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次楊廷和內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二次楊廷和內閣成立於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1517年11月28日),結束於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1524年3月15日)。是明武宗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內閣,亦是明世宗統治下的第一個內閣,由在家鄉守喪期滿的前任首輔楊廷和奉召返京組閣[1][2]。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1521年4月20日),武宗在豹房駕崩,由於沒有子嗣,內閣援引《皇明祖训》選立皇位繼承人:武宗唯一的弟弟蔚悼王朱厚炜早殤,明孝宗絕嗣;上推至明憲宗家系,孝宗兩兄(無名皇長子、悼恭太子朱祐极)無子即逝,四弟興獻王朱祐杬逝於正德十六年(1519年),其長子岳懷王朱厚熙早殤,次子為嗣位興王朱厚熜。楊廷和遂按「兄終弟及」的原則徵召朱厚熜出任皇帝,朱厚熜於同年四月二十二日(5月27日)入京即位,是為世宗[3][4]。
嘉靖三年二月十一日(1524年3月15日),楊廷和在大禮議之爭中失利,請辭獲准[5][6];同日由次輔蔣冕繼任內閣首輔。
Remove ads
內閣成員
內閣大事記錄
武宗在位期間,將大半心力投注於南征北討,與主張勤修內政的楊廷和內閣多有牴觸:
1.正德十三年(1518年)七月,武宗以邊疆多有警報為由,自命“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領六師前往征討,以將領江彬、許泰備兵偕同北出塞外,令內閣草擬詔書。內閣大臣均認為不可,武宗遂再在左順門召集百官面諭。楊廷和、蔣冕告病不去,梁儲、毛紀則哭泣地進諫,眾位大臣聽後亦大哭,武宗仍然不收回成命。之後毛紀亦因借病不上朝,惟梁儲堅持進諫數日,武宗亦不聽從。九月十六日(10月20日),武宗以大將軍“朱壽”肅清邊境,自行加封為鎮國公,梁儲、毛紀進言反對,武宗不報批准,隨後遊歷宣府、大同,直至延綏。梁儲屢次上疏,均不予省察[13][14]。
2.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迅速攻占南康、九江,并计划出兵攻取南京,进而北上入朝監國[15][16]。南贛巡撫王守仁、吉安知府伍文定募兵勤王,於同年七月二十六日(8月20日)殲滅叛軍並生擒朱宸濠[17]。武宗為肅清寧王餘黨,遂決意親自視察長江一帶,令梁儲、蔣冕隨行,楊廷和、毛紀留守京師主持政務,展開將近兩年的南巡。同年十二月,武宗在南京受朱宸濠降,之後仍不願回朝,繼續巡幸江浙地區,梁、蔣二人於是在行宮門前長跪上疏,請武宗早日班師回朝,武宗在處死朱宸濠後,最終於次年十二月十日(1521年1月18日)返京主政[18][19][20]。
世宗即位之初,由於自旁系入繼大統,尚不知如何運用皇權行事,朝政多委由楊廷和內閣處理。楊廷和改革吏治,节省浪费,清除宦官,頗有建树。然而,世宗在尊奉親生父母的禮節上與楊廷和意見相左,導致楊廷和內閣終究失勢垮台:
1.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1521年6月1日),世宗下令群臣议定及生父朱祐杬的主祀及封号。以杨廷和为首的朝中大臣認為世宗既然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孝宗为皇考(宗法上的父親),興獻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蔣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献王之嗣,主奉兴王之祀。世宗認為此舉等同於背棄親生父母,無法接受朝臣的提議,雙方陷入僵局[21]。七月三日(8月4日),新科進士張璁上《大禮疏》,認為世宗即位是繼承皇統,而非繼承皇嗣,建議世宗仍以生父為考,在北京別立興獻王廟[22]。世宗見此奏章後表示贊同,然而張璁人單勢孤,難以動眾,世宗唯有先行妥協。但在奉迎生母蔣妃入京的禮儀上,世宗堅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禮,遭到楊廷和反對後,表示願意辭位,奉母返回安陸,楊廷和只得讓步。同年十月,世宗尊父親為「興獻帝」,母親為「興獻后」,並以太后禮迎母親入宮[23]。
2.嘉靖元年正月,清寧宮發生火災,楊廷和內閣藉此宣稱世宗尊父母為帝后,使得祖宗難容、五行失序,世宗只得暫稱孝宗為皇考,孝宗皇后為聖母,興獻帝、興獻后為「本生父母」[24]。次年十一月,時任南京刑部主事的張璁與同僚桂萼重提舊議,奏請世宗正式奉興獻帝為皇考,獲得南京兵部右侍郎席書、吏部員外郎方獻夫等人支持[25],朝廷遂正式分化為以孝宗為皇考的「衛禮派」(楊廷和為首)與以興獻帝為皇考的「議禮派」(張璁為首)。世宗依從議禮派的主張,定於隔年重議興獻帝地位及尊號,楊廷和堅持原議,只得致仕歸鄉。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