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膜翅目

昆虫纲的一个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膜翅目
Remove ads

膜翅目学名Hymenoptera)是昆虫纲中的一個,其名来自于本目昆蟲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本目包括各种蚂蚁。在全世界有約100,已描述约15万個物种[1][2],已知绝灭物种2,000种以上,实际物种数量估计可能超过100万种[3],是昆虫綱中第三大的目(次於鞘翅目鱗翅目[4]。起源自三叠纪[5]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亚目 ...
Remove ads

特征

  • 多屬中、小體型:膜翅目中的昆虫的体长从0.25到7厘米不等,最大的翅展达10厘米,小的膜翅目的昆虫的翅展只有1毫米,是昆虫中最小的。
  • 膜質翅膀:一般这些昆虫拥有两个透明的,膜一般薄的翅膀,翅膀上的脉将每个翅膀分为面积比较大的格,翅膀的运动一般方向相同。有些膜翅目的昆虫的翅膀也完全退化了(比如蚂蚁中的工蚁)。飞行时膜翅目的两个翅膀一般同步运动。
  • 複眼發達:大多数膜翅目昆虫有两个大的复眼和三个小的单眼
  • 口器發達:一般膜翅目的口器可以咀嚼、舔舐功能兼具,但也有一些昆虫的嘴用来吸舐,比如蜜蜂
  • 完全變態:生活史是經歷、幼蟲、及成蟲等四階段的過程。膜翅目是全变态类昆虫中唯一有产卵管的昆虫,许多膜翅目昆虫的产卵管变异为一根螫針
  • 許多物種具有社會性,也有不少膜翅目行寄生
  • 大部分為單雙倍體生物(haplodiploid),意思是雄蟲由未受精卵孵化而來,為單倍體(n),雌蟲則由受精卵孵化而成,為雙倍體(2n)。
Remove ads

分类

传统形态学中,依據身體形態將膜翅目分為廣腰亞目細腰亞目,但如果从支序分類學的角度上讲,細腰亞目完全是廣腰亞目的一个子类群,包含廣腰亞目全部物种在内的最小包容支也包括整个細腰亞目,这使得在不考虑化石物种的情况下,廣腰亞目变成了膜翅目的一个次異名。因此目前廣腰亞目已被視為一個並系群而逐漸被淘汰。

广腰亚目為並系群,該亞目昆蟲通常稱為葉蜂、鋸蜂或鋸蠅(Sawfly),為膜翅目中較原始的種類。幼虫一般是植食性,外觀近似於鱗翅目幼蟲。雌成蟲產卵管沒有演化成螫針

细腰亚目由广腰亚目進化而來,包括大多數的膜翅目物種,被認為是單系群。該亞目昆蟲腹節隘縮,形成如同「腰」一般的細長體節,例如蚂蚁和各種蜂類。以形態學來看,細腰亞目的第一腹節併入了胸節之中,形成了所謂的「前伸腹節」,而第二腹節(有些物種包含第三腹節)隘縮,形成所謂「腰節」,但事實上,前伸腹節和腰節都是腹節的一部分。

絕大多數细腰亚目的幼虫没有足,呈蠐螬狀。许多细腰亚目的物種有育幼行為。一些细腰亚目的物種具有社會性,如蚂蚁、黄蜂蜜蜂等;另一些則為獨居(稱作獨居蜂),如切葉蜂等。

Remove ads

演化樹

下圖為本目下各分類群在演化上的親緣關係:[6][7]

膜翅目 Hymenoptera

長節葉蜂總科 Xyeloidea(三疊紀至今)

葉蜂總科 Tenthredinoidea

扁葉蜂總科 Pamphilioidea

單距類 Unicalcarida

莖蜂總科 Cephoidea(莖蜂)

樹蜂總科 Siricoidea(樹蜂)

長頸樹蜂總科 Xiphydrioidea

尾蜂總科 Orussoidea(寄生樹蜂)

細腰亞目 Apocrita(螞蟻蜜蜂黃蜂寄生蜂等)

廣腰亞目 Symphyta

由演化樹可得知廣腰亞目為一倂系群。

螫針和毒

许多细腰亚目物種的產卵管演化为螫針,如黄蜂蜜蜂和大部分物種的蚂蚁等。

當中許多品種的雌蟲可以将其螫針刺入獵物或敵人的皮肤并注射由毒腺分泌的毒液。部分品種(比如黄蜂)可以将它们的刺拔出,因此可進行多次攻擊,另一些(比如蜜蜂)的刺具有倒刺,螫入目標後螫針會留在目標身上(不过只留在温血动物的皮肤中),蜜蜂掙脫目標時內臟會隨著留在目標體內的螫針被拉出,因此會在螫人後的數分鐘內死去。

有些蚂蚁可以喷射毒液,有些會利用大顎固定敵人,再用腹部末端的螫針注射毒液。

一般膜翅目昆虫只有在紧急状态下才进攻人,比如在保护巢或觉得它们受到威胁的时候。

  • 一般对蜂毒没有过敏反应的人来说单个刺不造成威胁(除非刺在喉内),中医中甚至使用蜂刺治疗关节炎
  • 40多刺后成人开始有中毒现象
  • 上百刺后可能有生命危险

为了避免被刺一般不应该走近蜂巢(保持4米以上的距离),在蜂附近不要做快的行动。被刺后尽量快速离开,因为其它蜂可能会被散发出来的气味吸引。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