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種性(梵語:Gotra),佛教術語,又可作種姓,有多種意義。字面上有種族、族類、種屬、或族姓的意思在,指一個人的出身、血統、階級等。擁有這個出身、血統,代表某個人具備這個族姓的某些性質,因此也有性質、特性之意。
有情眾生的根性。雖根性的差別是由於眾生過去劫中造作的種種善、惡、淨、不淨、無記等身口意行所成就的熏習種子而成,故廣說有情根性可有許多不同種類,包含世間技藝工巧、世智辯聰、世間道德倫理、人天善法等種種世間法的種性差別。但以佛法而言,卻專指於對於佛法修行內涵的熏修解證的方向與層次差別來說。
阿含經論述
對於有情因過去世於佛法程度不同的熏修與實證,故有今世有不同的種性,《阿含經》中單獨將所謂的解脫道之「種性人」同列於四向八果的聲聞解脫道的果證差別之中,同是九種能離於苦患的人,這可視作種性體現的說明。[1]
長阿含所攝《寂志果經》中將六十二種外道稱作是「無種性」。[2]
大乘佛教論述
不同經典中,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瑜伽師地論》舉出兩說四種種性:一說分成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佛種性,無種性[4];一說分成聲聞有種性,獨覺種性,如來種姓,不定種性[5]。
《大般若經》中,也舉出聲聞乘性決定、獨覺乘性決定、無上乘性決定、三乘性不定等四類眾生[6]。
《楞伽經》根據於過去現在對三乘菩提的修證方向及層次差別,將有情的種性分成五種來說明:聲聞種姓、緣覺種姓、菩薩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7]。
前三種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是三乘種姓;不定種姓則指於三乘的種姓尚未決定;無種姓者,則指於三乘佛法的善根皆尚未成熟。
這種有情的分類方法,是基於有情原本既有的菩提種子之差別而分(代表有情在過去無量劫以來的熏習),乃是相對於今時、後時因值遇善知識德聞修佛法而有之新熏種子而言[8]。這裡所說的「種姓」,並非一般所說代表印度不同社會階的種姓制度之種姓,而是指的是有情的法種根器差別,故常作「種性」。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