國頒行的黃曆刪去所有禁忌,只註明節氣與禮拜天。宣統年間頒布的黃曆,也禁止刊載宜忌、沖煞、方位、流年、太歲。

中華民國成立,既有官方發行的通書,又有由各地命相師自行研究出版,或將版權售予公私機關印行的曆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历书由新华通书社颁发,1975年历书由多家出版社多机构联合刊印。由於在文革時期傳統曆書被視為封建迷信,刪除了術數相關內容。改革開放之後逐漸恢復。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历书多为自行印制。

台灣日治時期的黃曆,也只有「宜」而無「忌」;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又恢復傳統的吉凶宜忌說明。目前[何时?]台灣每年印製的黃曆大約為五、六百萬本左右,八成以上為贈品。[來源請求]台灣的黃曆、通書大約三分之二都宣稱是從兩百年前福建洪潮和的「繼成堂」通書傳承而來[4]香港流行的源頭則是廣東「崇道堂」羅傳烈通書[5][6]

現時香港的黃曆為私人印製,以蔡伯勵所開設的真步堂發行的曆書最為著名。

Remove ads

择日宜忌

在《黄历》中,有一文字最多的栏目,书写每日,进行各种活动的宜忌。以下是各种活动事项的术语。

冠婚喪祭相关通书术语

更多信息 术语, 另称 ...

建筑、搬迁

更多信息 术语, 另称 ...
Remove ads

生活起居及仪式庆典方面

更多信息 术语, 另称 ...
Remove ads

其他

  • 栽种:种植作物。
  • 开市:商店开张营业。
  • 立券:订立各种契约互相买卖之事。
  • 交易:订立各种契约互相买卖之事。
  • 求嗣:向神明祈求后代。
  • 纳财:购屋产业、进货、收帐、收租、讨债、贷款、五谷入仓等。
  • 挂匾:指悬挂招牌或各种匾额。

形式演變

中国最早的历书是簡牘和帛書,前者為刻字,後者用毛笔书写、装裱成轴。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前后,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木板刻印的历书出现了。

爭議

版本爭議

黃曆版本眾多,有官方版本、道教編寫的版本、民間版本的農民曆,官方版的通書以及道教均衍生許多流派,民間版本則是由平民或商人參考官方與道教版本而製作出的農民曆,導致現代民眾在查詢宜忌書籍時,常常發生爭端。

迷信爭議

黃曆的術數內容常因沒有根據而被批評為迷信,但不少現代人仍然對黃曆有很深的依賴。學者認為,黃曆流行千年反映了華人因為生活的不確定性,而對擇吉思想的篤信不疑。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