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赤壁之戰
東漢末年戰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赤壁之战是東漢末年曹操南攻荆州之戰役;亦可單指於長江赤壁-烏林一線之決戰。此戰為中国历史上以少勝多之著名戰事,亦是汉末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聲名最顯之役[註 3],并且是第一次发生于长江流域的大规模水战。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劉琮投降。曹操追击刘备,孫權派遣魯肅探聽落難的劉備會否聯盟抗曹,於是劉備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協議結盟,孙权派遣都督周瑜、程普率军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军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回。
Remove ads
背景
自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以来,其势力逐渐扩大。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刘备、袁绍,控制了中国的中原与北方地区[4]:191[5]:341。建安十二年(207年)白狼山之战后,曹操降伏乌桓首领,获得了善战的乌桓骑兵。袁氏的残余势力也被消灭——袁尚、袁熙逃亡东北,依附公孙康,最终被公孙康所杀[6]:235-236[7]:248。当时公孙康与曹操亲善;西北的势力各自为战,又被曹操的部下钟繇所牵制;曹操遂决定依照谋士郭嘉生前所定的计划,“当先定荆”[4]:192[5]:338[7]:102。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地。其又“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在刘表治下“财谷如山”[7]:103-105。
刘表自初平元年(190年)被权臣董卓任命为荆州刺史,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已在荆州经营19年[7]:31,47-48。刘表没有太大的野心,只维持了领土的安定[6]:261-262,但也得到了治下百姓的感激[7]:133。先前,刘表未参与討伐董卓之戰,且曾接受董卓余党李傕等授官爵,导致刘表“名不正”[7]:38,44。再加上刘表善文治,较不擅武略[7]:44-46,尽管据有荆州八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但未能收服在荆州的诸多人才[7]:31。
若取得荆州,曹操可获得南下避难的人才和人口,又可以使东吴的孙权和西蜀的刘璋孤立无援。早在建安四年(199年),张绣以南阳投降时,通往荆州的门户便已打开[7]:104,107-108,112。
Remove ads
南征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农历正月,曹操率军回到邺城,凿玄武池以练水军[6]:241-242;又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自任丞相,以驯顺的郗虑为御史大夫,又将政敌孔融夷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7]:116[6]:117,245。同时,西凉的马腾被曹操的部下张既说服,入朝为卫尉,其家属迁邺。原部队由马腾之子马超所代领。西北势力对于曹操的威胁进一步被减轻[6]:258[8]:154。
曹操原本并不急于南征荆州,但是同年,六十五岁的刘表病重,其子刘琦、劉琮争权[6]:242,259,262,刘琦出为江夏太守。当初袁紹病死,其子袁谭、袁尚争权,曹操隔岸观火。这次情况虽相似,但多出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即战场经验丰富而又被曹操所忌惮的刘备。刘表二子争权,可能使刘备渔翁得利[6]:264-265[7]:113。
七月,曹操于许县集合军队[9]:111[6]:265,留“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保卫后方[10]:269。曹操按照荀彧的意見,“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不掩盖进攻的方向,但是迅速前进——从许走“颍川南阳道”至宛[10]:190-191。
