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友友
美籍華裔大提琴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友友(Yo-Yo Ma,1955年10月7日—),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籍貫浙江鄞县(今寧波市),生于法國巴黎。他录制了90多张专辑并获得了18项格莱美奖。
![]() |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1月1日) |
自2006年以来,马友友一直是联合国和平使者。[1]1999年,他被授予格伦·古尔德奖,2001年被授予国家艺术奖章,[2]2011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2012年被授予极地音乐奖。[3]
Remove ads
家庭背景
馬友友籍貫浙江鄞县(今寧波市)。祖父是地主[5];父亲马孝骏為音樂教育學博士[5],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聲樂女歌手[5],國共內戰時二人從中國大陸移民法國。
生平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4歲開始學鋼琴與大提琴,6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並曾在白宮为艾森豪威尔總統、約翰·甘迺迪總統夫婦演出。8歲结识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乌·卡萨尔斯,並且其与倫納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第一次公开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坦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Leonard Rose)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5]。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1977年,馬友友與長期交往的女友Jill Hornor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小孩,分別叫做尼可拉斯(Nicholas)與艾蜜莉(Emily)。馬友友的姊姊马友乘也是小提琴家,她與吉他手麥可·達德普(Michael Dadap)結婚。兩個家庭在紐約長島經營兒童交響樂團協會(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
馬友友近年來從事絲綢之路計畫,目標是結合來自歷史上由絲綢之路所連結的各國音樂家,唱片的發行者是索尼古典(Sony Classical)[8]。
2009年1月20日,马友友在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上領銜表演四重奏,四重奏由馬友友、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 、鋼琴家加布里埃拉·蒙特罗與單簧管家安東尼·麥吉爾(Anthony McGill)共同擔綱。
馬友友最主要演奏樂器是Domenico Montagnana的Petunia (1733),這是一把在威尼斯組裝的大提琴,要價250萬美元,擁有270年以上的歷史,暱稱為Petunia,馬友友曾有一次將它遺留在紐約的計程車裡[9]。後來找回且並未受損。馬友友的另有一把原屬傑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名為大卫朵夫,杜普蕾死後,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擁有的大卫朵夫,供給馬友友使用。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把碳纖維製成的大提琴,製作公司為波士頓的Luis and Clark[10]。
馬友友為多部电影音乐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
1999年2月,美國紐約市將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Yo-Yo Ma Way)[11]。
2021年3月,馬友友在美國麻州皮茨菲爾德一間社區學院,接種第二劑COVID-19疫苗後即席演奏大提琴,在場人士報以熱烈掌聲。網民讚許馬友友透過音樂撫慰人心[12][13][14][15]。
Remove ads
风格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18]。马友友非常重视与小听众的接触,经常参与各种音乐教育的活动,并鼓励青少年多多接触音乐,思考音乐和创作音乐。
唱片列表
![]() | 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2022年1月1日) |
奖项与荣誉
- 格莱美奖
- 格莱美奖最佳室內樂演奏:1996年、1993年、1992年、1987年、1986年
- 格莱美奖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1998年、1995年、1993年、1990年
- 格莱美奖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1985年
-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獎:1995年
-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1998年
-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2004年、2001年、1999年
- 格莱美奖最佳古典跨界音樂專輯獎:2010年
- 格莱美最佳民谣专辑奖:2012年
- 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2017年(與絲綢之路樂團合奏)
- 1978年:艾弗里·费雪奖
- 1993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19]
- 1999年:格伦·古尔德奖
- 1999年:美国哲学学会会员[19]
- 2001年:国家艺术奖章[2]
- 2004年:哈佛艺术奖章[20]
- 2004年:拉丁格莱美奖最佳器乐专辑——Obrigado Brazil(Sony 89935)
- 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名誉音乐艺术博士
- 2006年:联合国和平使者[1]
- 2006年:丹·大卫奖
- 2006年:莱奥妮·松宁音乐奖
- 2007年:国际大提琴节杰出奖
- 2011年:肯尼迪中心荣誉奖[21]
- 2011年:总统自由勋章(2011年2月15日颁发)[22]
- 2012年:保拉音樂獎[3]
- 2012年:《Songlines》杂志2012年度音乐奖最佳跨文化合作奖
- 2013年:维尔切克当代音乐奖[23]
- 2014年:中西部青年艺术家金指挥棒奖
- 2014年:弗雷德·罗杰斯遗产奖,首届获奖者
- 2016年: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24]
- 2019年: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25]
- 2019年:达特茅斯学院名誉文学博士[26]
- 2020年:亚洲协会的亚洲创变者奖[27]
- 2021年: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8]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