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年代 |
地址 |
图片 |
说明
|
鼓浪屿英国领事公馆旧址 |
1878年以前
|
漳州路5号 24°26′31.333″N 118°4′7.965″E
|
|
1878年,英国领事机构升级至“领事馆级”,时任领事翟理斯购入此建筑,经过多次改建。现为单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近似成不对称的“L”型,立面简洁,西南侧为柱廊,内部布局有厅堂、卧室、厨卫[4]:146。
|
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 |
1927年 |
漳州路24号 24°26′33.755″N 118°4′6.108″E
|
|
鼓浪屿的居民在自来水引入前只可引用井水、泉水或“船仔水”,淡水紧缺。1920年,鼓浪屿众华侨富商筹办厦门自来水公司,于1927年建成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投入使用的自来水供水系统,每日使用船只将用水运送至鼓浪屿,用电机抽入此处的水池,再通过管道输水至全岛各处。现在供水设施仍存一座蓄水池及水泵房,以及管理用房。供水设备来自德国西门子公司[4]:124-127。
|
厦门海关通讯塔旧址 |
1933年-1935年 |
鼓新路60号之一 24°27′12″N 118°3′43″E
|
 |
共两座铁塔,是厦门海关建造的无线电通讯联络设施,由厦海关海务处设计,英国多曼朗公司提供钢铁材料,采用当时世界先进的电子管无线电波技术。附设管理用房,单层,墙基使用同时代鼓浪屿罕有的混凝土基础做法,可有效地起到防潮作用[4]:130-132。
|
协和礼拜堂 |
1863年 |
福建路60号 24°26′48.13976″N 118°4′3.04219″E
|
 |
是鼓浪屿上最早的教堂,1863年由基督教英国伦敦差会、英国长老会、美国归正教会共同建造,1911年翻建。教堂处鹿礁顶一高地上,坐西南朝东北,单层砖木建筑,大门前由四根塔斯干式柱支撑檐顶形成柱廊[4]:76。
|
燕尾山午炮台遗址 |
19世纪末 |
鼓浪屿岛东北端 24°27′17.346″N 118°3′39.684″E
|
|
19世纪后期,厦门海关理船厅在燕尾山坡顶设置一门“雾炮”,旨在于大雾天航标设施失灵的情况下引领船只行驶。然厦门雾天不多见,所以该炮台又担负提示海关职员及鼓浪屿居民校准钟表时间的功能。每周六正午12时鸣炮两响,同时鹿耳礁的天主堂亦敲钟十二下[4]:134。
|
圣教书局旧址 |
1932年 |
福建路43号 24°26′46.41868″N 118°3′59.93082″E
|
|
基督教伦敦公会教士施约翰夫妇于1844年来鼓浪屿传教,组织“英国圣书公会”,后来归“三公会”管理,这是闽南圣教书局的前身[8]。1815年,美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开始研究并在当地闽南华侨中推行白话字。1850年,美国传教士打马字在鼓浪屿向教徒推广白话字,用以教学《圣经》等作品。1908年圣教书局开办,1932年搬到现址。建筑三层,外墙为清水红砖墙,造型简约[4]:98。
|
和记洋行仓库遗址 |
1845年 |
三明路1号 24°27′2.948″N 118°3′51.602″E
|
 |
和记洋行由英国商人创办,参与掠卖“猪仔”华工,本质上是奴隸貿易。1845年,洋行在三明路与福州路路口一带修建六间栈房,用于堆放货物与关押华工。华工在此等待交易运往国外。20世纪90年代初尚存一间栈房,红砖墙,花岗岩条窗,后被彻底拆除,今遗址仅存花岗岩条石残墙,平面呈长方形[4]:54-56。
|
鼓浪屿电话公司旧址 |
约1923年 |
龙头路102号 24°26′50.028″N 118°4′0.851″E
|
 |
与中南银行旧址相邻,同样为印尼华侨糖商黄奕住创办。1923年黄奕住收购鼓浪屿原有的两家电话公司,在龙头路设“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鼓浪屿接线站,内置美国电话设备。建筑为砖混结构,造型简朴,三层[4]:128。
|
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 |
1920年 |
鼓新路59号 24°27′2.639″N 118°3′41.558″E
|
 |
二层砖混结构建筑,坐东北朝西南,是受早期现代建筑风格影响的外廊式建筑,建筑立面丰富,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墙英式砌法,砖色深浅结合[4]:232。
|
中南银行旧址 |
约1934年 |
龙头路100号 24°26′50.568″N 118°4′1.798″E
|
 |
中南银行由黄奕住等人共同创立,1921年7月正式在上海开张,总行位于上海市汉口路110号的中南大楼。建筑为砖混结构的西式风格建筑,紧邻鼓浪屿电话公司[4]:66。
|
黄赐敏别墅 |
1922年 |
泉州路99号 24°26′48.289″N 118°3′46.483″E
|
 |
因其顶部穹顶造型状如金瓜,被称为“金瓜楼”,象征子孙兴旺。是旅费华侨黄赐敏所购宅邸,坐东南朝西北,外墙采用清水红砖[1]:148,立面是典型的厦门装饰风格[4]:184。
|
黄家花园 |
1923年 |
晃岩路27号、29号、31号 24°26′38.440″N 118°3′51.912″E
|
|
由南洋华侨黄奕住建于1923年,是花园式别墅,呈中轴对称布局,由北、中、南三座二层半西式别墅组成。主楼位居正中,以多面坡折红瓦顶,山花雕饰强调主楼地位[1]:149,建筑体现了装饰艺术风格与南洋风格相结合的特征[4]:214。
|
廖家别墅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漳州路44号 24°26′41.417″N 118°3′58.882″E
|
|
为厦门豫丰钱庄老板廖悦发宅,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曾在此居住。1919年,林语堂与鼓浪屿廖家次女廖翠凤结婚。建筑坐北朝南,砖石结构,正立面上下为柱廊,线脚装饰朴素[1]:154,主入口设宽大的大台阶,是殖民地外廊式住宅[4]:164-165。
|
春草堂 |
1933年 |
笔山路17号 24°26′55.493″N 118°3′39.492″E
|
|
由许春草设计,楼坐西北朝东南,砖混建筑,正立面上下设平梁挑檐长柱廊,置琉璃瓶栏杆,整体外观显示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1]:155-156。
|
洋人球埔旧址 |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
晃岩路30号对面 24°26′41.532″N 118°3′55.040″E
|
|
闽南语中,球埔即球场。此地最早是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开辟的军用操场,19世纪中后期逐渐成为外国人体育活动之处,至今仍在使用。近代体育传入鼓浪屿后,在教会学校中推广[4]:120。
|
工部局遗址 |
约1880年 |
鼓新路40号 24°27′1.865″N 118°3′50.404″E
|
 |
1903年1月,鼓浪屿工部局设立,租用鼓新路40号的一幢英式楼房办公。该楼房大约建于1880年前后,坐西南朝东北[4]:40,单层殖民地外廊建筑,附有半地下隔潮层。2007年该建筑倒塌,此地成为遗址[4]:38-40。
|