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神我梵語पुरुषpuruṣa),在契經中,又稱為puṃs,另譯為原人士夫,為瀰漫在宇宙中的自我,一個包羅萬象又超越一切的宇宙存在。依梨俱吠陀中之原人歌所載,此神具有千頭、千眼、千足,為現在、過去、未來之一切,乃不朽之主宰。在大多數印度教經文中,梵天是唯一真正的原人,所有神明、惡魔、存在和其他一切都是由祂創造的。最早起源於吠陀時代,隨後成為古印度的概念,數論派以此為核心概念。佛教也受到這個思想的影響,引用這個名詞,用到其教義探討中,但一般來說,佛教對這個概念持批判態度。

概論

在梵文中, 神我有男人自我靈魂等意思。神我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原人歌》,是世間最初的開端。關於原人的傳說後來轉化,將神我當成生命的核心與輪迴的主體,為古印度數論哲學的核心概念。數論派提出“神我”與“原質”之二元論哲學[1],與吠檀多主義“梵我幻”一元論相抗衡,成為古印度的主流哲學概念之一。在數論派思想中,神我是不朽的宇宙精神

佛教批駁神我論,但有限度採納了本性論的內容,包括如來藏等概念,都被認為與神我的概念有相近之處。

原人歌記載

“原人”一詞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的《原人歌》中,原人之神,無生無死,超驗絕對,其微妙現身,千頭千眼千足,祂遍及一切,同時又超越一切,從彼誕生所有神明與存在,原人化身變化成祭品,一眾提婆用它來舉行祭祀儀式,從此祭品中產生世間萬物[2]。然而,學術界認為這首讚美詩是吠陀時期結束後才被創作出來的[3]

數論派

婆羅門教數論派哲學理論現存最早的經典是自在黑著《數論頌》,其中論述了,神我與原质結合而創造世間萬有,在與身體分離及勝性停止活動後,神我獲得確定而且最終的獨存[4]。 《數論頌》第二十一頌[5]

數論頌》第六十四頌[5]

大乘佛教著名論師那嘎呵朱訥的著作中,作者曾引述《韋陀經》等典籍所提出的一些説法並予以批駁[8]真諦譯《數論頌》為《金七十論》,有傳說稱其釋文為天親所寫[9]

佛教

印度宗教教義中,神我是輪迴的主體,但佛教認為這其實是對五蘊生起錯誤的而造成[10]

大乘佛教所認可的如來藏論,與神我論相似,但大乘佛教往往會強調兩者之間有不同的地方[11]

註釋與引用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