八月,刘表病逝,刘琮在襄陽即其位[6]:264。此时,刘琦守江夏,文聘守章陵,刘备屯樊城,关羽巡守汉水。若荆州诸人能合力抵抗,尚可与曹操相持[7]:124-125,127。
傅巽劝劉琮说:「诚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将劉備与劉琮对立[7]:131。劉琮见曹操势强,刘备难以倚仗,孙权虎视东方,蒯越等旧臣皆劝降,自己又与兄弟不和,遂决定投降曹操[6]:265。曹军将领皆疑有诈,唯娄圭断定其是真降[7]:131。
当劉琮派宋忠通知劉備時,曹军已至宛[註 5]。曹操的急行军和劉琮的决定使刘备措手不及。刘备令關羽率水军沿汉水南下,自己则南奔江陵[7]:132[10]:191[4]:197。有人劝劉備劫劉琮南下,諸葛亮也勸劉備攻劉琮奪襄陽,劉備皆不从。虽然劉備的实力强于劉琮,但即使得到襄陽,劉備也无法抵御曹操[7]:74,132-133。劉備在刘表墓前辞别,又向劉琮喊话,对刘表家族表示忠诚,试图得到荆州人的支持[4]:197。
九月,曹軍到達襄阳以北六十公里的新野[6]:265[4]:193。荆州从事王威建议以奇兵擄獲曹操,劉琮不从[9]:113[註 6]。
劉琮前往新野请降。曹操任其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註 7],劝降之人皆封侯。曹操任荆州人章陵太守蒯越为光禄勋,别驾刘先为尚书令,韓嵩为大鸿胪,文聘为江夏太守,鄧義为侍中。又命北方逃难的士人窦辅、司马芝、裴潜、和洽、王粲等人为官[4]:193-195[註 8]。
Remove ads
劉備的宣传虽吸引大批荊州士民归附,却也引发平民的恐慌。随行民众拖缓了行军速度[7]:149[4]:197。劉備在新野时,“不过数千人”,到当阳时,“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7]:73,134[5]:343。
江陵作为军事重镇,若被曹操攻占,既可补给军队,又可防止劉備重整态势,与刘琦等联合,凭险据守[7]:141,144。曹操占领襄阳后,亲率五千骑兵,以文聘为向导,与曹纯急追劉備[4]:197-198[7]:148。曹操一日行军120公里,在長坂追上劉備。其速度出乎劉備意料,劉军一觸即潰,劉備棄妻子而逃,張飛據水斷後。趙雲救出甘夫人與劉備的幼子劉禪。曹操尽得其輜重、部眾。劉備东走与關羽會合[4]:197-198[6]:266,268[10]:191。时劉琦正往北与刘琮争权,闻讯转道汉津,与劉備合兵退守夏口[10]:933。
经过此次杀戮,“荆州荒残,人物殚尽”,更有士民反抗曹操。曹操遣徐晃“讨中庐、临沮、宜城贼”[10]:199,自己趕往江陵,安顿民心,收编当地的水军[13]:101[6]:268。曹操以章陵太守赵俨为都督护军,统辖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镇守后方的汝南、南阳;又令文聘驻夏口旁的安陆、随县附近[7]:286,295,297。
刘表二子的分裂导致江陵南方的诸郡均持观望的态度。曹操命刘巴招纳长沙、零陵、桂阳,又以金旋为武陵太守,但仅获得了地方官员名义上的归顺。鉴于统治未稳,曹操未从其地征兵[6]:268[13]:101。蜀地劉璋先后遣阴溥、别驾从事张肃、益州别驾张松前来致敬,并派兵三百,以供差遣。长江上游对于曹操已无威胁[7]:148[14]:44。
在夏口,諸葛亮見事態緊急,向劉備請求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向孫權求救,劉備即派遣諸葛亮出使會見孫權,跟隨魯肅回柴桑,魯肅亦一同復命,劉備之後進往鄂縣樊口。當時孫權擁軍在柴桑,曹操形勢甚盛,送孫權勸降書,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15]」恐嚇意味極重。在軍事會議上,孫權打算與曹操決一死戰,但張昭、秦松為首之東吳群臣皆勸孫權投降[16],議論:「曹操如狼似虎,借託漢朝丞相名銜,挾天子以征四方,動用大漢朝廷名義出兵,如果抵抗則是名不正言不順;將軍對抗曹操只能依賴長江,而曹操新得劉表水軍,已佔長江,沿江駐有步兵,曹軍水陸俱下,已與我方共有長江天險,而曹軍勢力強大,江東寡不敵眾,沒有能力抵抗。不如迎接曹操。」[17]魯肅趁孫權離席如廁更衣之際[18],追到屋宇下,孫權知其意,執魯肅手問:「卿欲何言?」,魯肅先指出眾人之議不足圖大事;又說他自己迎接曹操,仍可官至州郡,再反問曹操如何有地方容下曾為一方之主的孫權。孫權很高興魯肅與自己意見一致,大嘆張昭等人「甚失孤望」,魯肅於是提議與劉備聯合,並再建議召回往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19]。
