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颱風娜拉 (1973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颱風娜拉(英語:Typhoon Nora,國際編號:731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7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uming)是197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5個被命名的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定娜拉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95公里,海平面氣壓為875毫巴(百帕,25.84英寸汞柱),是全球有紀錄以來中心氣壓第三低的熱帶氣旋,僅次於1979年颱風泰培的870毫巴(百帕,25.69英寸汞柱)及2015年颶風派翠莎的872毫巴(百帕,25.75英寸汞柱)。
![]() |
![]() | 此條目不完整。 (2015年7月1日) |
Remove ads
氣象歷史

1973年10月9日,娜拉在雅浦島西北方海面形成後,掠過呂宋東北部,再向北北西進行,掃過台灣西南部海面,由金門附近進入中國大陸。該颱風雖未登陸,卻為東部地區帶來連續三晝夜的暴雨,導致東部地區有嚴重水災及人員傷亡、失蹤[1]。
防災措施和影響
受災區域:花蓮縣-玉里鎮;台東縣-台東市、池上鄉、鹿野鄉、卑南鄉、太麻里鄉、東河鄉、關山鎮。
據內政部資料,此風災造成30人往生,38失蹤,85受傷,1251間房屋全倒,433間半倒。
Remove ads
參見
其他最強的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例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