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虞诩
东汉将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虞詡(?—?),字升卿,小字定安,東漢陳國武平縣(今河南省鹿邑縣西北)人,其為虞國君主虞仲的後裔,虞詡精通《尚書》,個性剛正不阿,奉養祖母至孝,漢安帝年間,他擔任朝歌縣縣長,弭平當地賊寇,後升遷武都郡太守,以增灶之計擊潰來犯的羌人,並興修河道,招撫流民,從而使當地安寧富饒,漢順帝時,任司隸校尉,期間因彈劾中常侍張防,一度遭下獄拷問,在孫程等人的營救下最終獲釋,後官至尚書令[1][2][3]。
生平
虞詡的祖父虞經擔任過郡縣的獄吏,其執法公平允妥,盡力存有寬仁之心,每年到了冬季要上呈犯人的情狀時,總是流著淚去辦理,虞經曾說:「東海郡于公將鄉里之門修高,而他的兒子于定國最終官至丞相,我審理案件已六十年了,即使比不上于公,大概也相距不遠,子孫未必不能當上九卿呢!」因此將虞詡的表字命名為升卿[1]。
虞詡十二歲那年,就能通曉《尚書》,年幼時父親去世,孝敬奉養祖母,被縣裡推薦他為孝順的孫輩,陳國國相對虞詡感到驚奇,想聘任他為吏員,虞詡推辭說:「祖母高齡九十歲了,除了我沒人能奉養她。」國相這才打消念頭。後來虞詡的祖母逝世,服喪期滿後,虞詡被徵召到太尉李脩的府裡,擔任郎中[1]。
永初四年,羌人反叛並侵擾禍害并州、涼州二地,大將軍鄧騭認為軍費勞役耗費過多,無法供給,想要放棄涼州,集中力量防衛北部邊境,朝廷於是會合公卿一同商議,鄧騭說:「就像衣服破了,毀壞其中一件來補綴另一件,還可以得到一件完整的衣服,如果不這麼做,那麼兩件都將無法保全。」商議的官員們都同意其看法[1][2]。
虞詡聽說後,勸告李脩道:「我私下聽聞公卿大會訂下策略,準備放棄涼州,依照我的看法,不見得恰當,先帝開拓疆土,歷經辛勤勞苦後才使天下安定,但如今卻因害怕少量的耗費,一下子就放棄涼州之地,涼州放棄後,三辅地區就成為邊塞,那麼皇家陵園就暴露在外面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俗諺說:『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我看關西人練兵的的雄壯勇猛,確實遠超其他州郡,如今羌人之所以不敢深入占據三輔地區,成為心腹大患,是因為涼州位於後方的緣故,當地人之所以手持銳利的兵器,卻沒有背叛之心,這是因為他們臣屬於汉朝,假若放棄這片地域,遷走當地的百姓,那麼百姓安土重遷,眷戀故土,一定會生出反心,如果讓這些心懷不滿的關西豪傑聚集起來,席捲向東打去,即使讓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擔任士卒,讓太公望那樣的名將擔任將軍,恐怕還是不能抵擋,議論者用修補衣服後還有一件完整的衣服作比喻,我擔心那補好的衣服也會慢慢腐壞潰爛而沒有極限,放棄涼州並不是條好計策!」[1][2]。