諸葛亮用激將法問孫權:「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說:「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劉備)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孫權怒說自己「不願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而受制於他人(曹操)」,心意已決。「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但反問劉備新敗之後,又如何能對抗此災難?諸葛亮說:「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然後分析出曹操的敗處:
- 曹操劳师远征,快速行軍,士卒疲惫;
- 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 荆州新降軍民並非心服曹操。
诸葛亮结论如果劉孫联合必破曹軍,並成鼎足之形,孫權大悅[20]。
周瑜剛出發往鄱陽不久收到孫權命令返回,而孫權對廷議上的爭論還沒有表態決議,於是起席離開,周瑜與魯肅看法一致,上前對孫權密說:「今抗拒曹操,擊敗他乃必然。若果擊破曹操,天下可以鼎立對峙,荊州上流當屬於吳所擁有。」孫權聽後也贊同[21]。當時朝議上唯獨周瑜和魯肅與孫權同樣看法,不贊同主張投降者所說,周瑜認為曹操雖然名為漢朝丞相,實則為漢賊。孫將軍有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英烈,割據江東,管治地方有數千里,兵精將廣,英雄安居樂業,應當圖取天下,為漢家除殘去垢。況且曹操自來送死,為何反而去歸降他?並為孫權劃策,分析北方還沒有平定,曹軍還有弱點[22]:
周瑜請求指揮三萬(水軍)精兵[23],進駐夏口,必定能幫孫將軍擊破曹操。孫權感歎說道:「老賊想廢漢自立很久了,忌憚二袁、呂布、劉表與孤。如今數名群雄已被攻滅,只剩下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你說一定要抗擊曹操,與孤意十分相合,此正是上天將你授予孤的原因。」孫權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藉此壓制投降派及豪族的氣焰。
當夜周瑜請見孫權,進一步分析了曹軍實際力量,說道:“眾人只見曹操信上說水軍、步騎八十萬,各自被震懾而且恐懼,不再考慮其虛實,便發出投降議論,是非常無謂。如今以實際情況校量,曹操他所率領的中原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疲憊已久;所得之劉表軍隊,最多亦只有七八萬罷了,而且還心懷狐疑。用疲憊染病的士卒指揮猶豫不定的大軍,人數雖多,未足畏懼。有精兵五萬,我就足夠制止它,希望將軍不要憂慮!”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卿說到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等人只顧妻子兒女,夾帶自己的打算,非常讓我失望;只有卿與子敬跟孤想法一致,此是上天讓你二人輔助孤也!五萬兵難以在一時間湊合,已選好三萬人,船隻、糧草、軍械都已經辦齊。卿與子敬、程公就率先出發,孤必當繼續派出軍隊,會多裝載物資、糧餉,為卿作後援。卿能夠對付曹操就跟他決一死戰,倘若交戰不利,就撤回到孤此處,孤定當與孟德決一死戰。”孫權於是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策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範等及三萬兵沿江而上,與劉備合力迎擊曹操[24]。
曹操征討荊州,劉備逃奔於吳地,在曹營許多人都認為孫權必定殺掉劉備,但程昱卻認為孫權新在位,但未足令海内之人忌憚,而曹操剛攻下荊州,名氣威震江南,孫權雖然有謀略,但其名氣不能獨立對抗。而劉備素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必定資助劉備,利用劉備之名來對抗曹操。後來果然如此,程昱估計無誤。[25]
- 聯盟記載
三國史官採取專美本國之敘事立場,陷入互為對立之正統解釋爭奪戰[26]。
後世裴松之認為,劉備與孫權聯合,共同對抗曹操,都是先出自魯肅所謀劃,魯肅又對諸葛亮說自己與諸葛瑾是友人,故此諸葛亮已經多番聽到魯肅謀劃。然而《三國志·諸葛亮傳》說諸葛亮以連橫戰略遊說孫權,孫權聽後大悅。如此看起來諸葛亮像是此計策的始創人。如果是兩國史官,會各自記述自己所聞,稱讚美化自己本國,各取自家功勞。但是如今《魯肅傳》及《諸葛亮傳》記述均出自陳壽一人,資料記述不一致,此非史書應該出現[27]。孫權是主動派魯肅找落難的劉備聯合,一心對抗曹操,而不是諸葛亮發起主導聯合。
