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立陶宛地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的东海岸,面積約65300平方公里(25200平方英里)[1]。是波罗的海国家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2]1989年,法國國家地理林業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量測歐洲大陸的邊界,認定歐洲的地理中心位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北方約26公里處(54°54′N 25°19′E)[3]。
位置

立陶宛北部與拉脫維亞接壤,兩國共有453公里的邊界。東部和南部與白俄羅斯接壤,邊界綿延502公里。南部與波蘭的邊界較短,只有91公里。另與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地區有227公里的邊界。領土範圍在北纬56度27分至53度53分,东经20度56分至26度50分之间。[4]
地形和水文

立陶宛位於中歐和北歐的邊緣。地势比较平坦,只是在中间有一些冰碛堆积丘陵,一般不到300米高,最高峰為靠近東南部邊界的奧庫斯托雅斯山,標高約297.84公尺[5]。立陶宛是一個多森林、河流和湖泊的國家。有33%的国土面积被森林和湖泊、沼泽覆盖,林地主要是松林、雲杉林和樺林,白蠟木和橡木非常稀少,森林裡盛產蘑菇和漿果,全國約有28%土地為混合林[5](中歐混合林與薩爾馬特混合林[6]),林業占全國產值的11%[7]。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的湖泊有2 833个,此外还有1 600个小湖泊,大多位於東北部,佔全國面積共約1.5%,最大者為德魯克夏依湖。立陶宛還有758條長度超過10公里(6.2 英里)的河流。内河航运主要依靠涅曼河及其支流,2000年运送货物达90万吨[5]。耕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南。海岸线長262千米,其中面对波罗的海的海岸线長97千米,其餘在庫爾斯潟湖内。[8]主要的不凍港克萊佩達即位於庫爾斯潟湖與波羅的海交接的出口處[9]。
Remove ads
氣候

立陶宛的氣候分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Dfb)[10],东部的农作物生长期只有169天,西部可达202天。海岸地區在1月之平均氣溫為1.6°C(34.9°F),7月為17.8°C(64.0°F)。在維爾紐斯,1月平均氣溫為2.1°C(35.8°F),7月平均氣溫為18.1°C(64.6°F)。海岸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717毫米(28.2英寸),薩莫吉希亞高地為900毫米(35.4英寸),東部地區為490毫米(19.3英寸)。每年都有降雪發生,多集中在十月到四月。[11]
波羅的海地區最長已有約250年的溫度觀測紀錄。資料顯示,十八世紀下半葉經歷溫暖時期,而十九世紀則是相對涼爽的時期。20世紀初期的暖化趨勢在1930年代達到高峰,隨後有小幅降溫,1960年代起暖化趨勢一直持續。立陶宛在2002年經歷了乾旱,引發了森林和泥炭沼澤火災。在2006年夏天的熱浪中,該國與西北歐其他地區一樣遭受了損失。[12]

環境
立陶宛現有5座國家公園(奧克施泰提亞國家公園、祖基亞國家公園、庫爾斯沙嘴國家公園、特拉凱歷史國家公園、薩莫吉希亞國家公園)[16]、30座地區公園[17]、402座自然保護區[18]與668個受國家保護的自然遺產[19]。然而,工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同性質的環境問題,該國的動植物群遭受了農業用地排水的影響,空氣污染主要存在於如維爾紐斯、考納斯、約納瓦、馬熱伊基艾、埃萊克特雷奈和新阿克梅內等擁有大量化肥廠、煉油廠、發電站和水泥廠的工業城市。[4]
水質也是立陶宛的環境問題。人口約40萬的考納斯市直到1999年才有淨水廠,在三級廢水處理計畫於2007年上路前直接將污水排入涅曼河。河流和湖泊污染是蘇聯時期忽視環境保護的遺留問題,庫爾斯潟湖大約有85%受到污染。波羅的海度假勝地的海灘,例如著名的帕蘭加度假區,經常因污染而關閉。受酸雨影響的森林位於約納瓦、馬熱伊基艾和埃萊克特雷奈附近,它們是化學、石油和發電中心。立陶宛是最早引入環境法規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然而由於莫斯科強調增加產量,並且由於大量地方違規、技術落後和政治冷漠,現在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4]

立陶宛獨立後,於1992年通過環境保護法(Aplinkos apsaugos įstatymas),規範個人(含法人)對環境資源的使用,以保護國內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與地貌[20]。立陶宛與其他歐盟成員國皆同意在2020年將碳排放減低至1990年的8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0%以上,並在2030年將碳排放進一步減低至1990年的60%以下,將可再生能源佔比提升至27%以上[21]。2016年立陶宛通過飲料瓶回收法,隔年成功回收了該年度92%的飲料瓶罐[22]。2018年立陶宛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排名僅次於瑞典[23];2019年立陶宛的森林景观完整性指数在172國中排名第162[24]。
Remove ads
資源
立陶宛擁有豐富的石灰石、粘土、石英砂、石膏砂和白雲石,適合製造高品質的水泥、玻璃和陶瓷。水源供應充足,但能源和工業材料均供不應求。1950年代在立陶宛發現了石油,但目前只有少數油井在運轉,而且所有油井都位於該國西部。據估計,波羅的海大陸架和立陶宛西部地區擁有可觀的石油儲量,但如果開採這些石油,未來二十年内這些石油只能滿足立陶宛每年石油需求的20%左右。立陶宛在波羅的海沿岸擁有大量地熱資源,可用於為數十萬家庭供暖。此外,在立陶宛南部地區也發現了鐵礦床,但是這些礦床可能需要露天開採,這對環境是不利的。[4]
動植物

立陶宛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列出了800多個物種,有約18.9%的植物、1.87%的真菌、31%的地衣、8%的魚類瀕臨絕種[27]。隨著狩獵規範的制定,野生動物的族群有回升趨勢,兔子估計有約20萬隻,最常見的大型野生動物為西方狍,全國估計有12萬隻,另外還有野豬(估計55000隻)、狐狸(估計27000隻)、鹿(估計22000隻)、黇鹿(估計21000隻)、駝鹿(估計7000隻,為最大型的野生動物)、狼(估計僅有800隻)與歐亞猞猁(估計僅200隻)[2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