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赵令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趙令揚(英語:Chiu Ling-yeong,1935年10月26日—2019年6月19日),籍貫廣東澄海,出生於上海,中國文史學者。曾任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系主任、講座教授。[1]是首位擔任亞洲及北非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主席的華人學者,主持了1993年在香港舉行第三十四屆會議。[2]2001年退休,獲大學頒授「榮休教授」銜。2019年6月19日凌晨1時許於香港瑪麗醫院病逝,享年83歲。[3][4]
![]() | 此條目類似自傳,或內容主要由條目所述的當事人或當事方編寫。 (2019年9月7日) |
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
趙令揚父親趙世銘,廣東澄海人,上海美術專門學校畢業;母親趙璧,廣東人,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畢業。隨著日本侵華戰事形勢急變,趙家曾南下避難。上海淪陷後,虹口一帶生活粗安,趙世銘夫婦返回故居,在上海教授西洋畫和音樂為生。1940年,趙璧病逝,臨終託摯友阮謹之照顧丈夫及子女,後趙世銘舉家暫遷廣州荔灣區阮謹之的祖屋,並與阮謹之成婚。1942年,香港淪陷,趙令揚隨家人回到汕頭趙氏祖屋;待局勢稍平定,趙世銘夫婦南下香港另謀出路。戰後,趙令揚由祖母和姑母於1946年自汕頭擕至香港團聚,後入讀喇沙小學。[5]
求學與任職經歷
趙令揚1954年於喇沙書院畢業,於1955至1956年於葛量洪師範專科學校完成師資培訓,並在1956至1958年任教窩打老道山新法書院,主要教授英文科,也曾代兼音樂課。[6]
1958年,他入讀香港大學,1961年,獲中文系文學士學位,1963年由羅香林教授指導下以《唐宋時廣州市舶司研究》論文獲頒授文學碩士學位。[7]
1963年3月,澳洲雪梨大學東方學系(D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dies)聘用趙令揚出任講師,翌年1月履新,任教漢學;主講課程包括《史記》、《儒林外史》、《明史》,屬高級課程。後來成為漢學家的杜博妮是他首年開明史課的唯一學生。同時,趙令揚在雪梨大學東方學系系主任戴維思教授指導下,在1968年以《何啟爵士的生平與思想》論文獲得博士學位。[8]
1969年,趙令揚回到香港大學中文系擔任講師,主講明清史、中西交通史、政治思想史和近代文學等課程。[9]1973年,升為高級講師。1976年,升為教授(Reader)。1984年,破格晉升講座教授(Personal Chair),並在何丙郁教授退休後接任中文系的漢學講座。[10]他在港大期間,另曾出任文學院院長、中文系系主任、日文系創系主任,2001年,趙令揚退休,因升任講座教授滿12年,獲授「榮休教授」(Emeritus Professor)榮銜。[11]
從香港大學退休後,趙令揚隨即擔任新成立不久的香港金融管理學院院長,致力促進中港經濟及文化交流,繼續在新崗位上發揮管理和學術方面的貢獻。[12]
趙令揚又曾服務海內外多家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受聘職位包括:
趙令揚退休後仍以不同身分活躍於學術界,包括:
Remove ads
學術成就
趙令揚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明清思想史、中國現代文學和海外華人史。曾參與撰寫《明代名人傳》。他的學術專著包括:
- 《明史論集》(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2000)
- 《關於歷代正統問題之爭論》(香港:學津出版社,1976)
- 《寧王朱權及其〈庚辛玉冊〉》(何丙郁合著,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澳洲:School of Modern Asian Studies, Griffith University,1983)
- Zheng He: Navigator, Discoverer and Diplomat (Singapore: Unipress, 2001)
合編史料有:
- 《明實錄中之東南亞資料》(香港:學津出版社,1968-1976)
- 《明實錄中之天文資料》(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86)
- 《海外華人史資料選編》(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1994)
- 《苦笑錄:陳公博回憶,1925—1936》(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硏究中心,1979)
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如:
- 〈從張岱史學觀點看明代文化思想變遷之歷程〉(載《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
- 〈論龔自珍對史之觀念〉(《馮平山圖書館金禧紀念論文集(1932–1982)》[香港: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1982])
- 〈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觀念〉 (Singapore: Unipress, 2001)
- 〈辛亥革命期間海外中國知識份子對中國革命的看法—梅光達,邱菽園與康、梁的關係〉(《近代史研究》,1992年2期)
- 〈陳寅恪先生與民族文化史研究〉(胡守為:《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 〈儒學與香港專上教育關係之今昔〉(載杜維明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新加坡1988年儒學群英會紀實》,台北:正中書局,1997)
- “The Thought of Founding a Nation: Dr. Sun Yat-sen’s Views During His School Years”
趙令揚的學術成就,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新加坡國立大學前文學院院長Edwin Thumboo教授在2003年在新加坡為趙令揚舉辦榮休紀念學術研討會。(研討會論文集題為 East-West Studies: Tradition,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 A Festschrift in Honour of Professor Chiu Ling Yeong on the Occasion of his Retirement from the Chair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5]
對香港大學中文系的貢獻
趙令揚出掌香港大學中文系期間,設中國語文學部,納入原屬港大語文中心(Language Center)的普通話和廣東話課程,增加校內師生學習中國語言的機會。此外,加設「中文增補課程」,讓香港大學各學科的學生都能系統學習中文。[16]
香港大學中文系分得的資助研究生獎學金(Studentship)名額有限,中文、歷史、翻譯三組,各僅有一個名額。趙令揚系主任任上,撥出系內經費加設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職位,又把原有導師(Demonstrator)職位分拆為二,惠及原本未獲資助的研究生,也鼓勵了有志進修的本科畢業生。趙令揚也致力敦促大學投入更多經費培養學術人才。在他任內,中文系語言文學、歷史文化、翻譯三個組別的研究生名額與資助都見增長,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批的年青研究生學成畢業,為本地及海外學術機構提供了不少教學和研究人才。[17]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大學擴張的背景下,趙令揚說服查良鏞教授、徐谷華兄弟、徐展堂博士捐款,推展大學多元化的學術活動,大有成效。[18]
Remove ads
推動學術研究交流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放改革之初,趙令揚即舉辦多次學術研討會,供三地兩岸學者交流研究心得,同時亦邀請海外學人參加,使中國歷史或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甚至不同的意識形態下,得以切磋。這類國際研討會和講座具前瞻性和影響力,大略計算,不下四十餘次,時間橫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紀。[2]
被譽為「學術界奧林匹克」的國際盛會「亞洲及北非洲研究國際學術會議」,1993年首次在香港舉行,趙令揚是歷屆以來首位擔任會議主席的華人學者。此後兩屆(1997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和200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爾),他也獲邀擔任會議名譽主席。[6]
趙令揚屢邀國內外著名學者到香港大學講學。
1985年,趙令揚創辦《明清史集刊》,[19]在他經營下,不少著名學者投稿,與當時美國Ming在他經營下,不少著名學者投稿,與當時美國Ming Studies、台灣《明史研究專刊》、日本《明代史研究》、中國大陸《明史研究論叢》等期刊,共同推展明清史研究交流,令香港大學中文系成為當時國際間明史研究的重要推手。[20]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