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被取代的科學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條目列出曾獲得廣泛共識的理論及學說,但被現今科學認定為現實的不完全或錯誤的解讀。因此偽科學和邊綠科學等未曾獲廣泛共識的理論不算在內。另外也不包括李森科主義等部分地方的被操縱或扭曲[1][2]的研究。
![]()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9年10月3日) |

一個好的科學理論具可測試性及會作出能被否證的假說,[3]因此學說中若有較多被取代的理論,一定程度上顯示該學說的研究使用了良好的科學方法,反之亦然。另外,一些不充分或不準確的理論或模型有時仍會於現今使用。例如經典力學不足以描述原子大小、接近光速或極大質量的物體,但這套理論仍會被傳授和和一般情況中使用。又如地平說雖已被否證,但在小尺度的測量和地圖繪製中使用該模型也不會造成大誤差。
被取代的理論
- 自然發生:生物體自然產生,無需經過相似物種的遺傳。被路易·巴斯德1859的實驗否證。[4]
- 拉馬克主義:以「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說」為主,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發達,反之會退化,其成果遺傳給下一代。被孟德爾遺傳學取代。
- 活力論:生命有自我決定的能力,依循物理及化學外攸關生機的原理,只有生物才可以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但弗里德里希·維勒於1828年成功由氰酸銨合成尿素。[5]
- 胎內感應:母親的精神力量能改變胎兒的性別等特質。隨遺傳學的發展而被否定。
- 生成論:生物的配子具有其細小但功能完全的個體。隨細胞學說被否定。[6]
- 復演理論:個體的胚胎發育復演其祖先的進化過程。由於胚胎的不同部分能以不同分式發育等原因已被否定。[7]
- 先父遺傳:子女會繼承母親前任配偶的特徵。基於不同物種進行的實驗[8]及家庭統計調查[9]已否定該理論。
- 源出亞洲說:現代人類源於亞洲。今最廣為接受的模型為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10]
Remove ads
- 熱質說:熱是一種稱為熱質的無質量的氣體。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導體發熱的實驗顯示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11]
- 燃素说:任何物質在燃燒時會釋放出燃素。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在1777年的《燃燒概論》[12]和1778年的《酸性概論》[13]中指出燃燒是物質和空氣中約占五分之一的氧氣反應的結果。
- 古典元素:是構成世界上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實體或能量,最廣為人知的是亞里士多德的五元素說:火、水、土、氣、乙太。1661年羅伯特·波義耳駁斥此論並指出自己對元素的定義。而於1789年安東萬-羅倫·德·拉瓦節亦定義了元素並總結出33種(雖部分為能量或化合物)。[14]:636-637
- 約翰·道耳頓的原子理論第二點:同種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大小,質量和性質。不同元素的原子是不同的,即元素性質由組成它們的原子決定。隨同位素及同素異形體的概念被否定。
不完全的理論
被否定的物質或能量
- 以太:亞里士多德設想為維持天體運行的元素,後被19世紀的物理學家定作電磁波的傳播媒質。後被迈克耳孙-莫雷实验及再驗證的實驗否定。及後仍有其他理論借用以太或第五元素的稱號,但仍為假設。
- 𰚼:威廉·哈金斯1864年觀測貓眼星雲時發現兩條未知物質的譜線,假定為新的元素𰚼。[30]1927年艾拉·斯普拉格·鮑恩發現其為雙電離氧。[31][32]
- 白光環質(Coronium):在1869年的日蝕查爾斯·奧古斯塔斯·楊及威廉·哈克尼斯在日冕觀察到未知物質的譜線,並假定為新的元素。華特·葛洛蒂安及約翰·埃德倫發現該物質為正13價鐵。[33]
- 安德鲁斯礦(Andrewsite):尼维尔·斯托瑞-马斯基林在1871年首次描述的礦物,[34]以托马斯·安德鲁斯命名,1990年確定為數種礦物的混合物。[35]
- N射線:是布朗洛1903年提出的輻射類型,從大部分物質發出,並得到約120名科學家300份論文支持。[36]羅伯特·威廉姆斯·伍德在其重現實驗中偷作改動,但實驗者仍觀測到N射線。[37]這被認為是觀察者期望效應的案例。
- 雜磷鐵礦(Laubmannite):克利福德·弗龙德尔在1949年首次描述的礦物,1990年確定為數種礦物的混合物。[34]
- 聚合水:弗德雅金在1961年聲稱發現水的新形態,具有與平常的水許多不同的特性。但在使用徹底清理過的實驗器具重現聚合水時只得到平常的水,於1973年得出其為摻有雜質的水的結論。[38]
Remove ads
參考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