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貝吉烏斯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貝吉烏斯法
Remove ads

貝吉烏斯法(德語:Bergius-Pier-Verfahren)又譯為伯吉阿斯法,是德國化學家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在20世紀初發明的一種使用氢化煤液化以製造人造石油的重工业方法。1931年,貝吉烏斯以在高壓化學上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同时获奖的还有卡爾·博施,获奖的理由是两人“为高压化学反应做出的发现和贡献”。

Thumb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

这个方法使用在高温高压下把煤里的高分子分解成小分子。最初貝吉烏斯法的原材料是褐煤,使用煤气化可以从中获得氢化的氢和液化成品中的结构。后来烟煤焦油等也被用作原材料。

貝吉烏斯法的产品是气态和液态的,它们一般被用作燃料和润滑剂。1910年到1925年间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研制出这个技术的基础。1925年在马蒂亚斯·皮尔的领导下巴斯夫研制出貝吉烏斯法的工业化过程以及它所需要的催化剂。

1927年法本公司洛伊纳建造了第一座使用貝吉烏斯法的设施。从1930年代中期开始德意志国加强封閉經濟,下令建造更多的氢化设施以及扩建已有设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國防軍大部分燃料是使用貝吉烏斯法生产的。

战后廉价的石油产品取代了煤产品,氢化设施停止运行。1970年代能源危機期间石油紧缺再次促使对貝吉烏斯法的兴趣。不过在西方世界这个方法没有再被大规模实现过。2003年在盛产煤的中国内蒙古建造了一座氢化厂为中国市场生产燃料。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马塞兰·贝特洛

1869年法国人马塞兰·贝特洛首次实验由煤获得液态碳氢化合物。他让饱和的碘化氢在摄氏270度下与煤反应[2]。在这个温度下碘化氢分解成其组成的元素,为煤液化提供氢。反应结构中产生液态的碳氢化合物,但是总的来说这个试验没有任何技术意义。虽然如此贝特洛的试验开创了对煤液化的研究。1900年保罗·萨巴捷发明了催化煤液化的新方法,1912年他为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镍和铁能够催化有机物的液化以及弗拉基米尔·伊帕季耶夫关于高压液化的研究都为貝吉烏斯的研究奠定基础[3]

在德国威廉皇帝学会为此设立了威廉皇帝煤炭研究所[4]

假如能够通过廉价的还原过程把固体的燃料变成液态的燃料该多好啊!

——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4]

1912年研究所设立时诺贝尔奖获得者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用这些词语道出他的希望,又朝一日能够找到一个“取热工业的此本问题”,尤其因为德国缺乏液态的燃料。最后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发明了费歇尔想要获得的反应过程,并把它投入化学工业生产[5]

Remove ads

在汉诺威和埃森的开始

貝吉烏斯在王家汉诺威技术高校教授理论和应用物理化学,他通过研究成煤过程的论文获得教授职权,早在1910年他就使用人工煤做过液化试验[6]。在摄氏400到450度,氢的压力为150巴的状况下他能够从一开始就重复获得气态和液态的碳氢化合物,收率达80%[6]。1913年获得他发明的专利[7]

从试验室到大型工业设施的过程比本来预想的要困难, 而且需要巨大投资。通过关系貝吉烏斯获得埃森一座化工厂的赞助,并加入其领导管理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缺乏资金研究响应的催化剂双方的合作结束[6]

法本公司的创立

Thumb
法本公司董事会及其董事会主席卡爾·博施(左前),1926年

汽车的普及,以及轮船和火车也越来越多使用液态燃料,使得通过煤液化来获得燃料和润滑剂在一些人眼中成为可行的盈利技术[8]。1926年美国联邦石油保护委员会的讨论也显示出当时有石油储存会干枯的焦虑[9]。相对于石油大量的褐煤和烟煤储存似乎可以满足今后数百年的燃料需要[10]

