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荷蘭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荷蘭戰役(荷蘭語:Slag om Nederland)是黄色方案(德語:Fall Gelb)的一部分,德軍在1940年5月10日採取入侵低地三國和法國的軍事行動。荷兰的主要抵抗只持續至14日。西蘭省的荷軍繼續抵抗至17日。同日,荷蘭全境被佔領。
此戰役是史上大量首次使用傘兵攻擊敵方的戰略目標。德國空軍使用飛機投放傘兵至荷蘭的主要機場、鹿特丹和海牙,迅速瓦解了荷蘭軍隊的抵抗。
此戰役在轟炸鹿特丹後結束。在德國空軍的絕对制空權下,荷軍參謀部知道其弱小的空軍不能阻止德國空軍轟炸其他重要城市。荷蘭軍隊為了避免造成大量平民傷亡,最終被逼投降。荷蘭被德國佔領至1945年才被收復。
Remove ads
背景
歐州局勢在1930年代後期變得緊張。德國在1936年佔領了萊茵爾、1938年併吞了奥地利和蘇台德區。1939年初,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而意大利則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德國入侵這些國家的行為提醒荷蘭政府德國接下來可能進行入侵。但荷蘭只在4月進行局部動員[5]。
荷兰政府希望能像25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樣保持中立,但为了避免入侵;荷蘭軍隊在8月24日开始全面动员[6]。政府撥出900萬盾用作國防用途[7];一部分被用於興建3艘戰鬥巡洋艦[8]。當時從國外獲得軍工設備是困難的,例如德國便故意把荷蘭訂購的工業設備扣押[9]。希特拉在德国當權後,荷蘭雖然有更新軍事裝備,但速度遠比法國和比利時慢;軍費在1936年才開始緩慢增加[10]。荷蘭政府不希望失去一個重要的貿易夥伴[11],因此不想破壞與德国的外交關係。為此,政府當局阻止人民批評納粹德國的政策[12][13],而荷蘭首相也相信德国不會入侵荷蘭[14]。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的戰役結束後,後西歐戰場並沒有發生重大戰事。英国和法国開始為進行長期戰爭準備;而德国和蘇聯則瓜分了波蘭[15]。在10月9日,希特拉下令計畫入侵低地三國,將比利时、荷兰和盧森堡佔領,然後用作進攻法國的基地及防止盟軍攻擊德國工业基地魯爾區[16]。
低地三國位于法德边界地区,是英法和德國雙方進攻的理想地點。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0年1月2日的电台演說中表示希望荷蘭加入同盟國,以防止德國的攻擊[17]。在德國軍机逼降比利時,德軍的攻擊低地三國的計畫洩露後[18],兩國仍拒絕了英國首相的建議。
1940年4月,在德国入侵丹麥和挪威之後,[19]荷兰要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保持中立的可能性已經愈来愈低了,國家开始全面備戰。荷兰边境部隊進入最高警戒裝態[20]。第五縱隊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活動的傳聞,令一些荷蘭民眾擔心也有德國特工協助入侵荷蘭[21][22]。4月19日,荷兰全國進入緊急狀態[23]。但大部份民众仍十分樂觀,相信自己的国家不會被入侵[24][25]。荷兰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協約國的抑制政策能在這一次重演。4月10日,英法兩国再次要求荷蘭加入同盟國,再次被荷蘭拒絕[26]。
Remove ads

