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鮑思高粵華小學
澳門天主教小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鮑思高粵華小學(葡萄牙文:Colégio Dom Bosco (Yuet Wah)),澳門其中一所的小學,包括中文部及英文部。學校位於澳門亞馬喇馬路六號,現由天主教的鮑思高慈幼會辦學。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1年9月14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5月18日) |


2000年,粵華中學、陳瑞祺永援分校及鮑思高學校三校的小學部合併,成為「鮑思高粵華小學」,三校更訂定了由幼稚園到小學及到中學的互屬關係。該校也是澳門現時唯一一間只經營小學的學校(雖可完成小學生以後升至粵華中學以及其他中學,但是並非和粵華中學同一學校)。
Remove ads
歷史

1941年,鮑思高學校原是一所由慈幼會會士管理,專收葡裔的孤兒院(Asilo dos Orfaos),1941年因未有院舍,故暫居於聖母無原罪孤兒院(即現今的慈幼學校)。同年舉行校舍工程的動土儀式。
1949年,校舍奠基禮,取名「葡光工業學校」(Colégio Dom Bosco de Artes Oficios),提供技術和職業教育,是一所寄宿小學。
1951年,啓用部份校舍,「聖若望鮑思高小堂」建成。
1960年,舉辦中學預備課程,汽車機械、應用打字、電腦等校外課程。同年,許天德神父(Fr. Cesare BRIANZA, SDB)一手創立了「聖木十字架兒童合唱團」(又稱「鮑思高兒童合唱團」),在各地推廣本澳文化及展開交流,以音樂表演宣傳澳門,閒名中外。[1]
1963年,完成校舍全部工程。
1976年,停辦工業課程,改設初中科目。
1982年,開辦葡文部幼稚園。
1987年,羅軾道神父接任校長職務。
1991年,因臨近回歸,葡裔學生減少,應本地社會對中文學校需求日殷,慈幼會葡國會省與中華會省協議後,由中華會省開設中文部幼稚園,學校易名為「鮑思高學校」,並由魯炳義神父出任中文部校長,羅軾道神父改任葡文部校長。
1992年,「聖若望鮑思高小堂」重建完成。[2]
1996年,羅軾道神父離任,José Clemente dos Santos神父接任葡文部校長職務。
1999年,第一批中文部小學生畢業。同年,因應澳門回歸,葡國會省把學校辦學權全面移交中華會省,由孔智剛神父接任校長職務,在學生順利轉入澳門葡文學校就讀後,結束葡文部。
2000年,粵華中學原有的中英文部小學四至六年級及陳瑞祺永援分校的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遷到該校,改名為現今的「鮑思高粵華小學」,由梁熾才神父擔任校監一職,目的在於監察學校有否偏離慈幼會辦學方針。
2001年,結束幼稚園,原有的學生撥歸陳瑞祺永援分校幼稚園。
2002年,梁熾才神父離任,江志釗神父接任校監職務。
2003年,孔智剛神父離任,鄭泰祺神父接任校長職務。同年增設電腦室及視藝室。
2004年,考試制度由四學段改為二學段。同年成立管樂團及家長教師會,並增設國際標準沙池。
2005年,舉行慈幼會來華百週年慶典及學校命名五週年。同年參與教青局學校綜合評鑑,並增設實驗室。
2006年,容秀芳主任榮休,黎意芬老師接任校務主任職務。同年增設學生表現評量表,並增設醫療室及保健人員。
2007年,增設資訊科技人員、課外活動協調員、閱讀推廣人員及牧民助理。同年邀請家長及有關代表進入校董會。
2008年,江志釗神父離任,孔智剛神父接任校監職務。
2009年,鄭泰祺神父離任,李益僑神父接任校長職務。擢升黎意芬主任及葉康成主任為副校長。同年開設英小一,完善英文校本部,並開辦安親班,開放放學後的托管服務。
2010年,三樓原神職人員宿舍改建成五個課室。中文科、數學科仍繼續內地優秀教師駐校計劃。增加教務主任人數,分擔原教務主任的工作,並設靈德育主任一職,負責協調宗教組與德育組的工作。
2012年,林美寶主任及余碧鳳主任擢升為副校長。同年增設英小四葡文班。
2013年,孔智剛神父離任,李益僑神父昇任校監,黎意芬副校長接任校長。
2018年,英小六增設到四班,達至中英文部每級各有四班。同年葉康成副校長榮休,陳家樂主任擢升為副校長。
2020年,黎意芬校長離任,余碧鳳副校長接任校長職務。
2023年,擢升張慧芯主任、譚錦花主任及關麗珠主任為副校長。
2024年,與青島澳門路小學締結為姊妹學校,開展教師互訪、學生交流、聯合課程開發以及文化活動等一系列的合作項目。[3]
Remove ads
歷任校監及校長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