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南市人口
城市人口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南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位於臺灣南部,臺南都會區的核心,為臺灣第六大城市。根據內政部戶政司與臺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5年6月底臺南市的總人口數為1,856,931人[1][2]。

Remove ads
概況
昔臺南縣市改制時人口分別約為110餘萬及78餘萬人(2017年12月[3])。依土地面積及平原區分配,其人口密度較其它五直轄市低,與其他城市相比,較為寬敞與舒適;換句話說,繼都市化之後,避免都市擴張(Urban Sprawl),因土地減少而影響生活品質。

臺南市人口分布呈現極不平均的態勢,有近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於曾文溪以南,以曾文溪為界,溪南地區人口最多的行政區是永康區(23.5萬人),溪北地區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則是新營區(7.6萬人),然而兩者人口相差近16萬人(差距約為三倍),此外,在臺南市內人口超過十萬人的市轄區皆屬溪南地區,並以永康區與安南區為首要聚落,該二區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兩成。溪南地區人口高度集中於原省轄臺南市及受其擴散的衛星城鎮如原臺南縣的永康、仁德、歸仁一帶,而溪北地區則多集中於日治時期的三大郡治新營、佳里、麻豆。
Remove ads
人口消長
以下資料時間為2025年6月底,來源為臺南市政府民政局[1][2]。
-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本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負值以紅字表示,正值以藍字表示,沒有增長以綠字表示
- 各區人口密度以4捨5入至小數點前1位計之
- 人口遞減排列:
- 總人口20萬以上:永康、安南。
- 總人口10至20萬:東區、北區、南區。
- 總人口5至10萬:仁德、中西、新營、安平、歸仁、佳里、善化。
- 總人口1至5萬:麻豆、新化、新市、關廟、安定、白河、西港、學甲、鹽水、下營、後壁、六甲、柳營、七股、官田、東山、將軍、玉井。
- 總人口1萬以下:北門、大內、楠西、南化、山上、左鎮、龍崎。
Remove ads
Remove ads
人口結構
根據臺南市政府勞工局統計,2023年底臺南市15歲以上民間人口約有162.3萬人,當中勞動人口與非勞動力人口分別約有99.4萬人與62.9萬人,勞動力參與率約為61.2%。失業人口約有3.4萬人,失業率約為3.5%[4]。其中45歲至64歲人口的勞參率約在66%至70%之間,65歲以上人口的勞參率則約在12%至16%之間,中高齡與高齡勞參率為六都最高者[5]。
在產業結構方面,臺南市三級產業(服務業)以50.99%領先二級產業(工業)的42.75%,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以6.26%墊底。而在就業人口職業分配當中,前三多分別為「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勞力工」、「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與「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三項職業就業人口總計約有68萬多人,佔總就業人口(勞動人口)的近七成。移工方面,2023年底臺南市的移工人口計有64,492人,其中產業移工人數計有49,586人,社福移工人數則計有14,906人。產業移工國籍最主要為越南籍,社福移工國籍則最主要為印尼籍[4]。
Remove ads
根據2023年底資料顯示,臺南市的65歲以上人口佔比約為18.77%,老化指數約為164.89,平均壽命約為79.86歲[6],市內各區的人口結構因城鄉發展而有顯著差異。幼年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行政區分別是善化區與龍崎區,兩區幼年比例分別為15.70%與3.68%;壯年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行政區分別是安平區與龍崎區,兩區壯年比例分別為74.15%與63.46%;老年人口比例最高與最低的行政區分別是龍崎區與安平區,兩區老年比例分別為32.85%與14.25%[1]。其中,龍崎區也是全臺幼年人口比例最低、老年人口比例最高、老化指數最高的鄉鎮市區[2]。臺南市各區的65歲以上人口佔比皆已超過14%,其中溪南地區的安平區、安南區、永康區、新市區、善化區、歸仁區、仁德區、東區、安定區、北區等10區尚處於高齡社會(老年比例介於14%至20%之間),溪北地區則僅有西港區與佳里區等2區尚處於高齡社會,全市其餘25區皆已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比例至少20%)[1]。
性別比的部分,2023年底臺南市的性別比約為98.54%,為臺灣六都最高。各行政區中,女性人口數較多者有安平區、東區、中西區、北區、永康區、南區、新營區、佳里區等8區,其中安平區的性別比約為88.58%,是臺南市唯一性別比低於90%的行政區;其餘29區則是男性人口數較多,當中山上區、楠西區、東山區、南化區、大內區、龍崎區、左鎮區等7區性別比皆高於110%,為男女性別比失衡較為明顯的地區,尤以左鎮區的133.11%最為嚴重[2]。
Remove ads
臺南市人口族群中,包括福建漳泉裔、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等,其中又以福建漳泉裔為絕對多數。明、清渡海至臺南開發的人群,主要來自沿海省分,其中金、廈兩島所在之同安以及周圍的晉江、龍溪、海澄等四縣移民最為眾多。漳泉以外的移民構成福建族群之少數,以福州、興化、汀州為主。福州裔來自古田、侯官、閩、連江、長樂、福清以及平潭(又稱作海壇、海山)等六縣一廳,莆田、永定兩縣移民分別構成興化、汀州裔之多數,福寧、邵武兩府之人亦為可見。而廣東以潮州移民為大宗。
戰後由中華民國各省遷入的外省人為全市第二大族群,約佔1成餘的人口數,聚落主要分佈在永康區和東區交界處的眷村。客家人為全市第三大族群,約有12萬人,佔6.4%的人口數,客家人在明、清時期即移入府城。1720年《臺灣縣志》記載府城當地房主、堡長與島內南、北遠方至府城內租屋的客家人之互動及府城治安方面的影響:「客人多處於南、北二路之遠方;近年以來,賃住四坊內者,不可勝數。房主以多稅為利,堡長以多科為利;殊不知一人稅屋,來往不啻數十人,奸良莫辨。欲除盜源,所宜亟清者也」。臺南市的山區曾有為數不少客民,白河區境內的臺南市最高峰大凍山亦為客語地名。白河區汴頭里有來自北部桃竹苗等地的客家聚落[7],原臺南市區則有來自高屏六堆地區的客家移民。原住民為全市第四大族群,約有5,940人至6萬人,0.3%至3.2%之間[8][9],根據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料,至2023年底止,臺南市經中華民國政府認定之16個族群的原住民人口計有10,043人,佔比較大的有阿美族、排灣族與布農族等3個族群,在16個族群裡,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賽夏族、太魯閣族等7個族群於永康區分布最多,魯凱族、鄒族、邵族等3個族群於東區分布最多,賽德克族則於安南區分布最多,其他包括雅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5個族群分布較為零星,在各區分布皆不超過10人[10]。西拉雅族為原住民中的一支,屬平埔族群,為臺南市本地的原住民。由於與漢人接觸甚早,語言習俗高度融入漢人社會,現今法律上也將其歸類為漢人。隨著臺灣原住民運動興起,西拉雅族於開始要求政府承認,並著手恢復固有語言與文化。位於臺南市東部山區的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即以其為名,臺南許多地名也是起源是西拉雅語。亦有大武壠族(今分布於玉井、白河一帶)、洪雅族(已消失,昔日分布於新營地區,白河、東山一帶),古地名哆囉嘓(Doroko、Doreko)便是源自該族的哆囉嘓社。與高雄市、嘉義縣交界一帶曾有南鄒族居住,後已遷移或被同化
此外,近年來隨著科技業的興盛,中北部許多科技新貴在南部科學園區工作,因而南下置產。
Remove ads
參見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