李脩說:「我沒有想到這些問題,不是先生提醒我,幾乎敗壞了國家大事,既然如此,應當用何計策呢?」虞詡回答:「如今涼州騷亂,人心浮動,我擔心會在突然間發生異乎尋常的變化,確實該命令四府九卿,各自任用幾名涼州人,那些刺史、太守、縣令、县长的子弟都讓他們擔任閒散官職,對外可以勸勉激勵,犒賞他們的功勳勞苦,對內可以用來約束控制他們,防止這些人圖謀不軌。」李脩相當讚賞虞詡的建議,再次召集四府大臣計議,全盤聽從虞詡的建議,東漢朝廷於是任命涼州的豪傑擔任掾吏,任命刺史、太守、縣令、縣長的子弟為郎官,以此來安撫他們[1][2]。
鄧騭兄弟因為虞詡否定他們的主張,心生不滿,打算用吏法來中傷虞詡。後來朝歌縣的盜賊寧季等數千人殺害了縣裡的主要官吏,盤踞在當地數年,州郡的官員都無法制服他們,於是任命虞詡出任朝歌縣長,親朋故舊都同情地對虞詡說:「到朝歌任職多麼倒楣啊!」虞詡笑著回道:「有志氣就不追求輕鬆容易,碰上事情就不能逃避艱難,這是做臣子的本分,不遇盤根錯節,又怎能區別出鋒利的武器呢?」虞詡甫一到任,就前去拜謁河內郡太守馬稜,馬稜勸勉他說:「您身為一名儒者,應當在朝廷出謀劃策,為什麼反而來到朝歌呢?」虞詡說:「剛被任命時,士大夫們都來安慰我,但就我看來,這些賊人並不能有什麼作為。朝歌,位於古代韓國、魏国的交界處,背靠太行山,面臨黄河,離敖倉百里,而青州、冀州的百姓中,流亡的飢民數以萬計,這些賊人不知道打開敖倉招集眾人,劫奪庫中兵器,守住要地成皐,切斷天下的右臂,這就不值得憂慮了,現在賊眾剛剛興盛,很難與他們正面交鋒,用兵要通達權變,希望能給我調兵遣將之權,不要束縛我的手腳就行了!」[1][2]。
等虞詡到任後,便下令設置三個等級來招募壯士,自掾史以下吏員都要各自舉薦他們所知道的人,有搶劫行為者為上等,傷人偷盜者為中等,服喪期間不理家業者為下等,總共招募到一百多人,虞詡設宴款待,並寬免他們的罪行,派這些人混入賊眾之中,誘使賊人出來搶掠,再埋伏軍隊等待,成功殺死數百名賊人。虞詡又暗中派遣能縫製衣服的窮人,接受賊人的僱傭替他們做衣服,把彩色紗線縫製於衣服的大襟上作為標記,賊人有出現在城鎮鄉村的,立刻就被官吏擒獲,賊人因震駭恐懼而散去,都稱虞詡為神明。虞詡其後調遷為懷縣縣令[1][2]。
Remove ads
後來羌人侵犯武都郡,鄧太后認為虞詡有將帥的才略,就擢升虞詡為武都郡太守,在嘉德殿予以召見,給予優厚的賞賜。羌人知道虞詡將要前來赴任後,聚集起數千人準備在陳倉、崤谷一帶攔截虞詡,虞詡立刻命軍隊停下來不再前行,對外宣稱說正上書朝廷請求增兵,要等到援軍抵達才繼續出發。羌人得知消息後,便分頭向旁邊幾個縣擄掠,虞詡趁著羌人兵力分散的機會,日夜趕路前進,兼行百餘里。並命令將士們每人造兩個灶,每天灶數增加一倍,羌人因而不敢逼近。有人問道:「孙膑用減灶之法而您卻增灶,依照兵法軍隊每日不行走超過三十里,以防備意料不到的情況,而您現在每日行走將近二百里,這是為什麼呢?」虞詡說:「羌兵數量多,我軍數量少,走得慢就容易被他們趕上,快速前進是他們預料不到的,羌人見我們的灶數日日增加,一定會認為是郡兵已來迎接,人數眾多而進兵迅速,如此一來,羌人一定會害怕追趕我們,孫臏是故意示人以弱,我們現在是示人以強,這是因各自所處形勢不同的緣故」[1][2]。
