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前年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條目涵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期間(1918年-1939年),包含軍事衝突、外交折衝、政治角力及各式條約的簽訂等等,影響或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事件。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7月9日) |
1910年代

- 11月11日

- 1月4日至15日
- 1月18日
- 2月
- 3月2日
- 5月15日
- 6月28日
- 9月10日
- 11月27日
1920年代

- 1月10日
- 1月16日
- 1月21日
- 3月
- 6月4日
- 8月10日
- 10月
- 11月15日
Remove ads
- 3月18日
- 8月24日
- 8月25日
- 8月29日
- 11月12日

- 2月6日
- 4月16日
- 10月
- 10月22日至29日
- 11月1日
- 12月30日


- 1月11日
- 為使德國履行《凡爾賽條約》,法國總理雷蒙·普恩加萊出兵德國占領魯爾地區,迫使德國繼續支付賠款[14]。法國與比利時的軍事行動使得德國國內的恶性通货膨胀危機加劇,政府則放任國內通貨膨脹惡化,以便讓自己失去償還能力來規避賠款[15],卻加速德國右翼政黨勢力的形成[16]。
- 7月24日
- 8月31日至9月27日
- 10月29日
- 11月8日至9日
Remove ads


- 1月21日
- 2月1日
- 4月1日
- 4月6日
- 6月10日
- 8月16日
- 8月18日


- 7月18日
- 12月1日
- 1月3日
- 1月31日
- 4月4日
- 4月24日
- 德國外交部長施特雷澤曼與蘇聯駐德大使尼古拉·克列斯京斯基,在柏林共同簽署《柏林條約》,條約內重申德國與蘇聯於1922年所簽訂的《拉巴洛條約》,且未來五年內兩國互不侵犯和中立條款[30]。此舉對波蘭產生相當程度的威脅和衝擊(導致波蘭政變);而歐洲各國認為可能會影響到德國在《罗加诺公约》中的義務,法國則擔心在此背景下德國會加入國際聯盟[31]。
- 5月12日至14日
- 9月8日
- 12月25日
- 4月12日
- 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委蔣中正聯合上海共進會及右派工人在上海的閘北、南市、浦東、吳淞等地,向上海總工會糾察隊發起攻擊,第二十六軍第二師強勢解除糾察隊武裝[34]且搜捕中國共產黨員和蘇聯要員,史称“四一二事件”;國共合作正式破裂[35],為國共內戰埋下了導火線。此舉引發汪兆銘不滿[36],導致寧漢一度分裂。
- 5月20日
- 6月7日
- 8月1日
- 11月12日

- 5月3日至11日
- 6月4日
- 日本方面和奉系军阀張作霖之間的矛盾日漸深化,引起关东军高級參謀河本大作私自密謀暗殺張作霖[43],張作霖因北伐軍進逼北京,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乘坐專列退回東北,就在行經京奉鐵路與南满铁路立體交會的三孔橋時,火車被河本大作等人預先佈置的炸藥引爆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隨後不治身亡[44]。皇姑屯事件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視為日軍侵華起點[45],也導致东北易帜。
- 8月2日
- 8月27日
- 由美国国务卿凱洛格與法國外交部長白里安發起的《非战公约》在巴黎簽署,最初共有15國簽署,各國同意放棄戰爭做為解決國際爭議的國家政策, 且不論發生何種衝突或是糾紛時,都不應排除使用和平手段解決[47][48]。實際上,非戰公約並未達到終止戰爭的目的和為國際和平帶來立即性的效果。
- 10月1日
- 在蘇聯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上決議的第一個五年計畫開始執行,此計畫是基於中央總書記斯大林的經濟政策下 ,所推行一系列農業集体化和加速工業化的改革。透過快速的工業化為蘇聯邁向超級強國之列打下深厚的基礎,也替蘇聯製造擊敗德國的武器[49]和贏得二戰勝利做足準備,但農業集體化卻直接導致1932年苏联大饥荒且造成數百萬人死亡[50],也使計畫在實行四年後提前終止而非原訂的五年[51]。
- 12月29日

- 2月9日
- 蘇聯、波蘭、爱沙尼亚、羅馬尼亞王國和拉脫維亞在莫斯科簽署《李維諾夫公約》(同年6月3日登記在國際聯盟條約集內[54]),此條約依據《非战公约》原則訂立,各國承諾不使用武力來解決爭端,因此亦被視為東方的非戰公約。
- 2月11日
- 3月28日
- 濟南慘案在中日雙方在歷經多次談判後,由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與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在南京簽署《中日濟案協定》[55],協定內容要求日本駐山東軍隊於兩個月內撤退[56]、中日共組調查委員會另行調查,濟南慘案在責任歸屬和真相未明之前草草收場。
- 4月3日
- 7月24日
- 《非战公约》生效。
- 8月6日至8月31日
- 楊格計畫在第一次海牙會議結束後定案,取代1924年的道威斯計劃。和道威斯計畫相比,楊格計畫進一步將德國每年的賠款減少了約百分之二十,分成58年半(直到1988年)來支付。取消協約各國對德國財政狀況的監督,一切賠款問題都交由新成立的國際清算銀行來協調處理[58]。
- 10月29日
1930年代
- 1月3日
- 4月22日
- 6月30日
- 英國駐伊拉克最高行政長官漢弗萊斯與伊拉克首相賽義德在巴格達簽署《英伊條約》[63]。雖然此條約的簽署讓伊拉克在兩年後結束英國的託管邁向正常化國家之路,並以伊拉克王國的名義加入國際聯盟[64],但是條約內卻無條件提供英國軍隊在伊拉克境內幾乎毫無限制的權力。
- 6月30日
- 9月14日

- 9月18日

- 春季[69]
- 1月7日
- 1月28日
- 同月18日日本在上海藉機製造事端[72],引發中日關係緊張,日本駐上海領事村井蒼松要求上海市長吴铁城道歉、緝凶、賠償和取締抗日運動[73]。28日上海市長應允日方四項要求,然而晚間日軍又以保僑為名進犯上海與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交戰[74],中日雙方爆發淞滬戰爭。
- 2月27日
- 3月1日
- 4月10日
- 5月5日
- 5月30日
- 1月1日
- 1月30日
- 2月27日
- 3月5日
- 1933年3月德國國會選舉,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
- 3月23日
- 3月27日
- 9月12日
- 10月17日
- 10月21日
- 8月2日
- 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将总统和总理合并为元首,开始独裁统治
- 3月16日
德国公开扩军55万人,并建立空军
- 10月3日
- 2月26日
- 3月7日
- 德國重新武裝萊茵蘭
- 7月17日
- 11月25日
- 12月12日
- 7月7日
- 12月11日
- 3月12日
- 德奧合併。
- 9月30日
- 1月25日
- 3月15日
- 3月23日
- 8月23日
- 9月1日
- 納粹德國進攻波蘭。
參考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