在这个人口密度大、有紀律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国家,主要的目標都是為了保衛國家的強大技術和工業。當時的德軍仍然有很多缺點,尤其是裝備和訓練不足[27],但他们有大量現代的坦克和俯衝轟炸機;而荷蘭只有39輛坦克和數輛小戰車、空軍大部分都是落後的雙翼機。荷兰政府对战争的軟弱态度,可從軍隊落後的装备看到[28],一战后装备基本沒有增加,令他們的武器仍停留在1918年的水平[29]。在1920年至1927年的經濟衰退和和平的國際氣氛中,國防預算被大幅削減。[13]在這七年中,每年用在設備的錢只有150萬盾。[30]在1931年和1933年,荷蘭政府的一個委員會指出,軍隊的装备已過於落後,需要立刻增加軍事預算,以更新他們的武器。[10][31]
在1930年代,荷兰缺乏訓練有素的軍人和武器,導致了荷蘭軍隊不能迅速擴張。[32]軍隊只有足夠的大砲裝配到八個步兵師(四個軍)和一師機動部隊,每個的兵力只有半個師/五營,其餘的步兵師則是輕型步兵,分散在各地拖延敵人的行動。[33]他們共興建了2000個碉堡,[34]但是碉堡的深度不夠,不足以阻止入侵。荷蘭沒有像比利時的埃本·埃馬爾要塞那樣的現代化大型要塞,唯一的現代化要塞是保衛阿夫鲁戴克大堤的Kornwerderzand,但在荷蘭其他地方根本沒有以此標凖建造的要塞。動員後,荷蘭共有48個步兵團以及22個步兵營。
在5月10日時,荷兰陸軍最明顯的不足是缺乏裝甲部隊[35]。在其他主要參戰國均擁有相當多的裝甲部隊時,荷兰仍然沒有達到早前評估認為至少需要有的146輛現代坦克。[36][37]荷兰軍隊有兩個中隊的裝甲車輛,各有12架M36/38坦克[38]。另外12架DAF M39仍在裝配階段,仍然有裝備未安裝[39]。還有一排5輛Carden-Loyd Mark VI小戰車,也在荷兰裝甲車的清單上。另外,荷蘭的重型武器有:676枝榴彈砲和野戰炮:310枝克虜伯75毫米野戰炮,52枝105毫米博福斯榴彈砲;[40]他們還有克虜伯125毫米火砲、40枝150毫米sFH13、72枝克虜伯150毫米L/24榴彈砲和28枝維克斯152毫米L/15榴彈砲。[41]另外還有300枝過時的[42] 6 Veld(57毫米)8 Staal 84毫米野戰炮掩護抵抗軍。
荷蘭步兵使用約2200枝7.92毫米Schwarzlose M.08機槍和800枝Vickers機槍,其中很多都裝備到碉堡上,他們還配備了8000枝M.20 Lewis機槍輕機槍、每團有6個80毫米迫擊砲。荷蘭步兵缺乏火力,影響了作戰表現[43]。
德軍在丹麥和挪威使用傘兵後,荷蘭司令部开始意識到他們可能成為空中突擊的受害者。為了預防這類攻擊,荷蘭在主要港口和空軍基地部署5個步兵營[44],加強了防空砲;增加了2輛小戰車和24輛裝甲車輛。[45]
當時的荷兰空軍體制上是陸軍的一部份,[35]开戰當天共有155架飛机:28架雙引擎福克G.1、31架福克D.XXI、7架福克D.XVII戰鬥机、10架雙引擎福克T.V, 15架福克C.X和3架福克C.V轟炸机, 12架道格拉斯DB-8俯衝轟炸機(被當作戰鬥机使用)、[46] 17架Koolhoven FK-51偵察机— 155架飛机中,有74架落后的雙翼飛機,當中又只有125架能夠作戰。[47]空軍學校使用福克D.XXI、福克D.XVII、福克G.I,、福克T-V和福克C.V作訓練。[48]荷兰空軍的資金不足,導致他們工厂生產飞机的數量不足[49]。
军队训练与战前准备