哈柏法甲醇制造法和异丁醇合成等工业方法使得高压化学在技术和经济上都获得了成功,因此卡爾·博施开始在巴斯夫研究褐煤的高压液化[11]。1925年7月巴斯夫收购了貝吉烏斯在德国的部分专利,一年后从荷兰皇家壳牌买下了国际专利[12]。巴斯夫让瓦爾特·能斯特的学生马蒂亚斯·皮尔开发煤液化的工业过程。皮尔在此前已经开发了甲醇的高压制造法。他使用氨和甲醇制造法的设施试验使用带硫的催化剂如二硫化钼或硫化铁来液化褐煤。后来出任帝国经济开发局的卡尔·克劳希资助皮尔的研究。貝吉烏斯法是在一个悬浊液中的反应,相对于纯气态反应困难更加大,需要相当大的投资解决技术问题。由于催化剂中毒的浓度非常高,而且原来的成分也不均匀,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非常高的稳定性和催化剂的专一性。其它技术上的困难包括氢和硫化氢对设施的腐蚀、把剩余煤、和催化剂从液态产品中分离出来[13]

卡爾·博施认识到要把这个技术发展到化工业的程度需要大量资本和大幅度的经济支持,这导致1925年法本公司的成立[14]。由于洛伊纳离中德褐煤矿区很近,加上当地已经有高压技术的经验,因此博施1927年选择那里作为生产地点。在5年内巴斯夫克服了技术困难, 把年产燃料量推到约10万吨。

与使用费托合成间接煤液化的产品相比使用貝吉烏斯法生产的人造汽油的辛烷值比较高。

1925年5月16日在一次由德国国防部组织的秘密会议上德国国防部长奧托·格斯勒的代表对中德褐煤企业代表强调了在德国中部建造貝吉烏斯法大型设施“特别的重要性”[15]

到1931年法本公司对貝吉烏斯法投资4.26亿國家馬克,这是巴斯夫在法本公司资金周转量的两倍多[16]新泽西标准石油当时购买了在全球出售这个生产方法的拍照[17]。1931年帝国化学工业、贝克公司、标准石油和法本公司一起组成了国际液化专利公司来分享和集中人造汽油制造的资源和知识,同时也以此来限制研究发现的发表[18]

但是这个方法的经济问题甚至大于技术问题。使用煤液化制造的汽油比从原油里提炼的汽油贵。有一段时间从原油提炼的汽油的价格甚至比煤的价格还要低[13]。而且对石油储藏量的悲观估计也被证明是错误的。大萧条更加加剧了法本公司的亏损,即使标准石油的专利购买也无法弥补这个亏损[17]

纳粹时期

Thumb
德意志帝国内使用貝吉烏斯法的生产地点
褐煤褐煤,褐煤焦油褐煤焦油,烟煤烟煤,其它其它

1933年法本公司的代表与纳粹头目接触,希望获得对貝吉烏斯法的政治支持。帝国财政部因此向人造汽油的竞争产品征收保护税来保持人工汽油的竞争能力。1933年12月纳粹党财政政治发言人戈特弗里德·费德尔与卡爾·博施签署协议,法本公司答应以定价向政府提供人造汽油[19]

1936年希特勒下令在四年计划中把人造汽油的生产量提高到最高程度[20]。在这个计划中褐煤-汽油公司的地位尤其显著:它要在马格德堡伯伦施瓦茨海德蔡茨建造四座新的煤液化厂。这样一来在整个德意志帝国境内会建造9座以费托合成为原理的鲁尔化学厂和12座以貝吉烏斯法为原理的法本公司厂。

最大的厂位于珀利茨、洛伊纳和科堡附近诺伊施塔特,年产量为60万吨[6][21]。12座貝吉烏斯法厂计划的总产量为每年386.6万吨,9座费托合成厂的总产量计划为64.7万吨。实际上所有厂计划中的年生产量一直到1943年/1944年才达到[22]

更多信息 使用貝吉烏斯法的德国生产设施[23], 投产年 ...