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認為時序有誤,而劉知幾評價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章學誠也評價道:「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記述,孫權與周瑜決計抗曹在前,魯肅於當陽遇劉備在後,諸葛亮代劉備出使孫權在後,鞏固孫劉聯合的決心,孫權派遣周瑜和程普等率軍與劉備合力,唐朝許嵩的《建康實錄》六朝歷史也是同樣先後次序(建康實錄之時序被陶札質疑,陶札認為孫權派遣魯肅打探北方消息邀請劉備共拒曹操,這一段記述事發生在孫權和周瑜私下決計之後是有誤。意思是孫權派魯肅打探是發生在周瑜密會決計之前,而不是密會之後才開始派出魯肅,陶札引註在孫權派魯肅打探消息的時序,而不是引註在諸葛亮到達江東之後的時序,密會決計的時候魯肅在路途上而不是在朝廷上,然後魯肅勸孫權從鄱陽召回周瑜。)。東晉袁宏《後漢紀》亦是先記周瑜遊說孫權,後記諸葛亮遊說孫權,而沒有提及魯肅。
「《江表傳》: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三國志·魯肅傳》: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魯肅趁孫權更衣遊說他,「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整合資料兩者皆有記述,記載諸葛亮「遂與魯肅俱詣孫權」,而且認為二人同到柴桑後,是諸葛亮先於魯肅遊說孫權。故將諸葛亮會見孫權擺在周瑜決計之前發生,南宋胡三省的《資治通鑒註》在資治通鑒的基礎再加以自己的見解和注釋,故此架構不變。
《吳主傳》《魯肅傳》《周瑜傳》《江表傳》《吳錄》《建康實錄》記述孫權打算與曹操開戰,所以聽從魯肅提議,邀請劉備共拒曹操召回周瑜商議,而周瑜在大臣會議上不認同投降派看法,並分析孫權的南方軍隊及曹操北方軍隊的優劣之差,孫權也藉此砍桌子以表決心壓制投降派。也提及到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江東答復孫權,孫權收到劉備答復後,派周瑜和魯肅等與劉備合力。而《諸葛亮傳》記述則全部歸功於諸葛亮所為,沒有記載孫權、周瑜、魯肅的舉動。隨之記述劉備來到夏口,孫權沒有派魯肅主動邀請劉備聯合,魯肅也沒有出現過,而是諸葛亮認為事態緊急,主動向劉備申請到柴桑找孫權聯合。而又說孫權當時擁兵柴桑觀成敗,沒有派任何一個人施與援手,全憑諸葛亮自己一人出使江東,激說不願出兵對抗曹操的孫權,孫權怒說不打算給別人指揮自己的十萬軍隊,決心坐以待斃不卷入戰爭中,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解說劉備如何英才蓋世有人望,雖然被打敗,但是仍然兵多,然後又道出與周瑜差不多的優劣分析,如果是劉孫聯軍一定可以打敗曹操。孫權聽後非常高興,在觀望之孫權因為諸葛亮所說才聯合劉備,隨後周瑜和程普率軍附和劉備的總指揮。
Remove ads
決戰

曹操軍方面,部署情形,如下:
|
孫權、劉備聯軍方面,如下:
|
- 參戰記載
《三國志·武帝紀》為了保存曹操顏面,並沒有記錄被火燒大敗一事,只記載與劉備交戰不利而撤退[28]。《後漢書·孝獻帝紀》記載,孫權派周瑜大敗曹操舟師於赤壁、烏林[29]。而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等人傳記並沒有參與赤壁及烏林之役的舉動記載,關羽、張飛只在南郡之戰尾聲的時候有記述;相反吳將黃蓋、程普、魯肅、呂範、韓當、呂蒙、甘寧、凌統、周泰等人的傳記均記載跟從周瑜破曹操於赤壁及烏林,決定戰在烏林。《三國志·先主傳》及《三國志·周瑜傳》記載赤壁之戰周瑜和劉備聯合對抗曹操。而《吳錄》、《江表傳》、《後漢書》、《資治通鑒》、《英雄記》、《建康實錄》則是周瑜為赤壁大戰及烏林追擊戰的總指揮官。陳壽《先主傳》及劉協《山陽公記》則歸功火燒赤壁於劉備。而曹魏建安七子的王粲《英雄記》記載是周瑜用輕船走舸火燒曹操,而導致曹操軍大敗而退[30]。《江表傳》則記載周瑜率軍在前,而劉備不信任兵少的周瑜會贏,與關張在後觀成敗再決定進還是退,後來火燒赤壁,曹操送信說是瘟疫導致自己燒船撤退,只是周瑜虛獲此名。但《郭嘉傳》記載是曹操大敗撤退到荊州的時候才遇上瘟疫,所以才下令燒船[31]。
Remove ads
周瑜率领的水軍在水上前進,而刘备在樊口等待,然后兩軍水陸並進,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在沿江東弄時,遭遇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將军队「引次江北」,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將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即時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