除了装备简陋之外,荷军还面临着严重的训练不足。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缺乏指挥营级以上单位的经验。而且为了节省经费,荷兰军队在1932~1936年期间没有举行过哪怕一次夏季野战演训[50]。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军队中的战士本身也缺乏许多必要技能。在战争爆发前,符合条件的年轻人们只有极少数应征入伍,而直到1938年,应征者的服役时长仅有24周,堪堪能够完成最基础的步兵训练[51]。同年,服役时长才被增加到十一个月[10]。义务兵素质低下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数量可观的职业军人而得到弥补。到1940年,荷军中仅有1206名职业军官在役[52]。人们原本期望,随着战争威胁逼近,此等不足能迅速得到改善,然而自从1939年8月28日荷兰全面动员(兵力增至约28万人)[53]以来,部队的战备水平仅仅得到缓慢提升:原本可用于操演部队的时间大多被用于修建防御工事。[54]在此期间,弹药短缺限制了军队的实弹射击训练[55],而部队内部的凝聚力也持续低迷[56]。直到1940年5月,以荷兰自身标准衡量,其陆军也依旧无力应付战役级别的行动。哪怕在师级层面,他们都无法组织主动进攻,实施机动作战更是远非其能力所及。[57]

德国的将领和战略家(包括希特勒本人)同样对荷兰军队持有极低的评价,并预计仅需3-5日即可攻占荷兰的核心地区。[58]
荷兰的防御战略

17世纪时,荷兰共和国构筑了一条名为荷兰水线的防御体系,并在法荷战争中通过溃坝淹没部分村庄的手段保全了其西部所有主要城市免遭占领。自19世纪初,此防线缓慢向乌得勒支以东移动,并很快以要塞加固并现代化。这一经过位置变动和现代化改造的防线被称为“新荷兰水线”。随着原有工事逐渐过时,1940年间又增建新的碉堡用以进一步加固之。防线坐落于低于海平面的最东端,使其前方地面可以随时被海水淹没至数英尺深,虽说不足行船,但足够让敌人陷入难以移动的泥沼。荷兰水线西侧的地区被称作“荷兰堡垒”(荷兰语:Vesting Holland,德语:Festung Holland),其东翼依靠艾瑟尔湖作为天然屏障,南翼则由三条宽阔且大致平行的三条河流(马斯河以及两条莱茵河的支流)的下游拱卫,此区域被设想为一座“国家堡垒”,预计能够支撑相当长的时间[59]——在最乐观的预计中,他能在没有任何盟军援助的情况下足足支撑三个月的时间[60]——即使在来犯德军的规模被严重高估的情况下。[61]
大战爆发前,荷军的计划是在海尔得瑟河谷完成兵力集结后(即所谓的“蓝色方案”),立刻将其全数撤回到此防线。此构想来自于一种希望:德军只会借道荷兰南部诸省直取比利时,而不会进犯荷兰的核心地区。但到了1939年,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做法无异于对德国人发出入侵邀请,并且使同协约国对共同防御问题的讨论变得不可能。德国外交官提出让荷兰政府秘密允许德军借道的建议也被拒绝。[62]
自1939年9月起,荷兰开始着手修筑一道更偏东的主防线(MDL),作为除荷兰水线外的第二道防线。其北段为“格雷贝防线”,座落于乌得勒支山脊——一条冰河时代的终碛,介于艾瑟尔湖和下莱茵河之间——的山脚下。该段防线在野战军司令戈德弗里德·范·福尔斯特托特·福尔斯特中将的建议下开挖[63]。其南部延伸则为“皮尔–拉姆防线”(Peel-Raamstelling),坐落于马斯河与比利时的边界之间,沿着皮尔沼泽和拉姆河布设。这一道防线则是由荷兰总司令伊萨克·H·雷因德斯上将下令修建。南线的布设意在尽可能迟滞德军,为前来支援的法军争取时间。第四与第二军团将被部署在格雷贝防线,而第三军团将会守卫皮尔-拉姆防线,而位于防线后方的南翼则由轻装师掩护。A、B 两旅部署在下莱茵河与默兹河之间,而第一军团则作为战略预备队在“荷兰堡垒”待命。其南侧防区另有 10 个营、东侧 6 个营担任守备[64]。所有上述防线均已增修碉堡加固。[59]
Remove ads
後果
荷兰战败後,荷蘭女王威廉明娜在英国成荷兰流亡政府立[65]。德国的佔領在1940年5月17日正式开始,5年后这个国家才獲得解放,佔領期間,有三十万荷兰人死亡[66]。
註腳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