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磨楔齒類
哺乳綱歧獸類的演化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磨楔齒類(拉丁語:Tribosphenida)是屬於歧獸類[1]的一個演化支,包括Hypomylos 、 濱齒獸目和獸亞綱的祖先,也就是有袋動物和胎盤動物的最後共同祖先及其後代。目前对磨楔齒類动物的定义或多或少与北磨楔齒類(拉丁語:Boreosphenida)同义。[2][3]
Remove ads
Remove ads
特徵
磨楔齒類哺乳动物最初是根据三角形或V形(三楔形)的大臼齿进行分组。不過隨後發現磨楔齒類之外的哺乳动物也具有三楔形臼齿,如南磨楔齒類哺乳动物(包括单孔目动物),这是一种共有衍徵,三楔形臼齿已經演化很多次,所以變得无用了。[3]
然而上述群体之间的一个演化支,即「真正的磨楔齒類」或北磨楔齒類,仍然可以辨认,其共同特徵是缺乏近中齒帶(mesial cingulid)和最后一颗前臼齒上没有三角座(triangulated trigonid)。[2][3]它们还有一些顱後特徵,比如现代的耳朵(儘管耳朵在许多群体都是独立进化的,比如单孔目动物[4])、现代的肩胛骨,以及後肢的幾個特徵。[2][3]
種系
下面是基於Rowe(1988)、McKenna和Bell(1997)提出的哺乳动物關係假说的一个分支图:[5][6]
| ||||||||||||||||||||||||||||||||||||||||||||||||||||||||||
Remove ads
北磨楔齒類
北磨楔齒類(拉丁語:Boreosphenida,源自boreas,「北风」和sphen,「楔子」)是起源於北半球的早期哺乳动物,具有三楔形臼齿。北磨楔齒類的下頜角位于後方,并且没有原始的後齒槽(与孔耐獸科、完獸目和南磨楔齒類不同)。牠们与南磨楔齒類共用三楔形臼齿,但与它们的区别是,牠们有齒帶骨尖(cingulid cuspules),但没有连续的近中齒帶。北磨楔齒類也缺乏最後一颗前臼齿上的三角座,該三角座是在早白堊紀哺乳动物中发现的。牠们与蜀獸(单孔目近亲)的不同之处是,牠們下臼齒的跟座(talonid)位於三角座的後方(与现代的三楔形齿哺乳动物一样),但上臼齒則類似於蜀獸。[3]
最古老的北磨楔齒類动物来自貝里亞期(约1.45亿至1.4亿年前)。在早白堊紀,牠们只有分布在北半球,但在白垩纪末期開始扩散到南美洲和印度。[3] 弗兰纳里(Flannery)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假设,他们认为部分南磨楔齒類动物屬於磨楔齒類动物(不包括单孔目动物和其他南磨楔齒類,例如他們認為硬齒鴨嘴獸是不相关的种群),而Barremian-Aptian Australian Bisphopidae动物是所有北半球獸亞綱动物(北磨楔齒類)的姊妹分类单元。[7][8]
另一方面,引用弗兰纳里2024年文章的研究认为昂邦獸屬是单孔目的近亲,其暗示支持南磨楔齒類-北磨楔齒類假说。[9]也可能两项研究都是正确的,因此磨楔齒類动物可能是一个包含哺乳动物冠群的单系群。[10][9][11]南磨楔齒類可能屬於並系群。[1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