虞詡抵達武都後,兵員不滿三千人,而羌兵卻有一萬餘人,敵軍圍攻赤亭數十天,虞詡下令軍中,讓兵士們不要發射強弩,而悄悄發射小弩,羌人認為漢軍箭力薄弱,射不到他們,於是合力加緊進攻,此時虞詡讓二十把強弩同射一名敵軍,箭無虛發,羌人震驚不已,因而撤退,虞詡趁機出城奮勇追擊,殺傷許多敵軍。第二天虞詡把他麾下的軍隊全都擺出來,命他們從東城門出去,又從北城門進來,期間不斷變換衣服,如此進出回轉數次,羌人不知道有多少軍隊,更加驚恐震動。虞詡料到羌人差不多要退兵了,便暗中派遣五百餘人在淺水射下埋伏,等待在敵軍逃跑的路上,而羌人果然大肆奔逃,伏兵趁機掩襲攻擊,大敗羌人,斬首俘獲大量敵軍,羌人從此衰敗逃散,往南逃入益州。虞詡於是選擇有利的地勢,修築軍營壁壘一百八十所,又招回流亡的居民,賒借救濟窮人,武都郡因此安寧下來[1][2]。
此前武都郡的運輸道路艱難,車輛、船隻皆無法通行,運五石的糧食才能運抵一石,虞詡為此親自率領官吏士卒,考察山川河谷,從沮縣到下辯縣,數十里中,鑿石砍樹,開通行船的運道,花錢僱傭負責運輸者,水運之路因而通達便利,每年可省去運費四千餘萬。虞詡剛到武都郡時,戶數才剛滿一萬,等到他安撫召集剩下的百姓,招回流散在外的郡民,短短二、三年間,就增加到四萬餘戶,鹽米充裕,價格低廉,比從前低了十倍。後來虞詡在任上因觸法而免官[1][2]。
Remove ads
永建元年,虞詡接替陳禪擔任司隶校尉,數月之間,參奏太傅冯石、太尉劉熹、中常侍程璜、陳秉、孟生、李閏等人,百官畏懼,都稱虞詡是苛刻之臣。三公一同彈劾奏稱虞詡在盛夏時拘捕了許多無辜者,已成為官吏百姓的禍患。虞詡上書自我申訴說:「法律禁令是約束世俗的堤防,刑罰是控制人的工具,如今州該辦的事情推給郡,郡該辦的事推給县,互相推諉貽誤,百姓貧窮怨憤,以苟且縱容為賢能,以盡節為愚蠢,臣所揭發檢舉,犯下貪污罪的不只一人,二府擔心被臣所參奏,於是誣陷加罪於臣,臣將如史魚那般死去,以死來諫諍。」汉顺帝看了他的奏疏,於是免去司空陶敦的官職[1][2]。
當時中常侍張防特別受到重用掌握權勢,每當其受人請託收取賄賂,虞詡就加以調查,但結果總是被擱置起來,不上報給漢順帝,虞詡不勝憤怒,將自己綁送廷尉,並上奏道:「從前孝安皇帝任用樊豐,於是造成繼承大統的混亂,幾乎使國家滅亡。如今張防又在耍弄威勢和權柄,國家的禍亂將要重新來臨了,臣不能忍受與張防同朝,因此自綁投獄來讓陛下知曉,不要讓臣步上楊震的後塵。」奏書呈上後,張防流著淚向漢順帝哭訴,虞詡被論罪發往左校令服勞役,張防一心要害死虞詡,兩日之中,傳訊拷問了虞詡四次,獄吏勸虞詡自殺,虞詡說:「寧願在刑場上被砍頭讓遠近之人觀看!」[1][2]。