至戰日,黄蓋准备了十艘輕利之蒙衝鬥艦,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舉帆,順風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黃蓋中流矢,墮寒水,後為韓當所救[32]。孫劉聯軍乘勢率輕銳橫渡長江,雷鼓大震,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餘船,引軍退走。
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穿過雲夢大澤,向江陵方向退却,遇泥濘,道不通,以羸弱士兵填充泥地才得以逃脫,死者甚眾,劉備不久亦放火,但追之不及,孫吳軍於此處未有記載。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沒有參與赤壁之戰,一直在南郡防守直到後來接應敗退的曹操,而以滿寵屯於當陽。孙刘联军大胜。
Remove ads
赤壁決战后,曹操帶兵退回北方,從此致力經營北方,終生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無法短时间内统一海內。而孫劉聯軍乘勝進攻曹操荊州之地。为了打通进攻江陵的通道,孙权占领了江夏郡南岸的沙羡、鄂县、下雉等地。
周瑜等進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未有交鋒。劉備見曹仁糧食多,向周瑜提出分張飛和一千人跟隨周瑜,向周瑜要二千人斷曹仁後路,如此前後夾擊就可以逼退曹仁,周瑜聽從,於是分二千人給劉備。周瑜派遣甘宁袭取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刘璋与曹仁的联系断绝。刘璋原本派袭肃等趁临江郡空虚夺取了秭归、巫县,但甘宁到后,袭肃即率三百军投降。曹仁分兵圍攻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聽從呂蒙之計,留凌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吳軍先鋒先包圍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差點丟了命,後來曹仁突入救出自軍。
十二月,孫權為了減輕周瑜等在荊州之壓力,親自率儘餘的軍力圍合肥,分兵派遣張昭攻九江之當塗,向曹軍施壓力。圍城數十日無法攻下,最後聽從張紘之言退兵。(詳見合肥之戰#第一次戰役)[33][34]
後雙方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擽陣,卻被流矢射中右脅,於是後退。曹仁知道周瑜臥未起,勒兵到吳陣。周瑜便起來,案行軍營,激揚吏士,擊退曹仁。
劉備撤出江陵,之後在孫曹交戰間乘機出兵荊南四郡,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投降。戰後,劉備另派遣關羽阻絕曹仁北逃道路,但與徐晃、滿寵交戰未果,在樂進、江夏的文聘增援反攻漢津,擊退關羽[35]。汝南太守李通率眾來擊關羽,亲自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援曹仁軍,勇冠諸將[36]。終於一年時間後,無力再戰的曹仁被迫撤退,周瑜進駐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37]周瑜分公安給劉備屯駐。而刘备上表以劉琦為荊州刺史,並拔擢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使得自身实力迅速扩大。
Remove ads
分析
赤壁戰前曹操極具優勢: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對曹操的人稱之為「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它諸侯自然在政治正統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不過,既然曹操具有如此之優勢,所以令孫劉聯軍之戰績更顯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是中國歷史上成功以寡擊眾之著名戰例。
- 時機
在曹操兵敗赤壁中,傳統史學家強調其思想輕敵驕傲。如張作耀《曹操傳》說:「曹操其人極易激動,易被勝利沖昏頭腦」,曹操沒有乘勝徹底擊潰劉備,错过了战机。
