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棕头鸦雀

鸦雀科金色鸦雀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棕头鸦雀
Remove ads

棕头鸦雀(台湾作粉紅鸚嘴,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为鸦雀科棕头鸦雀属鸟类。過去曾被歸類於鶯科畫眉科。它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蒙古俄羅斯台灣越南。其自然棲地為亞熱帶或熱帶潮濕的山地森林

事实速览 保护状况, 科学分类 ...
Remove ads

分類與系統學

Thumb
插圖由約瑟夫·沃爾夫繪製 (1866)

粉紅鸚嘴於1852年由約翰·古爾德描述,並歸入黃羽鸚嘴屬Suthora),與其他小型棕色鴉雀同屬。後來,鴉雀被合併到兩個屬:Conostoma鴉雀屬Paradoxornis),本種則被歸入鴉雀屬。近期的DNA研究顯示鴉雀屬是並系群,建議應將其拆分。建議將粉紅鸚嘴歸入漢鴉雀屬Sinosuthora)。粉紅鸚嘴與灰喉鴉雀關係密切,越南和中國的兩個物種之間,以及引入意大利後建立的種群中,都有雜交的報告。[6] 它現在在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IOU)鳥類名錄13.2版本中被重新歸入原始的黃羽鸚嘴屬Suthora)。[7]

種名webbiana是為紀念英國植物學家菲利普·巴克·韋伯。該物種有時也被稱為「韋伯氏鴉雀」。[8]

亚种

  • 棕头鸦雀台湾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bulomacha),台語圓頭仔(înn-thâu-á),是台灣的特有亞种。分布于台灣本島[9]
  • 棕头鸦雀河北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fulvicauda)。分布于朝鲜半島以及中国大陆河北北京河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濟物浦(今南韓仁川)。[10]
  • 棕头鸦雀甘洛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ganluoensi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甘洛县[11]
  • 棕头鸦雀东北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mantschuricus)。分布于前苏联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东南隅乌苏里边区。[12]
  • 棕头鸦雀贵州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stresemann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贵州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贵州。[13]
  • 棕头鸦雀长江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suffus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长江流域自江苏至湖北、四川、北抵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南部、南到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长江上游。[14]
  • 棕头鸦雀指名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webbian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上海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15]
  • 棕头鸦雀滇东亚种学名Sinosuthora webbiana yunnanensis)。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东南部昆明附近可保村。[16]
Remove ads

分布

分布于俄羅斯濱海邊疆朝鮮半島台灣以及中国东部(北抵黑龙江,西至甘肃四川云南,南达广东福建)等地,一般生活于隐匿在灌木荆棘间窜动、夏间大多在山地、冬时集迁山坡多蕨的草地及山麓芦苇地带以及有时也进入园圃裡。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上海[5]

棲地與遷徙

粉紅鸚嘴的分布範圍從越南北部到滿洲南部,棲息於其廣泛的棲地。它通常生活在較為開闊的林地棲地,包括灌木叢、處於初期至晚期次生階段的林地、森林邊緣、灌木叢及竹林。它也出現在樹籬、蘆葦及沼澤地中。粉紅鸚嘴能適應人類改造的棲地,如茶園和苗圃。在中國,粉紅鸚嘴棲息於低海拔的山地地區。在四川,它在海拔1,000米(3,300英尺)的高度被灰喉鴉雀取代,而在台灣,它是唯一的鴉雀物種,分布範圍從海平面到3,100米(10,200英尺),且佔據了該島上任何鳥類中最廣泛的生態位。[17]

描述

粉紅鸚嘴是一種相對小型且尾巴較長的鸚嘴。其身長約11和12.5 cm(4.3—4.9英寸),體重依性別略有差異,雄鳥重約8.5至11 g(0.30—0.39 oz),雌鳥則重約7至12 g(0.25—0.42 oz)。牠的尾巴呈階梯狀,和其他鴉雀一樣,喙短,且鼻孔被羽毛隱藏。兩性羽毛相似,標準亞種上半身為暖棕色,翅膀為深棕色,飛羽帶有栗色。上胸和喉部為粉紅奶油色,喉部帶有棕色條紋。側腹的顏色與上半身相似,但略帶黃褐色,腹部則為奶油色到褐色。頭頂和額頭為紅棕色,眼虹膜為淡灰色,喙為石板灰色或棕色,尖端較淺或呈黃色。

行為

與其他鴉雀以及相關的舊世界畫眉類似,粉紅鸚嘴是一種高度群居的物種,通常成群活動。這些鳥群的規模隨季節而變化,繁殖季節時群體規模最小,冬季可多達140隻鳥。在台灣的冬季鳥群中,一項研究將鳥群成員分為四類:核心成員,從不離開群體;常規成員,通常留在群體內,但會短暫加入其他群體;流動成員,在不同群體間移動;邊緣成員,只出現不到兩個月,推測是來自其他地區的訪客。大型冬季鳥群的活動範圍可能與其他群體重疊,即使彼此靠近,群體仍能保持凝聚力。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