宦官孫程、張賢等人知道虞詡因忠誠獲罪,相繼上書請求覲見,孫程說:「陛下開始與臣等圖謀即位之事時,常常痛恨奸臣,知道是他們危害國家,如今即位後自己卻又做同樣的事,那跟先帝又有何不同呢?司隸校尉虞詡為陛下竭盡忠誠,卻反倒被拘捕囚禁,中常侍張防受賄的罪刑清楚明白,卻反而誣陷忠良,如今客星移守到羽林星上,占卜認為此種異象表示宮中有奸臣,應該趕緊收補張防送入監獄,用來堵塞天上的災變,再下詔釋放虞詡,歸懷給他印綬。」當時張防就站在漢順帝身後,孫程當場怒斥張防道:「奸臣張防,為什麼還不下殿!」張防不得已,急忙退走到東廂房,孫程又說:「陛下趕緊收補張防,不要讓他跑到乳母宋娥那裡去求情。」漢順帝向尚書賈朗徵求意見,賈朗平素與張防關係密切,作證說虞詡有罪,漢順帝對此有所懷疑,對孫程說:「你暫且先出去,讓朕再想一想」[1][2]。
這時虞詡的兒子虞顗與門生百餘人,舉著幡等候中常侍高梵的車,磕頭到流血,向其訴說虞詡冤枉的情狀,高梵於是進宮轉達給漢順帝,張防因此獲罪流放邊境,尚書賈朗等六人有的被處死,有的被罷黜,當天就將虞詡釋放出來,孫程再次上奏陳述虞詡立有大功,言詞極為懇切激動,漢順帝深受感動而醒悟,任命虞詡為議郎,幾天後又升遷尚书仆射[1][2]。
Remove ads
當時長吏、太守都聽任百姓中被判流放者用錢來贖罪,號稱「義錢」,假託收這些錢是為了窮人儲備,但太守、縣令們卻實則藉機斂財,虞詡上疏說:「元年以來,貧窮百姓公開說長吏中有受取錢財百萬以上的人,傳言紛紛,不絕於耳,罰取吏民錢財至數千萬,但三公、刺史對此很少有所檢舉上奏。臣考察永平、章和年間,州郡官吏以走卒錢向百姓放貸,司空彈劾追查,州以及郡縣官吏都因此犯法而被免官廢黜。如今應遵照先前的法典,廢除這種權宜性的制度。」漢順帝於是下詔將虞詡的奏章拿給朝臣們觀看,嚴厲譴責州郡官員,輸錢替代流放刑罰的作法從此停止[1]。
此前宁阳县的主簿赴朝廷,上書控訴其縣縣令貪贓枉法,拖延了六七年都沒有回音,主簿於是上書說:「臣是陛下的子民,陛下是臣的君父,臣上章百次,始終不見回答,臣難道只能往北面向单于申訴冤屈了嗎?」漢順帝閱後大怒,把奏章拿給尚書看,尚書於是彈劾這名主簿犯下大逆不道之罪,虞詡替主簿辯解道:「主簿申訴的,是君父之怨,上章百次而不能送到皇帝手中,這是主管官員的過錯,對主簿這樣愚蠢的人,不值得過多的懲罰。」漢順帝聽從虞詡的意見,只是鞭笞了主簿而已,虞詡趁機對各尚書說:「小民有怨恨,不遠千里,忍受筋骨之苦,來到朝廷申訴,但你們不為他受理,這怎麼符合臣下的道義?你們與那貪官污吏是有什麼關係,而與這個心懷怨怒之人又有什麼仇呢?」聽到這話的尚書都感到慚愧。虞詡又上奏說:「尚書是顯要的職位,仕途通行的階梯,現在有的一郡舉用七、八人,有的卻連一州都沒有一人,應該讓各州郡均等,以滿足天下人的願望。」虞詡的其他奏議,也大多被漢順帝採用[1]。
Remove ads
虞詡喜歡揭發他人的過惡,毫無妥協或迴避,他因此多次得罪當朝權貴,曾九次被譴責拷問,三次遭到刑罰,但他剛強正直的性格,一直到老都沒有改變,永和初年,虞詡升任尚书令,後因公事離職,朝廷考量其忠誠,再度徵召他,正巧此時虞詡去世,臨終前,他對兒子虞恭說道:「我做官清廉正直,行事問心無愧,所後悔之事只有在擔任朝歌縣長時殺掉數百個賊人,其中哪裡會沒有被冤枉的?從那時起至今二十餘年,家裡沒有再添一口人,這是得罪了上天啊!」[1]。
評價
後裔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