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艋舺

臺北都會區最初發展聚落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艋舺
Remove ads

艋舺巴賽語:Bangka;泰雅語Mnkaʔ; Bnkaʔ[1]:147台羅Báng-kah[2]),是現在的臺灣臺北市萬華區。17世紀荷蘭的古地圖中,艋舺位置標示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場所的意思,足見其商業傳統之古老[3]。清治時期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臺北三市街。

事实速览 表記, 漢字 ...

艋舺被視為臺北市的發源地之一,亦為當時台湾原住民交易之地。平埔族泰雅族驱船沿淡水河而下与漢人交易,因平埔族稱船为Bangka,泰雅族稱船為Bnkaʔ,而被台灣話转称此地为“艋舺”(Báng-kah)。[1]:147臺灣日治時期,因臺灣話發音的「艋舺」,與佛典中日語發音的「万華萬華まんかまんくわ Manka ? [註 1]」相似,「艋舺」因此被日本改為「萬華」,而臺語仍稱「艋舺」。

Remove ads

沿革

Thumb
剝皮寮的街屋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剝皮寮「百年匠心」特展陳列的「福大同茶莊」、「老明玉香舖」、「台北堂摩那卡餅本舖」與「富山蒸籠」等十三處艋舺在地代表性鄉土歷史文獻。
Thumb
萬華佛具街上成立於1895年的「龍山佛具店」為艋舺龍山寺早期佛具用品的主要供應商。

當時平埔族泰雅族原住民則多以獨木舟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Vanka / Banka」,泰雅族稱獨木舟為「Bnkaʔ」、稱台北為「Mnkaʔ」,故附近漢人以台語譯音,稱此地為「艋舺」(Bangkah)。[1]:147移民建有艋舺福德宮

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經盛極一時,於清代,與臺南府城彰化鹿港並列為臺灣三大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清代移民於艋舺的有幾大泉州裔閩南人族群,一是三邑人,二則安溪人,三為同安人,這三個群體各自為政,三邑人建立了艋舺青山宮等廟宇以凝聚團結,但是以祭祀觀音菩薩艋舺龍山寺為行政中心;安溪人則建立主祀清水祖師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信仰核心,同安人則在八甲庄(今日老松國小附近)祭祀民宅中的霞海城隍神龕

清文宗咸豐3年(1853年),三邑人以艋舺龍山寺為基地,發動「頂下郊拚攻擊,當時三邑人為了越過沼澤,設局燒毀了安溪人信仰中心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並利用夜間突襲同安移民。迫使奉祀霞海城隍的同安移民遷居到同安人聚集的大稻埕一帶,並建造了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來祭祀當年救出的城隍爺神像。

1860年代以後,艋舺港口因河沙淤積,功能逐漸被同安人群聚的大稻埕取代。

1922年臺北市推行町名改正,市區大字撤除改設。當時艋舺被劃為濱町築地町壽町末廣町西門町新起町若竹町老松町八甲町新富町(部分為下崁)、龍山寺町有明町入船町元園町[4]

臺灣戰後艋舺分屬臺北市龍山區城中區,1990年行政區重劃後改隸萬華區至今。

Remove ads

地理位置

臺灣堡圖中,地籍上艋舺街庄大字的範圍北至忠孝西路,東至中華路一段(臺北城西城牆),西至淡水河環河南路二段,南至三水街,大致上包含今日萬華區福星、萬壽、西門、新起、菜園、仁德等里全境,福音、富民、青山、富福等里三水街以北範圍。

現代人有時將三水街以南至縱貫鐵路(地下化後變成艋舺大道)之間也當作艋舺的一部份,但是三水街以南至特三號排水溝(加蓋後變成今西藏路)屬於「下崁」地區。該區域內有戰後才被命名為艋舺的艋舺公園(大部分位於下崁)、艋舺服飾商圈

此外,忠孝西路以南至成都路的西門町北側區域,也是艋舺的一部份,但臺灣戰後被析出劃入城中區,1990年改為萬華

景點

出身人物

參見

腳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