战后不同作者提到从1443年到1944年5月初生产的人造航空汽油,只是貝吉烏斯法和费托合成共同生产的产量450万吨的一部分。虽然从1942年开始法本公司生产的大多数产品是航空汽油,但是也有汽车汽油、柴油、取热油、润滑油和其它产品。费托合成在这段时间里没有生产航空汽油或取热油,因此使用它生产的产量比貝吉烏斯法低。两种方法均能生产车用汽油和柴油,不过它们产品的辛烷值十六烷值不同。1943年所有21座液化厂总共生产了300万吨汽油(包括车用和航空汽油)、77吨润滑油和43吨柴油[24][25]

Remove ads

第二场世界大战

Thumb
1944年5月伯伦的褐煤-汽油公司厂遭空袭后

虽然燃料和润滑油供给是德国战争机器最薄弱的环节一直到1944年盟军才直接袭击液化厂[26]潮浪行动中盟军空袭普洛耶什蒂,成功地摧毁了那里的煉油廠和原油储存后盟军空军把德国的液化厂设定为战略攻击目标。1944年5月12日美國陸軍航空軍出动935架轰炸机对洛伊纳、伯伦、蔡茨、萨勒县和莫斯特的液化厂进行空袭。这次空袭导致的破坏使得这5座液化厂暂时停工[27]

至1944年5月29日盟军轰炸机队对所有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27座炼油和液化设施进行大型攻击。所有厂都遭到巨大破坏,大部分完全被毁。德国燃料供给面临完全崩溃的状态。1944年5月30日阿多夫·希特勒亲自下令“立刻采取措施使得液化厂重新工作并获得保护”[28]。在极短时间内德国试图重建液化厂,并使用大量高射炮把它们变成“液化堡垒”[29]

在盟军不断的轰炸中重新启工仅仅能够短时间达到。从1944年9月开始所有德国液化厂月总产量不到1.1万吨汽油[30]。战备和军火部长阿尔贝特·施佩尔试图使用数千专拣、战俘和強迫勞動把液化厂转移到地下,但是没有任何成果。到战争结束液化厂未能转移到地下[31]。德国液化厂的摧毁降低了德国军队的机动性,加速了德国的战败[26]

Remove ads

其它国家

至少在开始的时候其它国家,尤其英美,也大力开发把煤转化为液态燃料和润滑剂的技术。主要原因是1925年美国学者发表了一份在全球影响非常大的论文,认为全球的原油储量会在7年内全部耗尽,而与此同时汽车的数量不断增长。一年后美国国会设立委员会寻找可以取代原油的方法[32][33]

类似德国的法本公司在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和在美国杜邦获得国家经济和政治重要性。1927年美国与法本公司合作在巴吞鲁日貝敦建造了两座液化设施。1935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烟煤液化厂在英国东北比林漢姆启用。在厂的开幕式上英国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说液化厂的建造“至关国家安危”[34]。英国政府从1931年开始计划这个厂,根据英国的文献这个厂就是为了战备计划和建造的,目的是在被海上封锁的话可以使用本地的资源炼油[35]。厂的技术是法本公司提供的,双方于1932年2月签署了一份工程师协议[36][37]

英国政府资助设备的建造,到1939年10月为止也资助获得的燃料[38][39][40]。比林漢姆的产量为每年15万吨,一直到1963年它才停产[41]

1936年5月11日義大利經濟財政部发布法令对把意大利的煤液化成人造产品的企业免10年所得税增值税股本[42]。同年意大利在巴里里窝那开始建造貝吉烏斯法液化设施。两座设施均于1938年投入生产,一开始的年产量为18万吨,它们与既有的炼油厂一起为意大利提供油产品[43][44]。此后这两座设施不断扩建,从1940年开始它们年产量为45万吨[45]

这两座液化厂的公司是一个由多个意大利石化公司(包括埃尼的前身)组成的联盟。从1944年5月19日到6月7日英国和美国日夜重力空袭里窝那把城市的市中心和周边的工业区全部摧毁。意大利北部被占领后盟军军政府下令拆除液化厂的剩余[46]。从1947年开始又有重建这个设施的计划,但是最后还是决定建造炼油厂而被放弃[47]。巴里的液化厂则一直工作到1974年,一直到1976年才彻底关闭[48][49]