詹士模認為,曹操戰敗後所歎「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是指慨嘆沒有採用攻袁氏兄弟時郭嘉「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之策略,所以曹操應等待孫劉聯盟生變[38][39]。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進攻時機正確,勝負是天為之運數。當時關西有韓遂、馬超,曹操不得久留荊州。而曹操「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又評曰:「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疫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又言,後來曹操擊破漢中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於曹操不用劉曄之計,未有把握時機突襲蜀地,後更在漢中之戰失利。
- 疫病
而傳統評論一般沒有探究是何疫病流行。曹操將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見於《江表傳》,陳壽亦多次提及曹軍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陸軍主力來自北方,荊州士兵對血吸蟲的免疫力應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該是其他疫病。
- 氣候
在遠流出版,陳文德撰寫的《曹操爭霸經營史》一書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主要归咎于东南风。
曹操用兵如神,俗語說:「說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疾如風與侵略如火,劉備在徐州就因準備不及而棄軍逃亡,至荊州赤壁開戰前,又遇到類似狀況。曹操既然用兵謹慎,在赤壁兵敗如山倒的原因,周瑜可能還隱瞞一個氣候學的事實。赤壁東南有幕阜山脈,烏林西北有雲夢大澤,當天氣放晴後之夜晚,因山地散熱快,湖澤散熱慢,溫差對流可能會逆吹東南水陸風與下降風,由冷山地(東南)吹向暖湖澤(西北)。冬天逆吹東南地形風此一點是北方長大之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為長江水邊長大者之地利。
- 戰線
曹軍另一個戰略失策是戰線太集中。曹操將大軍兵力集中用在於烏林一個方向上與東吳決戰,如此便可被東吳利用地利與水軍優勢一舉擊退,一旦曹軍被火攻,則全軍潰敗。此後曹魏亦曾數次南擊均無法取勝,直到西晉針對東吳弱點採取兵分多路進攻之策略,令東吳首尾不能相顧,徹底發揮兵力優勢壓倒對手,而取勝滅吳。[38]
传说与演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之夸大,据考证,曹操能调动至前線的兵力大约为7万[40]。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蔣幹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決戰日寫在十一月甲子日。京剧传统剧目《群借华》(《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据此改编而成。
地方史與傳說中,曹操戰敗逃亡時被關羽在華容釋放。《山西通志》:孫權約昭烈拒操,操敗歸,遇羽於華容,釋之。
Remove ads
附錄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陳壽著《三國志》。《三國志》之《魏書》、《蜀書》和《吳書》中有許多矛盾。宋朝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則經過整理考異上述史料後,依據列出赤壁之戰過程(見卷65、卷66)。
孫權攻合肥與赤壁之戰時序記載有矛盾。三國志曹操傳記載〉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權聞憙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云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近年,考古發現開始補充正史記載。1973年出土了東漢晚期的銅單馬鐙一件,印有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的瓦硯一台,並有東漢銅鏡、陶瓷器和箭鏃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層中發現沉船上的鐵環、鐵釘、東漢銅鏡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發現銅、鐵、玉帶鉤各一件。
多年來,學術界有討論「赤壁」地望位於何處。
參見
註釋与来源
參考書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