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四川省的一个自治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語:རྔ་བ་བོད་རིགས་ཆའང་རིགས་རང་སྐྱོང་ཁུལ།,威利转写:rnga ba bod rigs cha'ang rigs rang skyong khul,藏语拼音:Ngawa Poirig Qangrig Ranggyong Kü; 羌语: Rrmeabba Shbea Rrmea Nyujwju Gvexueaj Legea),简称阿坝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川甘青三省交界处。州境东接德阳市、绵阳市和甘肃省陇南市,南界成都市、雅安市,西邻甘孜州和青海省果洛州,北达甘肃省甘南州。地处川西北高山峡谷区,青藏高原东南缘与横断山脉北端的结合部,东北部为龙门山、岷山,西北部为巴颜喀拉山分支,西南部为大雪山区,南部为邛崃山区。西北部为丘状高原,北部为沼泽地带,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岷江发源于东北部松潘县,于州境东南流入成都平原,大渡河上游大金川纵贯西部,黄河流经西北部,为四川省仅有的黄河流域。全州总面积83,002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82.26万,藏族和羌族人口比例分別约55%和18%,汉族人口比例约25%。州境大部分傳統上屬於安多地區,西部金川縣、小金縣屬於康區,自治州首府驻马尔康市。阿坝州为全省主要畜牧区,草原面积辽阔,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并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大熊猫的重要保育基地。
Remove ads
Remove ads
历史
本地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目前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茂縣營盤山遺址、松潘縣東裕村遺址、汶川縣高坎遺址、姜维城遗址、黑水縣遺址等,是黄河上、中游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支的传入岷江上游产生的新文化类型。彩陶片纹饰方面和发掘的石棺葬的古墓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有相似之处。与成都平原的遗址出土的彩陶器、陶罐等属于不同谱系,但也出土了同样谱系的花边口延砂罐[1][2]。
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置湔氐道(今松潘),阿坝州始有建制。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时置汶川郡,辖绵虒县等5县(治所在今汶川县威州镇)[3]。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属益州刺史部蜀郡,漢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为北部冉駹都尉治。漢安帝延光三年(124年)复置汶山郡。晉武帝咸寧六年(280年)改綿虒縣為汶山縣。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改绳州为汶州,辖北部、汶山二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汶州、扶州置蜀州,五年(585年)改为会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罢州,改为汶山郡,郡治汶山县(今茂县凤仪镇)。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隋之汶山郡为会州,四年(621年)改为南会州,唐太宗贞观八年(758年)复改茂州。领汶山(州治)、汶川、石泉(今北川西)、通化(今理县古城)四县及三十九个羁縻州。
8世纪,著名的大译师白若杂纳被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流放到嘉绒(今马尔康县),佛教開始傳入嘉絨。
宋朝隶茂州通化郡。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置威戎军使,隶成都府路。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改名延宁军。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建“松潘客迭威茂等处军民宣抚司”,治松州(今松潘县进安镇)。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四川、陝西設行中書省,茂州、松州、潘州等归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4]
明洪武四年(1371年),茂州编入四川行中书省(洪武九年改为四川布政使司)属成都府。洪武七年(1374年)置汶川长官司、寒水关巡检司及彻底关。
宗喀巴的四大弟子之一察柯·阿旺扎巴發誓要在嘉絨地區建立108座格魯派寺院。他於1410年建立了該地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庙,1414年建立了第108座寺院大藏寺。[5][6]
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茂州、理番厅、松潘厅、懋功厅。嘉庆七年隶属于成绵龙茂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隶属川西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茂县设“松理懋茂汶屯殖督办署”,由川军28军军长邓锡侯兼督办,辖五县(松潘、理县、懋功、茂县、汶川)三屯(绥靖、抚边、崇化屯)。后改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辖松潘、茂县、汶川、理县、懋功(今小金)、靖化(今金川)6县及草地65部、20个土司、11个屯守备。1933年8月25日,在茂县叠溪镇发生了7.5级的疊溪大地震[7]。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四川省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治茂县凤仪镇,辖松、理、懋、茂、汶、靖化六县。
20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艱苦、最危險的行軍在本地區,翻越了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走過了人跡罕至的水草地,這段歷史被稱為過「雪山草地」,並於1935年10月建立了少數民族的格勒得沙共和国革命政府。[4]
- 1950年1月,建立川西行政公署茂县专区专员公署。
- 1953年,撤茂县专区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首任工委书记任明道,人民政府主席天宝。
- 1955年,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
- 1987年,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2008年5月12日,汶川縣发生了里氏规模8.0级[8][9]的大地震,最大烈度达Ⅺ度[10]。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縣發生7級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共造成29人死亡、1人失踪、54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0.43亿元。2020年中国南方水灾期间,7月6日上午6时,小金县宅垄镇元营村城隍庙沟吉峰沙场发生山洪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導致4人失联[11]。
Remove ads
地理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500~4000米之间。山势南高北低,河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川呈西北至东南走向。境内最高海拔四姑娘山主峰6250米,与东侧岷江出境处水平距离仅59公里,高差却达5470米。全州高原和山地峡谷约各占一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有溪河530余条,分属岷江、嘉陵江、涪江、大渡河和黄河水系。黄河在阿坝州流经長度165公里。岷江、嘉陵江、涪江均发源于阿坝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垂直气候显著,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北部温凉、南部温热且短暂,大部分地区春秋季相连,干雨季分明。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冬春季节空气干燥,多阵性大风,旱、霜、雪、低温、大雪各类灾害性天气频繁。全州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分高山、山原、高山河谷三种气候类型。全州平均气温为9.3℃,年总降水量平均为704.9毫米,年日照时数1920.5小时。
政治
此外,位于汶川县的卧龙特別行政区由四川省林业厅管理,并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全重合。
Remove ads
人口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为822,587人[22]。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98,70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了76,121人,下降8.47%,年平均增长率为-0.88%。其中,男性人口为426,330人,占总人口的51.83%;女性人口为396,257人,占总人口的48.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7.59。0-14岁的人口为155,212人,占总人口的18.87%;15-59岁的人口为549,526人,占总人口的66.8%;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17,849人,占总人口的14.3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962人,占总人口的10.81%。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41,329人,占总人口的41.4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81,258人,占总人口的58.51%。
全州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81,810人,占22.1%;藏族人口为476,059人,占57.87%;羌族人口为137,348人,占16.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27,370人,占3.3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8,869人,下降17.61%,占总人口比例下降2.45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减少37,252人,下降5.49%,占总人口比例增加2.45个百分点。其中,藏族人口减少13,718人,下降2.8%,占总人口比例增加3.38个百分点;羌族人口减少20,621人,下降13.05%,占总人口比例下降0.88个百分点。
Remove ads
经济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462.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0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14.22亿元,增长0.3%;第三产业增加值256.20亿元,增长0.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473元,增长1.3%[24]。
语言
阿坝州的人口以少数民族为主。阿坝州的人口中52.3%属于藏族(包括嘉绒人),26.6%属于汉族,17.7%属于羌族,3.2%属于回族。
阿坝州的语言分布非常复杂,非汉语主要以藏语、嘉绒语和羌语为主。而阿坝州内的汉语主要沿岷江河谷分布,汶川、茂县、松潘、黑水等县主要使用入声保留的四川话岷江方言。而其余少数民族为主的县份则多通用成渝方言。
景点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