1942年西班牙创办了国家企业西班牙國家石油公司,1944年与德国达成协议使用法本公司的方法在普埃尔托利亚诺建造一座液化厂。1950年西班牙政府与巴斯夫签署新合同。从1956年到1966年改厂生产人造汽油。此后它转向其它产品,这些产品至今仍在西班牙國家石油公司不同的厂中被液化[50]

1944年4月5日美国政府在美国矿务局主导下发布了“人造液态燃料计划”的法令,并批准在此后5年中向这个计划花费5000万美元。计划的目的是“建造和运行使用煤、页岩、农林业产品和其它物质的液化设施来支持战争以及提高和保存国家原油资源”[51][52]

1945年和1951年在匹兹堡附近以及在密蘇里州路易斯安那建造了两座特殊研究设施。1949年路易斯安那的厂每天使用貝吉烏斯法生产200[53]。1953年共和黨政府停止了这个项目。但是美国陆军部继续使用路易斯安那的设施。此后在美国KBR公司以及在南非萨索尔继续研究煤液化,其中大多数这些研究是继续开发貝吉烏斯法[54]

1970年代能源危機使得美国政府1973年重新开始人造设施的研究和开发。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安全法》成立人工燃料公司,并批准8800万美元资助人工燃料项目。这个完全由美国政府投资的公司的目的在于研究和建造商业液化设施。除貝吉烏斯法外费托合成也是研究重点。石油大量入市后1985年里根政府解散人工燃料公司。至此为止在美国生产人造燃料一共花费了80亿美元公费[55][56]

1945年6月3日第二场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在捷克斯洛伐克利特维诺夫原苏台德地燃料公司的设施就又投入生产,一开始这个厂被命名为斯大林厂,后来改名为液化厂[57]。使用貝吉烏斯法的煤液化生产一直持续到1972年[58]

Remove ads

战后德国

Thumb
1959年洛伊纳的液化设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首先下令停止德国所有液化厂的运行。蘇聯陸軍把马格德堡、波利采和奥斯威辛的液化厂拆掉运到下诺夫哥罗德附近的捷尔任斯克重新建起[59]。在这次奥索维亚欣行动中苏联也挟持了众多在这些液化厂工作的学者[60]。与此同时美国回纹针行动把德国褐煤-汽油公司、法本公司和威廉皇帝煤炭研究所的工程师和化学家挟持到路易斯安那的人工液体燃料项目中[61][62]

1945年后在西德依然存在的设施被改造成把重油分解为中油的设施,但是因为原油产品价格便宜这些设施无法盈利,1963年后全部停产[63]。1979年能源危机时德国联邦政府曾经计划重新引入和资助煤液化。在博特罗普建造了一座每天可以液化200吨煤的实验性设施,但是它于1993年又停产了[64]

而在德国苏占区依然保存的液化厂马上重新开工。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它多褐煤,少原油,在封閉經濟的情况下试图努力自主,因此不断研究貝吉烏斯法和费托合成,在弗赖贝格德国燃料研究所是东德在这方面的能力中心[65]。在埃斯彭海恩伯伦蔡茨直到1990年为止依然有大规模的煤液化[66][67]

在今天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从事有机和金属有机煤化学基础研究,其中也包括使用高质量煤和气态催化剂改进貝吉烏斯法而重新引入煤液化的可能性。

Remove ads

目前的使用

Thumb
伊金霍洛旗中国神华能源的液化厂

由于廉价的原油到1990年代末欧洲、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不再有新的煤液化项目[68]。当时鲁尔股票公司说只有在汽油的价格在每升2.30马克以上貝吉烏斯法才有利可图[69]

21世纪初以来由于原油价格浮动非常高,因此不同液化厂技术的重要性又开始在全球提高[70]。分析家认为加入油价上涨到每桶60美元那么貝吉烏斯法就可以盈利。

2003年中国神华能源伊金霍洛旗用20亿美元投资建造了一座液化厂,2009年该厂开始进入实验生产。附近鄂尔多斯市的煤储存量被估计为1.6亿吨。2013年该厂出产了86.6万吨油产品[71]

原料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