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叁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叁龙属(Taleta,阿拉伯语“三”)是赖氏龙亚科已灭绝的一个属,生存于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摩洛哥奥勒德阿卜杜恩盆地,模式种是第叁第叁龙(Taleta taleta),目前只有两块上颌骨被发现。该属是继异客龙和咮龙后当地发现的第三种艾瑞龙族成员。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正模标本MHNM.KH.1557发现于摩洛哥奥勒德阿卜杜恩盆地西迪彻纳恩(Sidi Chennane)地区的“下第三层”(upper Couche III),由不完整的左上颌骨和右上颌骨组成。两块骨头是一起发现的,且有着近似的保存状况与形态特征,因此可能来自同一个体[1]。
2025年,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Longrich)等人将上述化石材料描述为赖氏龙亚科新属新种第叁第叁龙(Taleta taleta),属名、种名均来自阿拉伯语“三”一词,指本属是继异客龙和咮龙后从其模式产地发现的第三种鸭嘴龙类[1]。
描述

第叁龙正模标本属于一只中型鸭嘴龙科。不完整的右上颌骨保存部分长12.5厘米(4.9英寸)、具有16处牙槽;完整状态下可能为17.5—8厘米(6.9—3.1英寸)长、25处牙槽。左上颌骨完整度较低,长度为8厘米(3.1英寸),大致与其右半部分重叠。正模标本个体的尺寸与同时期的异客龙和咮龙相似,后者身长估计为3.5米(11英尺)[2]。上颌的骨结构说明正模标本很可能属于一只成体。尽管第叁龙上颌解剖特征与上述两种恐龙类似,但仍有几项独特特征支持其为独立物种。最值得注意的是牙齿非常大,可能导致上颌齿数量减少[1]。
分类
该属的两个近亲异客龙(左)与咮龙(右)的颅骨重建图,已知材料为白色
系统发育分析中,朗里奇等人(2025年)将本属归入鸭嘴龙科中的赖氏龙亚科。该属被恢复到解析度较差的艾瑞龙族中,其中还包括同时期的异客龙和咮龙,结果如以下分支图所示。作者发现,第叁龙正模标本或仅与异客龙存在些许共同特征,或仅与咮龙存在些许共同特征,但又有着其所属类群的共有衍征,可能说明异客龙与咮龙彼此之间的关系近于两者与第叁龙的关系[1]。
赖氏龙亚科 |
| ||||||||||||||||||||||||||||||||||||||||||||||||||||||||||||||||||
Lambeosaurinae |
古生态学

第叁龙化石发现于摩洛哥中部奥勒德阿卜杜恩盆地的磷酸盐层中。这些磷酸盐代表一个由沧龙、鱼类及其它海生动物主导的近岸海洋环境。恐龙较为稀少,但有着丰富多样的鸭嘴龙科,如同属艾瑞龙族的异客龙和咮龙[2][3]。这些露头中发现的一个右股骨和一个左肱骨,可能属于一种体更大且与二者近缘的未命名鸭嘴龙科物种。其它恐龙包括阿贝力龙科的彻纳恩龙及一种未命名的泰坦巨龙类[4][5]。当地发现的一个右胫骨及单块跖骨可能属于另一种较小的阿贝力龙科[6]。上述物种均生存于白垩纪末期(马斯特里赫特期最晚期),时间处在希克苏鲁伯事件和白垩纪-古近纪边界(即恐龙及众多其它类群灭绝这一节点)的前不久[1]。
古生物地理学

非洲以前从未发现过鸭嘴龙科(第叁龙所属的分类群)物种,直到2021年异客龙被描述,随后是2024年咮龙被描述。两者最近的近亲为赖氏龙亚科,后者成员皆来自欧洲。因此欧洲和北非之间的海洋扩散被视为非洲存在鸭嘴龙科最可行的解释。通过间歇陆桥传播亦可解释此现象。传播可能是通过游泳、漂浮或漂流(在漂浮的碎片或植被丛上)进行的[3][2][1]。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