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友友

美籍華裔大提琴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友友
Remove ads

马友友Yo-Yo Ma,1955年10月7日),美籍华裔大提琴演奏家,籍貫浙江鄞县(今寧波市),生于法國巴黎。他录制了90多张专辑并获得了18项格莱美奖

事实速览 马友友Yo-Yo Ma, 音乐家 ...

自2006年以来,马友友一直是联合国和平使者[1]1999年,他被授予格伦·古尔德奖英语Glenn Gould Prize,2001年被授予国家艺术奖章[2]2011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2012年被授予极地音乐奖[3]

马友友被《时代》评为2020年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4]

Remove ads

家庭背景

馬友友籍貫浙江鄞县(今寧波市)。祖父是地主[5];父亲马孝骏為音樂教育學博士[5],同時也是作曲家指挥家,曾任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聲樂女歌手[5]國共內戰時二人從中國大陸移民法國。

生平

早期

馬友友出生於法國巴黎。4歲開始學鋼琴大提琴,6歲開始在觀眾面前演出。7歲與家人遷往美國紐約定居,並曾在白宮艾森豪威尔總統、約翰·甘迺迪總統夫婦演出。8歲结识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乌·卡萨尔斯,並且其与倫納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第一次公开演出。這場演奏會是由倫納德·伯恩斯坦所指揮,並且在美國的電視節目上播出。

馬友友14歲中學畢業,並且以獨奏者的身分,與哈佛雷蒂克里夫樂團英语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Harvard Radcliffe Orchestra)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後來馬友友進入茱莉亞學院,在大提琴家雷奧納多·羅斯英语Leonard Rose(Leonard Rose)門下學習。讀了7年之後,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他卻在尚未畢業之前便退學,並前往哈佛大學就讀[5]。他在這個時候逐漸成名,與許多重要的交響樂團一起演奏。這段期間馬友友錄製並演奏了巴赫的《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同時也經常與他在音樂學院時期所結交的好友鋼琴家伊曼纽尔·艾克斯,合作演出一些室內樂

Thumb
馬友友與康多莉扎·萊絲共同演出二重奏(照片拍攝於演出後)

1976年馬友友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並取得人類學学士学位[6]。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7]

職業生涯

1977年,馬友友與長期交往的女友Jill Hornor結婚,他們育有兩個小孩,分別叫做尼可拉斯(Nicholas)與艾蜜莉(Emily)。馬友友的姊姊马友乘也是小提琴家,她與吉他手麥可·達德普(Michael Dadap)結婚。兩個家庭在紐約長島經營兒童交響樂團協會(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

馬友友近年來從事絲綢之路計畫英语Silkroad (arts organization),目標是結合來自歷史上由絲綢之路所連結的各國音樂家,唱片的發行者是索尼古典(Sony Classical)[8]

2009年1月20日,马友友在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的就职仪式上領銜表演四重奏,四重奏由馬友友、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 、鋼琴家加布里埃拉·蒙特罗與單簧管家安東尼·麥吉爾(Anthony McGill)共同擔綱。

馬友友最主要演奏樂器是Domenico Montagnana英语Domenico MontagnanaPetunia (1733),這是一把在威尼斯組裝的大提琴,要價250萬美元,擁有270年以上的歷史,暱稱為Petunia,馬友友曾有一次將它遺留在紐約的計程車[9]。後來找回且並未受損。馬友友的另有一把原屬傑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名為大卫朵夫英语Davidov Stradivarius,杜普蕾死後,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擁有的大卫朵夫,供給馬友友使用。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把碳纖維製成的大提琴,製作公司為波士頓的Luis and Clark[10]

馬友友為多部电影音乐配樂,其中包括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電影《西藏七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等。

1999年2月,美國紐約市曼哈頓東46街與第五大道交叉口的路牌,暫時性地換成「馬友友路」(Yo-Yo Ma Way)[11]

2021年3月,馬友友在美國麻州皮茨菲爾德一間社區學院,接種第二劑COVID-19疫苗後即席演奏大提琴,在場人士報以熱烈掌聲。網民讚許馬友友透過音樂撫慰人心[12][13][14][15]

2022年3月7日,馬友友獨自到俄羅斯駐美大使館門前演奏,用琴音反對戰爭,祈求世界和平。[16][17]

Remove ads

风格

Thumb
馬友友和音樂愛好者交流,2013年

評論家認為馬友友「無所不奏」(omnivorous),比一般的古典音樂家更為兼容並蓄[18]。马友友非常重视与小听众的接触,经常参与各种音乐教育的活动,并鼓励青少年多多接触音乐,思考音乐和创作音乐。

唱片列表

奖项与荣誉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