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韵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韻圖,又叫等韻圖,是古代的一種語音表,它將漢字的全部發音繪製在一套表格裏,讀圖者在表中找到某字後即可查看該字所在的行列來確定其發音。韻書中的反切所表示的讀音,都可以在韻圖中系統的表示出來。現存最古的韻圖是《韻鏡》。

韻圖的由來

陸法言于601年编篡的《切韵》是一部韵书,是为编写韵文而服务的。《切韵》在唐朝十分风靡,产生了大量的修订本和增补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北宋的《广韵》(1008)。所有这些韵书中,字都先以四声排序,接着才以韵母排序。每个韵下再依声母和介音,将同音字划入一个小韵,这样一个韵下形成少则两三个,多则几十个小韵,每个小韵里的字都完全同音,并配以对应的反切[1]:24–25

以反切表示读音使得实际应用变得很尴尬,以声调为首的次序也使得检索非常困难。等韻學是对《切韵》比韵书更老练的分析。現存最早的韻圖《韻鏡》的作者尚未考明,所以對韻圖的由來只能根據歷史背景推斷。一般認為,韻圖的起源跟佛教有關,一個比較合理的推測是這樣的:來華傳教的僧人爲了學習漢語的語音,他們很自然地會採用在印度通行的一種練音方式,這種練音方式所使用的敎本在梵語裏稱作悉曇(siddham),悉曇就是將梵文元音一個個輪流與輔音相拼而製成的音節表。於是就有人對韻書加以分析後仿照悉曇的模式繪製成了漢語的音節表,這就是韻圖。韵图最早的形式可以在敦煌残卷中窥见到。大英博物馆藏的一份残卷(Or.8210/S.512)简单地列出了30个声母。[2]:206–207另一份破裂成3段的文档记录了生活在唐末的守温和尚做出的音韵分析。[1]:28–29

最早的已知韵图是序言写于1161年的《韵镜》,以及收录于1161年编成的《通志》中的《七音略》。它们非常相似,很可能来自宋朝之前的某个共同底本。[3]:41–42韵图还有一套配套的教学法,即“門法”,其中有在图中省略了的、将反切排进图中的规则。[4]:114–115

后来的韵图更加复杂。《四聲等子》可能编写于宋朝,精细地描写了韵摄的情况。[2]:206–207切韻指掌圖》的序言写于1203年,[5]:125其中以三十六字母逐个配以韵母。[3]:43劉鑑1336年编写的《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是康熙字典前,《韵镜》系韵图以外的另一系韵图之祖。[2]:206–207

《韵镜》在中国本土失传了好几个世纪。曾经人们误以为最早的韵图之一《切韵指掌图》的作者是北宋司马光,在较早期的构拟中被大量使用。不过,日本1880年代发现了数种版本的《韵镜》。将它们与《七音略》比较,可以发现它们都基于同一套底本,其他韵图都是它们的增补与修订本。所以,比较晚近的构拟基本上都使用《韵镜》为参考。1564年的 《覆宋永禄》本被认为是最可信的。[5]:123–124

Remove ads

韻圖的形式

Thumb
《韻鏡》的第一頁韻圖,即「内轉第一開」。

歷來的韻圖在結構上都與此圖相仿。頂端橫欄列聲紐(聲母),左側縱欄列韻目,右側標明目次(頁碼)、,中間圓圈與字雜錯的部分就是正文。正文中的每一格都能根據它的縱橫位置(類似數學裏的坐標)得出相應的讀音,有字的,就是該字的讀音,也是對應韻書中那一個小韻的讀音;畫成圓圈的,就是有其音而無其字。

韻圖的分析和概念

聲母

韻圖的功用

韻圖的缺點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